编者按
三个月前,C计划联合主创郭兆凡在TEDxGUANGZHOU沙龙活动 “对话的可能 Unite in diversity” 中进行了一场演讲。面对互联网时代分裂、对立的讨论,如何让对话存在可能性?兆凡老师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切入,认为阻碍对话的一大障碍是立场先行,也就是对话中的人有自己明确的立场,完全没有准备被说服。
那我们有必要去倾听那些跟自己立场不同的观点吗?兆凡老师提到,不同立场的理性对话可以让我们更接近问题的真理、减少社会的撕裂和冲突;哪怕双方没有被改变,也能造成很多积极的影响。三个月过去了,随着疫情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我们尤其要倾听和理解,政策对不同阶层的普通人的经济、心理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造成了哪些影响。
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之一——通过培养一个又一个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可以给对话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也更可能成就一个更加理性、多元、和善的社会。
大家号召的视频和文字版本内容终于出炉啦,让我们一起回顾~
大家是不是也觉得,现在想和观点不同的人去沟通、对话,好像越来越难了?
前两天,我看到群里面,有两个朋友因为疫情发生了很多争论。他们的对话大体是这样的:A 说,现在的防疫政策有很大的问题,你看上海有那么多人承受着很多痛苦,而且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管控住。然后 B 就说,那你就觉得全国可以死几百万、几千万人了?而且如果上海一开始就像深圳那样严控的话,就不会变成今天的局面。之后两个人都说对方不理性,很快就不欢而散了。
这样的对话可能是特别常见的。首先,它沟通效率特别低。两个人可能都没有说清楚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而且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这个过程中,我们大概知道,A 可能是支持和病毒共存,B 可能是支持清零政策。在对话之后,任何人也没有去反思,或者是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对于疫情也并没有加深认知。
“清零”与“共存”之间,为何无法有效对话?
在这样一种对话中,更深层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很多人缺乏理性对话的能力。理性对话有一个特别大的障碍,叫做“立场先行”。也就是说,在对话的时候,其实已经带有特别明确的立场,而且完全没有准备被说服。有的人就会说,我们都是由我们看过的信息、相信的观念塑造成的,怎么可能没有立场呢?在进入对话的时候持有自己的立场,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更关键的是,在开展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能不能认真地去倾听那些和我们自己相信的所不一样的观点,去思考它有没有道理。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在刚才的对话里面,B 说全国会死几百万、几千万人。听了这个话,A 可能会觉得这是特别荒谬的,怎么会死这么多人呢?但是这个时候,A 应该要问一问自己,我觉得不会死这么多人,那到底会死多少人?有没有专家做过这方面的测算?我自己清不清楚?
在对话中,A 需要反思:
如果 A 上网去查一查,有一个概念叫做死亡率,就是指,一种疾病会在每十万人中导致多少人死亡。比如说,2020 年,胃癌导致了中国 37 万人死亡,那它的死亡率大概是每十万人中有 26.5 个人死于胃癌。那如果我们和奥密克戎这个病毒共存的话,会死多少人呢?
有一个经济学者叫梁建章,他做了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测算。他是根据香港的数据来进行的修改。一方面是假设人们打两针疫苗的比例达到了 95%,三针达到了 60%。按照 WHO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死于新冠”的定义,也就是直接由新冠导致的死亡,计算出了不同年龄段的死亡人数,最后加总起来,得出可能会死 15.3 万人。当然,现在中国的高龄老人的疫苗注射率还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所以实际的死亡人数有可能会更高一些。
还有人是直接用美国和香港的死亡率来计算,没有做任何的修改,推算出可能会死 31 万到 59 万人。这个数据是非常悲观的,因为它也包括了那些死的时候感染了新冠,但是并不是因为新冠致死的人。他们可能死于车祸,或者是死于跳楼、心脏病等等。像香港和美国的很多数据是包括了这些人的,所以如果想避免立场先行,A 也应该要想一想,我们能够接受这么多人直接死亡吗?比如说,15 万人到 30 万人,可能也不能简单地这么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去想:怎么样去降低死亡率?中间可以做的、需要做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提高疫苗注射率,然后让有效的治疗药物更快地到位,以及向公众科普关于奥密克戎的知识,减少公众的恐慌,减少可能存在的对医疗资源的挤兑等。
在对话中,B 需要反思:
那我们再看 B,他如果要避免立场先行,应该要思考什么呢?
他面临着 A 的两个主要的挑战,第一,上海很多人承受着很多的痛苦。第二,疫情是非常难控制的。
那他看起来也给出了一个回应,就是所谓的深圳模式。但这是一个好的回应吗?可能也并不是。我觉得他起码要思考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当人们谈起上海的痛苦,那我真的了解吗?第二,人们有的时候说奥密克戎很难被控制,到底有多难?第三,可能他自己原来觉得深圳模式不错,但是它有什么样的代价?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关于上海人承受的苦难。我看过非常多阅读量达十万加的文章,所以我一直觉得可能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后来跟几个朋友聊了聊,他们有的住在上海,有的不是,然后就发现,其实很多人也并不清楚,因为他们并不会主动地去看这些文章,甚至觉得可能看多了,心里非常不舒服,会有意地避免去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网络上的信息很多,但是人们容易待在信息茧房里面,像待在虫茧里面的小毛毛虫一样,并不知道更多的信息是什么样的,事实是什么样的。
谈到上海人承受的痛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超额死亡”。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医院被封锁,所以导致新冠以外的一些病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比如说,心脏病、癌症或者哮喘病等等。目前可能我们还没有看到上海关于这方面特别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参考,比如说,有专家对武汉疫情后三个月里的全国超额死亡数据是有做过研究的。研究的结论包括:糖尿病的死亡率提高了 83%,自杀的死亡率提高了 66%,那这些数据也都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奥密克戎到底有多难控制?如果检索一下的话,比如说,有一个比较擅长分析数据的知乎答主 Chenqin,他就做过一个研究:如果像之前的德尔塔亚型新冠,在刚开始出现病例的时候,在 5 天之内,一个城市就采取一定程度的封控,那么半个月之后,这个城市的感染人数还在增加的概率大概是 10%。但是如果换成奥密克戎,这个概率就会变成 51%。所以可以看出,不同的病毒亚型,它的影响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如果要有效地去控制奥密克戎,确实可能需要在疫情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采取非常严格的封控措施,这也是全国现在很多地方在做的。那我们看到,从统计上来说,很多地方的封控时间已经超过了 100 天,有的甚至达到了 160 天。
这就到了第三个问题,代价是什么?我们除了前面说的超额死亡以外,大家容易感知到的代价有:你要待在家里,非常不方便,可能会造成很多心理上的困境。除了这个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是经济上的代价。一个更深一步的问题,就是代价到底有多大?
香港中文大学宋铮老师和清华大学、其他几个学校的学者,在 2022 年 3 月时出了一篇论文,他们研究石家庄进出卡车数量的变化。因为卡车的运输其实反映着贸易和消费的情况,所以由此去推测对 GDP 的影响。它的一个结论是,一个城市如果全面封控一个月,这个城市这个月的 GDP 就会减半。像上海,因为它在全国 GDP 中排名第一,并且是我国贸易的主要城市,所以如果全面封控一个月的话,它对全国全年 GDP 的影响可能是减少至少 0.2%。那我们知道今年中国 GDP 的目标是 5.5%,所以这个比例也并不低,而且还要考虑现在很多地方可能还处在封控之中。
那这样的经济影响又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它跟人的死亡也是有关系的,因为 GDP 的下降会导致政府在医疗、在社会福利这些方面的投入降低,人的收入也会降低,所以也会造成人的死亡,虽然可能不是那么明显。经济学者梁建章做过一个测算,这里他用的就不是前面说的 15.3 万这样总的死亡人数,他是看不同的做法对全国人均寿命有什么样的影响。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是疫情的大范围爆发,会让全国人均寿命减少 1.8 天。那么,封控或者其他的原因造成 GDP 降低 1%,会让全国人均寿命减少 3 到 5 天。
在对话中看到思考的局限性
我们可以看到,清零也好,或者“躺平”也好,它们都是“非黑即白”,都是大家特别容易想到、特别容易实施的一些极端可能性。但是在现实中,更好的方式,很多时候是一个复杂的政策组合包,它往往是在中间寻找一个平衡,很多时候现实是特别复杂的。所以经过了这样更深入的思考,如果在对话中,像 A 和 B 这样两个人都能够认真地去想一想,对方提的这个观点是不是真的还是有一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A 可能会看到,全面开放或者是跟病毒共存,确实会导致很多人的死亡。要降低死亡率,我们要做的事情确实也还有很多。B 可能也不会简单地去看待政策,会更加看到政策背后的代价,以及政策很多时候也是有很多调整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对话的双方都不会完全改变自己的立场,也不会完全达成共识,但是起码他们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自己原来有很多思考的局限性。这样的一种避免立场先行、理性的对话,不光在公共讨论中非常重要,对我们的个人生活其实也是有帮助的。我看过一个 TED 演讲“做你自己人生故事的编辑者”,讲者是一个作者,也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她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讲一个版本的人生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觉得自己的故事是唯一的版本、唯一正确的。但是,我们应该要了解、理解自己的无知,应该要去倾听,倾听我们的故事里其他角色,他们版本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她举了一个例子:妻子版本的故事说,她的丈夫连续好多天晚上都跟一个女同事打很长时间的电话,她觉得丈夫出轨了。丈夫版本的故事可能是,他的父亲去世了之后,他的妻子并不能够理解他的伤痛,因为他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不一样。所以,他从女同事那里获得了很多的安慰。很多女性是不是就觉得这是男人的借口?很多男性会不会觉得更能理解这个丈夫?
立场,其实很多时候都会以各种形式影响我们的观念,我们会很容易、很仓促地得出结论,但是没有真正地去倾听。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避免立场先行,其实会发现更多的机遇,尤其是改变自己的机遇。
为什么避免立场先行是重要的?
我的工作在过去六年中,一直都是教人怎么样理性思考。我知道这是一个特别难的事,但是我依然觉得我们要去对话,要去理性地对话,要去反思自身,避免立场先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现在的社会有非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去发声,需要我们参与公共的讨论,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或者更有可能被解决。那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也会自责,觉得自己发声得太少了。
第二,理性的对话过程会让我们更靠近真理。真理本身常常是复杂的,可能没有确定性的答案,需要我们一直持续地去探索、去思考,但是这个过程本身,是非常非常宝贵的。
第三,理性的对话能够减少这个社会的撕裂和冲突,即使它们不能够被完全地避免。我自己的经验是,当我坚持用理性去对话的时候,不管对方是不是理性,但是这个过程中,往往对方有更大的可能性会愿意改变、愿意反思。即使对方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经过了这个过程,我也往往不会感到特别生气。因为我会觉得,我自己相信的、该做的、能做的事情,我自己尽力地去做到了。
最后一点,理性对话的过程,哪怕对话的双方都完全没有改变,常常也能造成很多积极的影响。因为那些在群里默默关注的人,那些默默看文章的大多数人,其实在旁观的这个过程中,是能够感受到理性对话的力量,能够感受到,在这样一个网络暴力、语言暴力泛滥的舆论环境之下,还是有人坚持用理性的声音发声。所以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坚持理性的对话,能够避免立场先行,能够仔细地去倾听那些不同的声音。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个社会可以变得更加理性、良善、多元。谢谢大家。
该演讲视频属于 TEDxGuangzhou 并受版权保护,我们欢迎非商业形式的转载和分享,但需遵从以下条件:

  • 署名 TEDxGuangzhou 为该演讲视频的所有者,并包含文章的原始链接。
  • 不可以将该视频用作任何商业用途,包括换取广告收入、纳入收费培训等。
  • 不能对该视频做任何形式的剪辑或混编。
郭兆凡 Zhaofan Guo
教育者
郭兆凡,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因兴趣投身教育行业,进入教育行业后,走访过几十个尝试教育改革的案例,对比不同情境下学生不同的生命状态,了解到国内教育改革的艰难,深感思维教育的重要和缺乏,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不易,于是和朋友一同创办思辨教育机构“C 计划”。

她认为,思维能力的价值在于面对繁多谬误的信息,能够辨别并从中筛选有效的,进而如何提升个人思维和高效学习。这背后离不开的高质量思考,是基于理性的,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而这种思考方法被称为批判性思维。也许,批判性思维背后的独立思考、明智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下以及不远未来的“铁饭碗”,才是应对未来、适应社会的关键。

延展阅读
复制网址至浏览器打开或点击文章标题
 01 
文中提及到的 TED 演讲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 Lori Gottlieb • TED@DuPont
https://www.ted.com/talks/lori_gottlieb_how_changing_your_story_can_change_your_life/transcript?language=en
故事帮助你理解你的生活。但如果这些故事不完整或具有误导性,它们会让你陷入困境,而不是提供清晰的思路。在这个演讲中,心理治疗师和咨询专栏作家 Lori Gottlieb 展示了如何通过成为自己的编辑,从不同的角度重写你的叙述,从“自己版本的故事中”摆脱出来。
 02 
被大量转发的疫区聊天记录、持续不断的求助信息、让人悲愤交加的短视频,不同学者、自媒体的观点针锋相对,新闻、数据难辨真伪。或许在你的朋友圈、微信群中,你已经意识到了观点之间的不同带来的巨大割裂。这种割裂加上疫情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实质性影响,更使人感到焦虑、抑郁、崩溃。C 计划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梳理已知的信息、观点,从而更好地思考。关于奥密克戎,关于“清零”或“共存”,我们的下一步,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我们研究了上百本书,经过了数千小时的一线教学,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成长为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阅读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传播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