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怎么启蒙、怎么按年龄段进阶,小五妈之前专文写了不少。
平时,我会很欣慰地看到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家背了五十首了,我们家背了一百首了,我们把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本的诗词都背了……
但是,我也逐渐发现,有的妈妈对诗词学习还有一些认识误区。
比如,有一位妈妈就问小五妈:孩子已经背了《唐诗三百首》,我接下来让他背《宋词三百首》,够了吗?
这个问题,我就很难回答。
从某种角度来看,太多了。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又不够。
今天我要跟大家谈谈,诗词学习的水平,跟背诗的数量是不能成正比的,知道下边这些常识,比背诗更重要。
“诗”不等于“唐诗”
去年过节时,我去拜访一位长辈,她家的小孙女快上小学了,老人当着一屋子客人的面说:“告诉大家,你会背什么呀?”
孩子很自豪地说:“我会背唐诗!”
“来,背一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等等,这是宋代王安石的诗呀,哪里是“唐诗”?
可是,在咱们很多中国人的语境里,提到“诗”,就约等于“唐诗”。
实际上中国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孩子们需要学到先秦的《诗经》,也要学到三国的曹操、东晋的陶渊明,也要学到清代的龚自珍、纳兰性德。
大家让孩子背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歌的题目、作者、朝代都背下来。并且,千万不能只背唐诗。
应该说,唐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峰,这是一个整体风貌,是一个文学史的概念。
但要学具体诗歌作品,我们要学的是“所有朝代的好诗”,而不是去学“好诗最多的那个朝代所有的诗”。
就拿《唐诗三百首》来说,只是古代的诗歌选集之一,里边也有水平不那么高的诗。
诗集嘛,你可以编,我也可以编,我编的时候,肯定是带着我的主观喜好。
而且,可能有一个资助我的大老板,让我把他的祖宗的祖宗写的两首烂诗,也编进去。而且,为了体现政治性,我还可能把那个朝代的皇帝写的诗也编进去,虽然水平也不咋地。
除了背唐诗以外,大家也要了解其他朝代的诗,买什么选本,要看孩子年龄。
如果孩子是学霸,爸妈想给孩子弄套镇宅的诗集,那可以试试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历代名诗鉴赏》,这回小五妈一定会说“够够的了”(抱歉,今天没链接)。
宋代不止有宋词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唐诗”“宋词”是并称的。
传统文化知识丰富一些的人,还会拓展,提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结果,好像大家一提到宋朝,就以为只有宋词。
实际上,即使在宋代,词这个文学体裁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诗的地位也没有被词超越过。
诗和词,地位是大不一样的,二者的逼格,相当于《歌唱祖国》和《老鼠爱大米》的区别。
北宋最有名的词人之一柳永,人们评价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那就相当于说“凡有KTV处,皆能歌柳词”。在KTV受大家欢迎,但如果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文艺汇演,那还是轮不到的。
假如一个古代文人,要向上级展示自己的才华,一定是写诗,而不是写词。如果一个人要编自己的文集,也一定是把诗排在前边,把词排在后边。
别看大家总是把《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并称,可实际上唐诗流传下来近5万首,宋词只有2万多首——别忘了,唐代印刷术还不普及,文字流传主要靠手工抄写,而到了宋代,雕版印刷非常普及,文人随便拉点赞助,就能给自己编个集子,就这样,宋词流传下来的还不如唐诗的一半。
那宋代的诗流传下来多少首呢?光《全宋诗》就收录了宋诗27万首。
而我在北大中文系期间,一直参与一个项目叫“全宋诗补正”,已经补了十几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又补出多少首,因为到我毕业时,这个项目还在继续进行。
宋诗的文学地位并不逊色于唐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全都是宋诗。
所以,我在前边说,如果孩子学诗,光读《唐诗三百首》是不够的。我私心建议,大家可以给孩子买一本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挑着读一读。
而如果孩子学词的话,优秀的词不像诗那么多,《宋词三百首》基本就够用了,而且,也不需要把全书都背下来。
需要学习写诗词吗?
我去年写过一篇盘点古诗题材的文章,把古诗分为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边塞诗、羁旅诗等等。
而说到词的话,题材范围就单一多了。它最初就相当于古代的流行歌曲,是在比较轻松的场合,配着曲子来唱的,主要就是谈情说爱、念远人、伤离别什么的。
古人作词没有“抄袭”一说,张三出了首歌叫《念奴娇》,李四觉得这首歌挺好听,我也拿你的曲子填首新的词,也叫《念奴娇》。大家你也填我也填,就出现了很多首歌。
就像岳云鹏听着《牡丹之歌》挺好听,按照这个曲子填了首《五环之歌》,我也手痒了,做了一首《潘家园之歌》,后来大家又写出了《西二旗之歌》《新发地之歌》……
结果,“牡丹之歌”就成了词牌名。
从这个角度说,小岳岳的作品,应该叫《牡丹之歌·五环》才对,标题格式就像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一样。
对了,大家发现没,我举的毛主席这两首词,不是词里边常见的伤春悲秋题材。这两首词都相当豪放。
这种词,要上溯到一千多年,苏轼这位文学天才,把词的题材大大扩展了。天才就是会玩儿,他可以把写诗的各种手法、题材,都用到词里,“大江东去浪淘尽”“西北望,射天狼”。
这种尝试,到了南宋辛弃疾这里,彻底发扬光大。于是,词的价值就不在于它的曲调,而是它的词句,欣赏要领跟诗没啥差别了。
现在孩子们学诗也好,学词也好,都不涉及学习写诗、写词,因为那玩意儿要严格按照格律来,有一定门槛。孩子们真正要学的,是诗词里的意象、典故、感情、手法……
但如果孩子真的想学的话,我们也别拦着,买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十讲》,让孩子啃着玩吧!
小五妈碎碎念
以前看到各种谈古诗词学习的文章,都是诗和词合着说,今天小五妈给大家把诗和词分开说,讲得够清楚了吧?
其实,词这种体裁,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也蛮有启发性的,古人是拿现成的曲调,往里填上词,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拿现成的诗词,来给它赋予曲调呢?
即使我们不会作曲,也可以用现成的曲子呀。
不信,你试试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调子,来唱一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是挺顺的吗?所有七言绝句都可以往里套呢!
对了,这个创意是从隔壁我师兄、知名学者李天飞那里学的,我和他们两口子是多年好友,我曾听他用《中国功夫》的曲子唱五言绝句,差点把我给送走了,哈哈!
最后我要提醒一下,今天小五妈文中提到的几本书,都不是刚需,如果买了来看不进去,别怪小五妈没打预防针哦。
更多文章推荐
(部分图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