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不出意外,高考作文题又是全民热议的话题。
我们部门女领导很惊喜地说:“呀,这个故事我儿子刚读过!”
她儿子今年该上初二了,她说的故事,指的是全国I卷里管鲍之交的故事。
(2020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目)
疫情期间开不了学,她就让我给推荐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大部头的读物,其中就有一本通俗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里边有好几章讲的就是管仲、齐桓公的故事。
其实,我们从这几年的各种课标改革里头,已经掌握了明确的信号,古文阅读和历史文化常识会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今年高考作文题里,除了卷I以外,还有卷II墨子《兼爱》篇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新高考卷二卷要求写一个地名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这都得需要一定历史文化常识才行。
我发现,今年高考题里出现的管仲、墨子,都是先秦的人物,所以今天正好谈一谈我对先秦时期历史文化学习的看法。
一般我们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都是从唐诗宋词、明清的通俗小说入手,因为相对简单,跟我们现在的隔膜还不至于太大。
但是对于先秦文化,真的很头疼,因为这个时期的典籍太难读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别说是现在的人,就是倒退回三百年,清代人也照样不能全都读懂:早在汉代,就有学者给先秦的典籍作注释;到了唐代,他们又给汉代学者的注释作注释;到了清代,他们又给唐代学者给汉代学者作的注释作注释,《春秋》的一句话,到了清代,已经解释成了一本书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语文学习考察的是古文阅读和历史文化常识两个方面。
古文阅读能力,主要考察的是读唐代以后的文章(顶多再加上以《史记》为代表的几部史书),对于先秦这块难啃的骨头,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历史文化常识上。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让孩子早早学习到买椟还珠、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来自先秦的典故,而不用着急让他们直接读原文。
历史方面,读原典就更难了。我觉得应该放在让孩子学习卧薪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历史故事上。
如果再进一步,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孤零零的典故和故事,还要能像串珍珠一样,把每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国家,都前后联系起来,对这个时期整体的文化面貌、精神气质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而我推荐的《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恰好就能实现这个作用。
我们所有人都有个惰性,就是不喜欢读原典,喜欢听故事。说起《三国志》,曲高和寡;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兴奋。很多人都是小时候读故事,产生了对历史的兴趣,长大了再去啃原典。而《东周列国志》呢,就相当于先秦版的《三国演义》,它把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故事,编成了一本“N国演义”。
它是明代一位专门喜欢编通俗小说的牛人(冯梦龙)编写的,把全书编成了当时流行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东周列国志》目录)
读完这本书,基本上就把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一网打尽了。你可能知道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也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知道西施的故事,但是这几个故事谁先谁后,它们之间是什么因果关系?读了这本书,你就全都能串起来了。
另外强调一下,对于这种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选择版本非常重要。我推荐两个保证没有坑的版本,这两个版本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有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良好传统,都是名家上阵,我上大学时读的文学类的作品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第一个版本可以说是“经济适用型”,是最经典的,1955年第一版以来再版多次,每一回后都有年号、人名、官名等的注释。还有个版本是“土豪型”,是2020年新出的,主要文字和注释还是基于经济适用型,只是装帧更漂亮、字体更大、读着更舒服,有了更多精彩的插图。
(两个版本的东周列国志)
但是,《东周列国志》虽然是通俗小说,但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大白话呀,而且文字毕竟不如图片、视频生动呀!
巧了,《东周列国志》还真有一个“视频版”!
这是一部叫《东周列国》的电视剧,分为春秋篇和战国篇,1996到1998年拍的,是一部名气不大、水平超高的剧,豆瓣评分高达9.2。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这次高考作文里出现的齐桓公小白,是《我爱我家》里的“贾志国”杨立新老师演的,郑庄公是唐国强演的,楚庄王是《亮剑》里的“楚云飞”张光北演的。不管是演员的演技还是音乐、画面,都很有质感,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
(电视剧《东周列国》剧照)
“容嬷嬷”也出演了角色,猜猜这段对话是演绎的哪个典故?
说实话,由于这部剧拍摄年代比较早,所以画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观感,如果仅仅是为了娱乐,那还真不如看现在的高清视频剧,但如果是为了长知识,那这部剧真的可以当历史纪录片来看。

有一些历史剧,特别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比如皇帝活着的时候就用死后的谥号称呼自己,比如元代的青花瓷穿越到唐代的房间里,比如汉代的葡萄穿越到先秦的饭桌上。而这部剧,是扎扎实实地作文献考证,几乎相当于历史纪录片里的“场景还原”,零槽点。
如果暑假期间,父母能带着孩子把这部剧跟《东周列国志》的书一起对照着刷完,再自己画出几张关键时间和人物的图谱,那绝对可以傲视全班了。
关于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去博物馆里“闻味儿”,去博物馆里看一看那些青铜礼器、戈矛刀剑等武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味道”,闻得多了,自然会更容易进入历史的情境。但现在由于疫情的关系,博物馆还没开放,只能以后再说了。
虽然我们不能说,给孩子安排课外语文学习,就是功利地以考试为导向,但是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留给他们去拓展阅读、谈古论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尤其是学习语文的时间,经常被英语、数学挤占。
所以我一直建议妈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在课堂以外的轻松环境里,特别是假期在家的时候,把这些考试中会出现的“古文阅读”和“历史常识”,当成故事讲给他们听,听故事不够,就配合适合的书,甚至是考究的电视剧、动画片,都可以作为孩子语文启蒙的素材。
如果大家喜欢今天的内容的话,欢迎留言给我,我会继续去找类似的资源,让妈妈们和孩子们都能学得更轻松一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