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义技术进步的度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判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工具。中国电信的“云改数转”战略,对于提高企业及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全要素生产率战略意义:
从“提高”到“着力提高”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自2015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将“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从“提高”到“着力提高”,凸显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刘鹤副总理署名文章《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文中指出“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将成为我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两大着力点。
2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内涵:
“全要素”不“全”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衡量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制度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而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也即经济增长中不能分别归因于有关的有形生产要素增长的那部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于1957年对经济增长核算在理论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其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余值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以也被称为“索洛余值”。索洛利用余值法公式计算了美国40年间有关数据,并证明要想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速技术进步而不应一味追求增加资本投入量。
从学术界的测算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资本积累驱动的结果,带有较为明显的投资拉动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一比率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大体上与部分东亚、东南亚国家等经济体水平比较接近,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
技术创新+配置优化
全要素生产率体现了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应用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一般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配置优化)。
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意味着通过技术改进与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以扩张生产前沿边界、提升要素投入组合下的产出水平,例如数字技术以及云网等新基础设施的采用等。技术创新有可能带来对生产函数的改变和突破,甚至改变生产函数,是变革性的改变。
技术效率(配置优化)代表生产者在给定要素条件下的最大产出能力,通常反映对既有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包括信息化水平提升带来的效率提升、管理手段进步、商业模式创新、流程优化、市场环境优化等。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数字化技术带来在生产函数边界内的优化和逼近,可以发挥生产函数的最大效用。
4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道:
充分发挥数字中国建设主力军作用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推动数字经济普惠性发展。
1.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然要求企业从“投入驱动型增长”转变为“创新型增长”。中国电信的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以及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创新、生产流程优化和组织架构调整,是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
2.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当前在区域层面仍存在东西部差异,在产业层面数字经济对不同产业的渗透率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中国电信通过输出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将极大助力全社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助力社会高质量发展。
供稿:宋杰 刘军
审核:饶少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