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制造强,则城市强。

01

制造强市,呼之欲出。
日前,成都举行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提出坚定不移推动新型工业化,锚定制造强市目标,着力打造成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对于制造强市,这场会议用了“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来形容,决心之大,方向之明确,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今年以来,深圳、广州、武汉、天津、青岛、合肥等近10座城市,纷纷将 “制造强市”或“工业立市”作为主要发展战略。
在第三产业高歌猛进的当下,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在重提制造业,释放了什么信号?
在二十大报告中,我国提出了多个“强国”战略,位居首位的正是“制造强国”。在诸多顶层文件中,制造业更被誉为 “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不仅如此,这两年几乎所有的重要会议,都在不断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制造业正是实体经济中的实体经济。
制造业之所以愈发重要,就短期而言,在于疫情冲击和国际地缘格局冲击之下,工业的托底作用愈发突出,稳工业是稳经济的关键一环
从宏观趋势来看,我国正在从外贸驱动、投资驱动迈向创新驱动,而先进制造业正是创新的主阵地。
同时,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国际博弈的主战场,事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未来。
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市的勇挑大梁。
日前,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关键在地方,工业大省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
在此背景下,成都提出制造强市,要求“认识到制造强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可谓切中了关键。
作为经济大市和超大特大城市,勇于挑起建设 “制造强国”的大梁,参与国际竞争,可谓题中之义。

02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我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善的工业门类和产业体系,创造了多个万亿级乃至十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了众多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工业大市。

这些工业大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的城市共有18个,东部的上海苏州深圳,中部的武汉长沙,西部的成都重庆,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城市坐拥众多万亿级产业,拥有诸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先进制造业“国家队”集群,每一个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支柱产业,影响力遍及全国乃至全球。
深圳的消费无人机和集装箱、长沙的工程机械、成都的iPad和高端柔性屏、东莞的智能手机,在全球的产销量甚至占据半壁江山,体现了大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这些年,说起工业强市,许多人往往只将目光放在沿海地区。事实上,经过多年培育,中西部地区正在诞生一批重量级制造强市。
这其中,成都颇具代表性。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过去10年,成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65万亿,较十年前增长2.1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4%,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4。
根据工信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成都位居全国第9位,位列西部地级及副省级城市首位。
一般而言,万亿级产业,可视为城市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晋级为世界级产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成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迅速培育出两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
这两大产业,一个撑起了西部“世界IT工厂”的半壁江山,一个凸显了大国重器的成都力量。
不仅如此,这两大产业也是成都先进制造业“国家队”的主要来源。
2021年和2022年,工信部先后发布三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共有19个省份45个集群入围,这些集群被视为先进制造业的“国家队”。
从城市分布来看,成都共有3个集群跻身其中——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总量仅次于深圳,与上海、广州等并列。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支柱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航空航天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可见,成都制造业不仅实现了规模上的突破,更在代表未来的先进制造上获得重要的一席之地。

03

说起电子产业,许多人往往会想到深圳、东莞、苏州等东部沿海强市。
没错,这些城市都是全球化时代的受益者,也是外贸驱动时代“世界工厂”的代表。
不过,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的趋势演变,以及国内国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再加上创新驱动的日益凸显,中西部一些中心城市正在脱颖而出,成为新的IT工厂。
成都,正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数据显示,2008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0年迈过1万亿大关,2025年有望突破2万亿,成为全国产业版图上不容低估的一极。
如今,四川省PC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二,手机产量位居第三、西部之首,集成电路产量位居全国七、西部第二,说是西部电子产业第一高地,并不夸张。
仅用12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千亿到万亿的巨大跨越,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是怎样炼成的?
要知道,成都是我国最早的三大电子基地之一。早在“一五”时期,在156项重点工程中,涉及电子工业建设项目的有9项,其中4项集中布点在成都市区东郊,奠定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
不仅如此,电子产业基地的形成,还带动众多科研院所的落户。西南通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以及大名鼎鼎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纷纷设立或落户,前后几十年为全国的电子产业培育了众多人才。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电子信息产业迎来全新洗牌,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全球产业链一度后来居上。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0年前后,随着产业西移成了趋势,拥有劳动力人口红利、电子产业基础和科研创新优势的成都,开启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创业”。
在四川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被视作“一号工程”,被定位为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角色。
以2003年英特尔落户为起点,不到20年时间,成都建立起覆盖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在内,集"芯—屏—端—软—智—网"的全产业链体系。
随着产业链日益完善,戴尔、IBM、德州仪器来了,华为、富士康、京东方、中电熊猫、天马微电子来了,一个庞大的万亿级产业就此形成。
万亿只是规模的突破,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未来主要发力方向。

04

大国重器,装备为王。
2022年10月,历经15年研制的C919国产大飞机获得大型客机型号合格证,正式进入商用交付阶段。
作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代表之作,国产大飞机集聚了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30万人的力量,成都在其中的贡献不容低估。
众多周知,西安和成都是航空工业的“双子星”城市。一如西安经常“堵飞机”而上热搜,成都战斗机破空声也时常刷爆网络。
据报道,C919客舱核心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都是“成都造”,中航成飞、四川九洲、中电科航空电子、中电科柯林斯航空电子等川企是其主要供应商。
助力国产大飞机腾飞的背后,成都航空航天制造业总规模已突破 800 亿元,“航空经济之都”成效初显。
在大飞机之外,高铁、地铁、有轨电车上更不乏“成都制造”的身影。
我国的轨道交通产业,南看株洲广州,北看青岛,西看成都。
目前,成都拥有以中车成都、中车电机等为代表的40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已具备地铁、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等整车制造能力,以及中低速磁悬浮、动车组等轨道交通产品研制生产条件。
到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又一个千亿级产业呼之欲出。
至于能源装备,成都更是与德阳一道入围“国家队”之列。
无论是火电、水电还是核电装备,抑或这两年大热的光伏装备,成都都是全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存在。
横跨成都德阳两地的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拥有东汽、东电、国机重装、东锅、通威等一批重量级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研制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16%的风电装备、7.8%的晶硅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装备。
数据显示,2021年,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50亿元,约占国内全行业1/6,重型燃气轮机等15项产品国内市场占有保持第一。
可见,大国重器的成都力量,正是制造强市的关键支撑之一。

05

制造强市,着眼点不仅在于大,更在于强。
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成都有哪些优势?
其一,2万亿经济总量、2000多万人口,带来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成都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7和第4,其所在的四川省则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规模优势极其突出。
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无论国际大循环还是国内大循环,都能游刃有余。在“国内大循环”日益重要的当下,这意味着成都制造业拥有更大的战略腾挪空间。
其二,庞大的“智力”储备,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根据第二批双一流大学榜单,四川共有8所双一流高校,其中7所本部位于成都,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与武汉、广州、西安等并列。
在高校之外,成都还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
数据显示,成都共拥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近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0项,国际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952家。
在人才方面,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多达536万人,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这些人才,一方面得益于全国一流的高校矩阵,为成都带来源源不断的高学历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则与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入不无关系。
作为一座素有“来了就不想走”之名的超大城市,一流的生态人文环境加上层出不穷的新兴产业,让成都获得遥遥领先的人口和人才吸引力。
其三,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空港型国际物流枢纽等带来的区位优势。
过去,沿海地区凭借港口优势成了对外贸易的高地。如今,借助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双机场”创造的国际航空枢纽等,成都从内陆腹地一跃成了新的开放高地。
2021年,成都外贸进出口总额高达8000亿元,其中近9成都是机电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平板电脑等。
这些出口产品,不必再像过去一样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运到东部的出海口,欧班列、国际货运航班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数据显示,通过中欧班列,成都物流成本降低15%,时效缩短约70%,这也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06

制造强市,核心在于强产业。
无论是深圳广州,还是武汉青岛合肥,“制造强市”的重点都放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是最热门的赛道。
与热门城市相比,成都在做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在新兴赛道上同样动作频频。
根据规划,成都将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2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能源环保装备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首个提出 “建圈强链”概念的城市,成都已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和26个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链主效应和集群协同效应。
在这些产业中,最具竞争力也最具想象空间的当属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通过超前布局,成都已获得先发优势。
航空航天领域,国产大飞机的横空出世,将会培育出一个万亿级的国产航空制造市场,拥有众多航空龙头企业的成都,无疑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集成电路领域,拥有万亿级电子产业的成都,自然也是半导体产业的弄潮儿。
成都集成电路的优势,不仅在于规模之大,产值已跻身中西部首位,而且在于产业链之完善,覆盖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配套、系统与整机等几乎所有领域。
新能源汽车方面,成都虽然不是传统汽车工业重镇,但作为我国汽车保有量第二城,加上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迅速抓住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契机,先后引进了中航锂电、比亚迪、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重点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可以说,无论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还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隐隐然都有了赶超的阵势。
不过,任何一个制造强市,都会有众多一流企业作为支撑,一如华为、比亚迪之于深圳,美的之于佛山,三一重工之于长沙。
在这方面,虽然上到神舟飞船、国产大飞机,下到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再到日常难以离开的手机、笔记本,几乎所有工业品里都有了“成都制造”元素,但能代表城市形象和影响力的顶级企业还不多。
因此,如何壮大成都军团,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决定了制造强市所能达到的高度。
总之,制造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抓住了实体经济,瞄准了先进制造业,成都未来还能实现城市能级、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跃升。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可点击图片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