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整本书阅读的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其中,过程性评估尤其值得老师关注。它发生在阅读的不同阶段,着眼于把握学生的阅读状况,激励学生的阅读意志,调控学生的阅读进展。下文中,特级教师余党绪以《三国演义》为例,探讨了整本书阅读中过程性评估方法和关注重点。
文丨余党绪    编丨李臻
来源丨思辨读写(sibianduxie)

评价与反思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评价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的价值就是值得怀疑的,阅读的效益也一定是低下的。
自我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因而也是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要反思,主体就要有明确的反思意识,还要掌握明确的评估标准。
有了阅读的方向与目标(母题),有了思考的框架(结构性议题),再具备了自主评估与反思的意识与标准,学生就会主动的寻找资源与方法,进行自主的阅读与探究。
因此,要将阅读过程转化为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反思习惯评估能力,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整本书阅读的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发生在阅读的不同阶段,而不同阶段的评价目的又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教学之前,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有所接触,但阅读状况肯定参差不齐,教师要心中有数。
总体看,过程性评估都着眼于把握学生的阅读状况,激励学生的阅读意志,调控学生的阅读进展。读了没有,读的怎样,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偏差,都是应该关注的。
从教学的进程看,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推进与评估是不可分的。董毓老师介绍国外阅读教学,他写到:
即使是小学生读故事,从一开始通读时,教师一方面会用问题引导孩子们注意故事和图画的作者,标题,目录提示的内容,图画表达的含义等,而且另一方面马上会用这样的问题来提请孩子们去猜测,去想: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选这样的标题?
·你猜测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
·从图画来看,你觉得故事是真实性的吗?
在可进入一本书的教学之前,不妨让学生进行一些预测性的猜想,书的封面、作者、国别、插图、目录、前言等,都可提供参考信息。
一本书,甚至它的颜色与开本,都在提供与该书内容与主旨相关的信息,预测与猜测,在刺激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建构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评价要更多介入文本的理解与辨析。董毓老师介绍说:
然后,在细致阅读中,老师一方面要用问题让孩子注意、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场景及其变化和作用,主要角色,角色的特点,角色之间的异同,作者的主要思想是从故事的哪些部分来的,故事的主要冲突、问题,它的原因,它的解决,各段落的意思,文中的图画的作用,不理解的词句等等,另一方面还会去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的自我介入进行理解、推理和想象: 
·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角色有谁?为什么?
·哪个角色最像你,如何像?
·你从这一段中可以推断出什么?
·如果某一场景变化,那么这个故事会有不同吗?如何不同?
·这个场景对故事的发展重要吗,如何重要?
·找到一个你不熟悉的词,试试用它的上下文来猜测它的含义?
阅读后的评估,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发展有关的理解性、推理性、评估性和想象性思考。董毓老师提供了下列问题:
·故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故事的类型是什么,你怎样判断的?
·作者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你预测故事完了后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自己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你的行为会和他一样还是不一样?
·故事中那一部分最出色?
·有哪个角色你不喜欢吗,为什么?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它和你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吗?
· 它和你自己读的其他的书有什么联系吗?
·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什么?
·你会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别的孩子读吗?
·你能提出一个问题让你的朋友回答吗?
过程性评价可提前规划,也可随机进行;方式也可随机应变。在任务驱动性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学习任务型的评估很受欢迎。
在《三国演义》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一个学习任务:
赤壁大败后,曹操引兵逃到南郡。回想赤壁惨败,曹操不禁捶胸大哭,感慨“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如果你是郭嘉,也在赤壁之战的前线,在曹操几个错误决策的关口,你会怎样劝说曹操?
这个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赤壁之战的过程,了解曹操与孙刘联军胜败的原因。还有一个目的,也借此回顾郭嘉的智谋与见识,认识“谋臣”的特殊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有新的发现。有学生认为,即使郭嘉再世,曹操也未必能听进他的意见。因为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已非官渡之战中的曹操,他骄矜自大,睥睨群雄,在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刘馥认为曹操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不太吉利,就被一槊刺死。可见,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评估形式在变化,从思辨性阅读看,评估关注的内容主要是下列四类(例举《三国演义》):
内容
例释
目的
事实把握
1、与作品相关的常识(作者、创作时间、文体信息等)
2、《七步诗》是谁在何种情况创作的?
3、刘备为何被称为“刘皇叔”?
4、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是在什么时机?帮助蜀国解决了怎样的现实困难?
了解重要背景、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等信息与知识
因果推断
1、曹操说“吾好梦中杀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此话的?反映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
2、荆州在《三国演义》中易手了几次?每一次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3、诸葛亮安排关羽把守华容道,他为什么不安排一定能斩曹操首级的张飞、赵云等人?
澄清情节
辨析人物
达成对作品的真实理解
多元思辨
1、古往今来,人们对刘禅褒贬不一,有的称其“扶不起的刘阿斗”,有的认为他“大智若愚、韬光养晦”。那么,蜀汉的灭亡与刘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如果你是刘禅,呢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中了“空城计”的司马懿,往往被评价为“疑心太重”,但也有人认为司马懿是担心“狡兔死,走狗烹”而故意中计,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结合当时的具体形势进行分析。
对相关内容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
综合评价
1、请仿照《史记》的本纪体例,为刘备写一篇传记。
2、《三国演义》名义上“说三分”,但孙权的戏份明显不足。在通读作品的基础上,为孙权写一篇墓志铭。
着眼于作品的总体理解,形成关于作品的总体判断
*内容节录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