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潘石屹推出“长城脚下的公社”。公社一出,瞬间成为圈内的“先锋”的代表。
2004年,泰禾在运河边上建了个别墅群落,起名就叫“运河岸上的院子”(后改名中国院子),其实请了世界7位知名的建筑师设计。
以上我们叫做“玩噱头”,也可以叫做“概念营销”。
万科的不少产品,都建有“万科食堂”,很多买万科的客户,就是冲着这个食堂去的。
阳朔有个网红民宿叫格格树,清一色的泥砖矮房,却是很多外国友人最爱去的地方。
乌镇旁边有个乌村,占地约450亩,进入园区,如同回到“人民公社”的精装版。
类似的场所,我们叫做“旧瓶装新酒”。
网上随便搜索一下,人民公社也好,大食堂也罢,其实早就遍地开花。
“公社”其实是名流云集之所。
“院子”其实是京城顶级豪宅。
“食堂”不仅菜品丰盛可口,更像业主的社交场。
“泥砖矮房”里,该有的现代享受一个都不缺。
“人民公社”的农舍,住一晚绝不比外面的星级酒店更加便宜......
最近“供销社”热得烫手,关于其是否为“时光折叠”,网上也是争论不休。
当然,供销社毕竟不是某个地产商的某个项目,所以我非常理解这种担忧。
但是转念一想,如果供销社不叫供销社,而是叫“某某集团公司”,是不是就没有了今天的争议?
有人拿“蒲扇”来做比较,说是蒲扇虽然美好,但是享受过电风扇和空调,又怎能再回到蒲扇时代,“有些很美好的东西还是别回来了吧。”
但我要说,如果这个蒲扇,同时具备电风扇和空调的功能呢?
它只不过名字叫做蒲扇,或者外形长得像蒲扇而已。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美好愿望。
根据相关政策,新型供销社的功能,主要是“建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通俗地说,就是主要针对农村地区,解决农资下行,农产品上行的问题。
即保质市场、稳定市场、产销对接、保供农村。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的确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年也出现了瓶颈。
一是农资市场被不法商贩污染,农民买到假冒伪劣的农药、化肥、种子事件不时发生,导致农民损失惨重;
二是辛辛苦苦种出的农产品,却无法销售,最终烂到地里,倒进沟里,那真叫一个欲哭无泪。
三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生活在温饱线上,抗风险能力极低,稍有个天灾人祸,就容易陷入重新贫困的境地。
如果“供销社”真能以国企之力,帮助解决上面的一些突出问题,不管它名叫什么,我想农民朋友都会拍手叫好。
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曾带给很多人美好的回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越发富裕,供销社也日渐式微。
但事实上供销社从未退出历史的舞台,其还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通过市场化改革扭亏为盈,在全国建立起一个从生产到加工、再到运输与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并默默搭建起一个庞大的产业版图。
供销社的全称是农村供销合作社,归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后者100%控股的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122亿元,总资产高达1500亿元,并拥有11家全资和控股公司,其中控股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中再资环、中农立华和中农联合。
截至11月3日收盘,上述3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分别为69.57亿、68亿和36.83亿元,合计174亿元,相当于青岛银行、太平洋等知名A股企业的市值。
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
中国供销集团不仅在化肥、棉花等传统领域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还在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及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所发力。
在我国农村,从来都没有一个组织,能像供销社这样,拥有如此庞大且健全的组织体系。
如果这个巨无霸体系,能够真正用之于民,服务于民,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一个机构或经济体,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的是什么。
供销社即便不叫供销社,换成某某集团公司,或某某联盟什么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想除了意识形态,网友可能还有对“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担忧。
但是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就停下来不走。
边走边调整,三十多年的改开,不就是一路这样过来的吗?
还是以祝福为念吧。
更积极点的,没准可以从中找点商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