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身感叹来自于某个工作日,我和三F王正坐在永和大王享用着工作餐的时刻,音响里传来了爵士大师Bill Evans的经典曲目,眼前的卤肉饭黯然失色了不少。
“你说快餐店放爵士乐算不算一种亚文化?”
“估计是某个店员在放自己歌单里的红心曲目吧,待会就被店长换成热单了。”
放热单是连锁餐饮行业的公知,共性就是在这些地方消费时充血的部位从来都不在脑子,而在于咀嚼的速度。
此刻的音乐没有椰树包装那种直冲到顾客的感官体验,在20-30db的音量下,停下咀嚼的动作才能听到贝司和小号协同工作的过程,在更多人听来,只是佐餐时的轻音乐。
事实上,我们后来又去了一次永和大王的其它分店,喝豆浆听爵士并不是只存在于那一天的耦合事件。
在网络上打下“永和大王 爵士”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关键词,有人发出了和我们同样的诧异,也有人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考虑到爵士乐极易被当成轻音乐的嫌疑,换了搜索关键词后,大众点评上关于门店背景音乐的提及有了量的提升,也验证了我们心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永和大王的背景音乐里的确存在着爵士乐。 
在某音乐软件里,也有人单独制作了永和大王的歌单。
除了第一首歌,其它都为爵士
即便我俩都是爵士爱好者,但兴奋的点不是在一个陌生的场合听到了自个熟悉的歌,它来源于这种音乐在连锁快餐店里算的上是一种出格,也是一个选题。
一般来说,人均10块钱的饭店会放神曲,20放民谣,30放港台流行,40放Billboard榜单,60以上就可能放点爵士,100以上大概率是古典和House。
图源:界面新闻
当熟悉的环境配上不一样的音乐时,你就可以看见一名农场工人手中轻柔地捧着刚出生的牲畜,或者一个在建筑工地工作的男人把一束花递给他爱的女人,当然它看起来也可以是在快餐店举办着品鉴会。
听到爵士乐总有点像在馆子里点炸酱面,却上了一碗清汤云吞面的感觉。
一个具备何种考虑的企业才另辟蹊径把人均30的快餐和爵士乐杂糅到一起,单这两个元素而言,就值得拍一集今日说法。
比起找到答案,我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总是比找到的答案收获更多。
在某招聘软件上打开永和大王的主页,这家餐厅对自己的分类选择,符合了我们对它浪漫的想象。
要知道,把自己标榜为音乐餐厅的胡桃里,在招聘网站上也只给自己的tag打上了餐饮。
并不是所有餐厅都会关注到音乐这一工具,其重要性可能还不如灯光。即使一些全国连锁品牌,在音乐的选定方面,依然由着店长或员工的个人喜好。
即便手持尊贵的永和大王卡(VIP月卡),店长也只能向我透露:
“歌单都是总部统一选定统一播放的,至于标准我们也不清楚。”
连锁蕴意着更好的资源和管理模式,自由的灵魂在这个前提下也开始学会被收编,这里的疑惑在于,对于爵士乐来说,天然就和“连锁、制度、标准”等字眼是八字不合的。
你无法从传统的西方记谱系统读出这样的音乐,音符并不是踩准拍子被演奏出来的,它有时还会被放置在拍子之间暖味的位置,对于乐手来说,每次创作都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过程。
扯一张古典(左)和爵士乐谱的对比,你没学过乐理也能明白
爵士乐的核心在于即兴演奏
不少人猜测,一个不愿意放热单的快餐店,可能是因为:有一个old money形象的老板因为挚爱爵士乐,把这份偏爱投放于自己的饭店里,这是一个很霸总的解释。
毕竟1993年上海《文汇报》还因为永和大王卖2块钱一根油条而路边摊才卖5毛钱刊登过一篇文章,批判永和大王给上海带来了小资的风气。
但其实从根源性来说,“爵士”是完美适配吃油条喝豆浆的大众群体,毕竟“爵士”这个词曾经意味着黑鬼,歧视,二等公民,一个只配坐巴士的货色。
秉持着刨根问底的求真精神,我们拨通了永和大王总部的加盟电话,在我表明音乐很好听想询问歌单来源后,客服说加盟后即可得到总部的定制歌单。
我们的通话时间甚至没有一首歌的时间
这是意料之内的回答和失败,只不过我第一次觉得爵士的门槛过高了一点。
不过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在于,如果你对一件事抱着绝无仅有的好奇心,它至少不会让你失望。
我们跟永和大王的品牌部搭上了线,决定和她们聊了聊喝豆浆听爵士这件事。
有人杵在工地只为了听机器有节奏的底噪,有人买一辆迈巴赫只为了停在车库里面听柏林之声。但永和大王的PR也没想到,有人会在一家快餐店细品音乐。
“一般来说,门店的爵士乐比重占到整个歌单的25%,你们都是在非高峰时间段走进的永和大王吧?这应该是音乐上的幸存者偏差。”
在永和大王看来,音乐供应商向他们提供一个庞大的曲库,他们选择的标准只是朝着“轻松愉悦的感觉”去评判每首歌。
这种说法无可厚非,当你想要从上班的苦闷和喧嚣的环境中抽离出来,爵士乐跟任何玩物一样,感受一下某种气氛,对于任何人都很容易。
甚至你不需要了解贝斯,键盘,吉他等乐器是如何在相互作用的,只需要感受它就好。
在这一点上,即便是爵士乐曲库最丰富的星巴克,在负责制作星巴克歌单的Hear Music公司的口吻里,也只是将星巴克的选曲逻辑形容为“周日早上读报纸和喝咖啡时想听到的音乐”
同样的,永和大王员工也着重强调歌单的制定并不是根据老板的个人喜好。
你能从这类话术里听出同一种担忧,如果告诉你我们就是把某个人的品味融入到企业的音乐选择里,听起来像经营的是一家夫妻档口店。
除非,这个人的品味已经在音乐行业里拥有着相当高的认可度。

高端日料店Kajitsu之后一直播放的是坂本龙一为其制作的歌单

毕竟谁会质疑这份歌单的品味呢?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必须要对自己的产品有十足的把握,才会在音乐上选择爵士乐,动机在于想让顾客慢下节奏仔细品尝,食物自然也得经得起推敲。
这是我们在访谈过程里得到的另一种结论。
在围绕为什么选择爵士乐作为门店背景音乐这个问题上,品牌PR和我们聊了十分钟音乐,五十分钟的新品,听起来像是一种搪塞,但也源于他们对产品的足够自信。
发来的资料包里,关于背景音乐的资料一张没有
只有一系列的产品展示

“背景音乐确实是个很好的卖点,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顾客能拥有一次愉悦的进餐体验。”
这是我们意料之内的很无聊也不会出错的说辞,商人只负责兜售美好,臆想是留给人们去解读的。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问到了对未来背景音乐有什么想法时,他们表示还是会坚持目前的选曲标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走进永和大王仍有机会听到爵士乐。
当你告诉一家店:“你们歌单品味不错诶。”店长会认为这项工作达到了一种不出错的目的,相比起赞誉,管理者更害怕收到批评。
所以给品牌或门店制作统一歌单听起来像是标准化且没有感情的工作,不过人在音乐选择上是逃脱不掉主观和品味的惯性,所有的推荐本质上都包含了夹带私货。
一位干婚庆的朋友跟我说,他们为新人准备的婚礼歌单里基本是清一水王若琳和陶喆,但也会偷偷加上几首自己的心头好。
找遍全网也搜不出为什么大多数婚礼都爱用王若琳的歌
以至于这首歌像极了原创对这个现象的控诉
“我会加上我最爱的电影飞屋环游记的配乐和午夜巴塞罗那里的弗拉门戈,甚至有一次放Radiohead的Creep效果也意外地不错。”
“行业内对婚礼歌曲有一套默认的标准,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音乐只要不喧兵夺主符合整体基调就可以,我选的歌从某种层面上也满足了我内心对一场婚礼的想象。”
关于选歌私心这个问题,我也问过一些曾为品牌门店制作过歌单的DJ和制作人,在这个行业里,具有背书的音乐人操作起来会有更高的自由度。
“他们会给我一个场景和几个形容词,定下大概的BPM区间,至于风格、调性和国籍往往不做要求,只是个别会强调别整太low的。”
他们曾给过我两个关键词:户外用品和阳光,你觉得这个歌单适合放些什么?
是朴树的平凡之路?

Alan walker的动感单车神曲?
还是代表阳光与自由的Bob Dylan?
实际上它们都满足这个定义。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不一样的,听歌的和做歌单的人也不一样,但音乐人的哲思、人类对美好的追求,说到底,人们在音乐里需要的东西永远是一样的。
在音乐类型已经清晰细分化的当下

依靠场景和情感的搜索方式始终能在各大音乐app占领一席之地
“只要不跑题,这项定制工作的满足感好比于,在高考的命题作文里写了一篇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零分作文,还得到了高分和赏识。”
活在这个社会的俗套里,有一部分人都对身边的各种隐形框架感到不满,自然也无法接受标配的BGM。
他们不敢正面对抗,只能像特工般留下点蛛丝马迹在这世界上,并期待着有人对创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有一丝兴趣,以及为他的品味喝彩。
我和三F王也一直企图找到为永和大王选定背景音乐的幕后创作者,但截至发稿日期,上面歌单的创建者仍没有回应。
不过追根溯源也已经不重要了。
看起来他在社交平台上什么也没有留下,但回到爵士乐来说,他让顾客卸下了对无调性音乐的戒心,用最自然不卖弄的方式把这种音乐传递给大家。
哪怕是长大后对音乐不敏感的人,哪怕不知道是爵士乐,也会认出那是小时候看的《猫和老鼠》的配乐。
《猫和老鼠》中大量的爵士乐,将看似不易理解的情节,
以一种具有趣味性,荒诞又滑稽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其实是令爵士乐爱好者感叹的历史,即:爵士乐可以出现在任何画面和场景里。
社会对爵士乐的偏见现阶段基本涵盖在了咖啡慵懒威士忌三大标签里,它的存在演变成了某种灰姑娘的魔法,按下播放键后,眼前的商品和环境也随之变得高档起来。
其实这音乐也没那么高雅,反正我身边有人把爵士乐当成一种放松括约肌的方式,就为了畅快如厕。
享受爵士乐可以没有门槛,它不是某种你必须与之搏斗,并在自己想象中重造的东西,爵士乐不过是拿起他的萨克斯,然后开始吹。
甚至你如果不想仔细听,干点别的也可以,哪怕你只想吃眼前的这份卤肉饭。
撰文马达X三F王编辑马达X三F王设计Jaz
本平台采用作者征稿制度
如有任何交流需求
我们向你开放作者联系方式

上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别在北上广划交友软件了,去农村
看看各大城市都在听什么歌单,你可能对周围的音乐品味一无所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