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远比想象的少,因此我们更加需要置身其中,不断学习。目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强调通过项目、研究与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交流和参与实践。
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认知激发了所有哥大人不断加强自己的全球使命。因为认可及秉持这一重要的认知,全球各地的哥大师生、校友和朋友们众人拾柴,在每年的Giving Day参与哥大的捐助工作,助力哥大全球教研事业生生不息
WHY WE GIVE
影响一代代学子,
滋养全球社会工作
1950年代的香港风起云涌。二战后,伴随大量移民和难民的涌入,香港的人口从60万跃升至210万,迅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彼时,香港社会的福利能力亟待提高,但全港还没有提供社会服务学科的大学。怀揣着投身社会工作领域的梦想,蔡潘少芬(Veronica Siu-Fun Pun Choy,哥大社会工作学院58届校友)前往纽约的哥大社会工作学院学习。
蔡潘少芬(图中最右)在哥大社会工作学院学习时与同学Renée GerardTomiko Tanaami的合影。图源:Giving to Columbia
蔡潘少芬今日已被誉为香港社会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她曾在香港大学教授家庭福利和咨询多年,指导过无数业内领袖,获得极高的社会荣誉。她的家人及后代设立了Choy家族基金,为哥大社会工作学院和艺术学院提供奖学金,资助一代代的哥大学子们为社会工作奠基并不断添砖加瓦。
2021年,一份哥大的捐赠报告漂洋过海,送达至蔡潘少芬在香港的家中。和她的家人们翻阅着报告,直到一张面孔映入眼帘——Brittany Butler(哥大社会工作学院20届校友)——社会工作学院Choy奖学金的首届获得者。在报告中,Butler分享了在哥大学习对她的意义——她在毕业后能投身于帮助他人的事业中。Butler于去年毕业,比蔡潘少芬整整晚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清楚地记得收到报告的那天全家人有多开心”,蔡潘少芬的儿媳Janice Chan-Choy回忆说:
我们发现捐赠确实可以给学子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改变。我们希望Butler可以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的推动者,在她的职业道路上帮助并启发更多的人。
WHY WE GIVE
丰富学生全球经验
塑造国际视野
校长全球奖学金计划(Presidential Global Fellowship Program, GSP)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提供的种子资助基金,为哥伦比亚学院、哥大工程学院和哥大通识教育学院的本科二年级学生提供在哥大全球中心学习的机会。
2014年夏天,16名哥大学生被选拔进入GSP项目研究“欧亚当代城市”。通过对柏林、莫斯科、乌兰巴托、北京四个“东方大国”主要城市的旅行和实地考察,学生们学习了前苏联、东欧、蒙古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建筑环境和生活空间,将冷战历史、文学和文化研究以及城市研究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及其继任国家下的城市化问题。
2016年夏天,GSP项目为17名哥大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前往约旦,参与到SEE-U Jordan项目中。该项目是哥大地球研究所下属环境可持续性中心与哥大全球中心在安曼合作的海外学习项目。SEE-U Jordan针对约旦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来探索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向学生传授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环境科学、分类学和实验设计等基础知识。
2017年夏天,12名哥大本科生荣获资助,前往中国和印度,开启了为期六周的媒体实践暑期课程。通过访问当地的媒体工作室并与众多从业者访谈,学生们在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深入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哥大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副教授钱颖说:
GSP项目让学生了解到西方主流媒体之外的观点,他们在中国和印度的学习内容相辅相成,而这两个国家都在高速发展,彼此间还有密切的地缘政治关联。
2017年夏天,参与GSP项目"Cultivating Asian Media Perspectives"的12名本科生在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合影留恋。
奖学金不仅为本科生们提供了一个在课堂之外锻炼的机会,还让他们与在海外学习的国家以及其他参与项目的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每年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校友为校长全球奖学金计划(GSP)提供捐助,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跨国学习和研究中去,在全球化的情境中提高自己作为“国际公民”的视野与素养。哥伦比亚学院19届校友Elise Gout在学习时说:
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会对我的观点、行为和以后的发展方向产生新的认知。我逐渐意识到当我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时,我的潜力正变得越来越大。
WHY WE GIVE
加强全球实践区域功能,
扩大示范影响力
坐落于法国巴黎的Grande Salle大楼是哥大全球中心在欧洲的一个标志性场所。作为多功能演讲厅和表演空间,这里举办过各类活动——面向学生的大型讲座、吸引教师参与的国际研讨会、各类国际会议和专题讨论,以及面向公众开放的音乐会、讲座和电影放映等。
2021年,Paul LeClercJudith GinsbergGrande Salle大楼的修复与翻新提供了捐助。为了纪念他们的支持,这栋楼正式更名为“Grande Salle Ginsberg-LeClerc”。
Paul LeClercJudith Ginsberg在位于巴黎的哥大全球中心。图源Giving to Columbia
坐落在海外的哥大全球中心承载着哥大辐射当地、连动区域的重要功能,点滴支持将帮助这些区域中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好地为学生、教师、职工与校友提供服务。Paul LeClercJudith Ginsberg说道:
给热爱的机构捐助给我们带来一种纯粹的幸福感,这可能就是‘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吧。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推进更多奖学金的发放、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增加学生们多样化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是捐助带来的切实改变,而不是空中楼阁。
哥大全球中心即是哥伦比亚大学在世界各地提供物质和智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学者和专业人士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共同感兴趣或关心的问题。
Lee C. Bollinger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哥大全球中心网络正在蓬勃发展——目前九个中心已经遍布四大洲,还将继续拓展。借力全球网络,哥大的教职工和学生从事的工作既丰富了自己的学术和研究,又在当地产生了切实深远的影响。凭借哥大的全球愿景,我们将深厚的知识与应用型的解决方案相结合的机会是无限的。
2022年9月

期待您的支持,助力哥大教研事业,让全球探索解决方案变为现实。
2022年哥伦比亚大学Giving Day将于北京时间10月26日中午12点正式启动,并持续24小时不间断。在26日与27日加入我们,支持哥大,支持哥大全球中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参与支持!
-END-
本文综合整理自
1. "How will global experiences shape students' lives and careers?", Giving to Columbia, https://giving.columbia.edu/how-will-global-experiences-shape-students-lives-and-career
2. "Fellow Traveler in Jordan", Impact Stories, https://www.college.columbia.edu/campaign/impact/students/fellow-traveler-jordan
3. "The Soul and Fabric of Society", The Choy Family, Giving to Columbia, https://giving.columbia.edu/soul-and-fabric-society
4. "Realizing Your Dreams", Paul LeClerc and Judith Ginsberg, Giving to Columbia, https://giving.columbia.edu/realizing-your-dreams
5. Global Scholars Program (GSP) 2017- "Cultivating Asian Media Perspectives", Beijing News, Columbia Global Centers, https://globalcenters.columbia.edu/news-beijing/global-scholars-program-gsp-2017-cultivating-asian-media-perspectives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成立于200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在全球九个城市发起设立。哥大全球中心网络致力于让全校师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跨学科、跨地区的教学和研究,为迎接21世纪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搭建一个重要的联动平台。
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旨在发挥哥伦比亚大学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在中国地区开展丰富的学术项目,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建议、评估和策略方案。中心将哥伦比亚大学带到中国,加强哥大与中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将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人才带回到哥大的校园中,催生新的学习和研究。
微博: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头条、搜狐、知乎、澎湃:哥大全球中心
https://globalcenters.columbia.edu/beijing
+86-10-82483997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哥大全球中心公众号
哥大全球中心小助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