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一则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又成了海内外华人的焦点。某著名酱油品牌瞬间被推上了国内外舆论的风口浪尖,靠“打酱油”肯定是糊弄不过去了。
事情的概要如下:
一些在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网友们买酱油时发现某品牌销往海外的酱油配料很简单,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随后国内有网友晒出了该酱油品牌国内版的配料成分,却含有多种添加剂
出口加拿大版的配料表
出口日本版的配料表
以下是该品牌同型号国内版的配料表:
这件事情当然引来了国内外广大网友们的广泛讨论,毕竟,酱油是和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最常接触的调味品。可以说是我们生命,灵魂与肉体的一部分!
以后能够愉快地打酱油对我们大家来说真的挺重要的。
1
答非所问,偷换概念
总结下来,这次网友们关注最大的一个点就是:“为什么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产品,国内版和出口版会区别对待,搞双重标准?”
这个点其实是整个事情的核心
舆论发酵之后,该品牌也是迅速做出回应:“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并随时接受国家及各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常态化监督和检查;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可这个回应是一个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偷换概念的回应。
如上面所说,网友们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产品,国内版和出口版会区别对待,搞双重标准?”,而不是问你有没有达标。就好比,别人问我“你为啥双标?”,我回答“我没违法”;或是别人问我“您吃饭了吗?”,我回答“门口那家餐馆不错”。显然,我的这种答案就纯属是驴唇不对马嘴
果然,国内外网友们第一时间就没有对这个回应买账。
此酱油品牌的“回应”做法和几个月前某雪糕品牌的“回应”做法一样,只强调符合各种国家标准(默认最低),而并未直接回应“双标”,“区别对待”或产品质量与安全度本身的问题
事实上,不论哪国,一个国家的法定质量标准仅仅是最低限,最底线的标准。如果什么都卡着最低标准来,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赢利模式,那么显然消费者是其中的最大输家
其实也不光是食品和饮料之类的,即便是家具,如果甲醛含量仅仅是符合了居室空气中甲醛卫生的最低标准,对买主的长久健康显然也是十分有害的,非常显然。
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在该品牌畅销产品“金标生抽”的配料表中发现了一级致癌物
除天然原料,该产品主要的添加剂为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苯甲酸钠、三氯蔗糖。
其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已明确明文被列入一级致癌物,早被国际淘汰。网友们认为厂家之所以不使用更安全的山梨酸钾,而使用致癌性强的苯甲酸钠无非就是为了节约成本
有一说一,食品中放添加剂其实没问题,英国,欧盟,美加,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等等等食品安全发达国家的很多加工食品也都放。然而,放多少计量与采用什么标准是个大问题!
最戏剧化的是,这家出问题的酱油公司自己就是国家酱油相关行业标准的起草者之一。说白了就是那句人们熟知的:又当球员,又当裁判。
一个厂家如果又当球员,又当裁判,那肯定是躺赢,稳赢。那么,输惨了的是谁呢?还能是谁,就是一个个普通消费者。
国内网友们心酸地表示,现在买点吃的东西像是在上化学课,像是在背元素表
2017年的时候,一位电商大佬就曾说过:“十年后三大癌症将困扰中国每个家庭,最担心的是挣的钱不够医药费。肝癌、肺癌、胃癌。肝癌,很多可能是因为水;肺癌是因为我们的空气;胃癌,是我们的食物。”
有老网友评论,80年代时有多少人知道他们身边谁有癌症?那时癌症并不常见,现在癌症成了常态。最贵的一张床不是水晶床,黄金床,而是病床,它也有可能是我们最后一张床。
而更早几年,这位电商大佬就已经说过,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身边都有亲朋得上癌症。仔细想想,似乎真的是。
2
“资本作恶”是这几年最火话题?
这些年我们能越来越多地听到“资···恶”这个词。
其实不止是食品企业,很多企业“出了质量问题或严重质量问题”后,会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压热搜,公关,以及事后再铺天盖地做广告等方面,而不是投入到改进产品自身质量和安全上面去
而相对应的惩罚如罚款举措其实也并不一定能保证罚了之后厂家会改进质量。
热搜压了,问题也就没了;罚款交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这时候一定会有网友跳出来奔走呼号:资·本又来作恶啦!
因此有人说,资本是个坏东西。但其实,没了资本,一个正常的国家和社会连一天的正常运作都做不到。打个比方,资本是水,国家与社会是人,人离开了水,并不能活。
有人说,资本逐利,天经地义
也就是说,资本会在任何有机可乘的情况赚取最大的利益。资本方只有对成本(包括惩罚)的考量,没有道德啊,行善或作恶啊这些概念。
又有人说,如果把资本比作一杯水,那么,监管力量其实就是握着这只杯子的手。如果这只手泼了你一身水,那是水本身的问题吗?
上面这些说法对吗?其实也不对,至少不全对。
资本是水,但掌控资本的人可是活的,有自己的脑子,有自己的三观。一个人生而为人,不论他/她是资本家还是乞讨的人,都应该有最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良知边界
如果这个人从小被教育去爱周围的人,去爱自己,要去关爱每一个具体的人。那么,在明知某物致癌的情况下,他/她会为了利益而喂给其他人吃吗?
但如果这个人从小就被教育只看重某件事的结果只在乎某个抽象的宏大目标,那么,他/她确实是不会计较良知与道德的,只会计算有可能遭受的惩罚。
因此,我们需要给资本方划出清晰明确的红线,比如:不能在损害人们健康的情况下逐利;不能在危害社会治安的情况下逐利;不能在违反道德公理的情况下逐利,等等等等。
3
英国人对食品安全不认命,爱挑刺儿?
其实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国内消费者不论是买酱油还是买其他熟食,都是根本没有看配料表这个习惯的。大家都是把信任托付给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以及食品厂家的良心。
然而英国人和欧洲人真的不一样。普遍来说,英国人和欧洲人的健康意识很强。我们逛超市时总能见到当地人在仔细看一个加工食品或调料品的配料表,非常认真仔细的样子。他们在选择食品方面经常表现出质疑与不信任。
比如,一些英国人/欧洲人在去中餐馆吃饭的时候有仔细研究一道菜配料的习惯,这也使得中餐馆菜单上总是有很明确的配料,甚至烹饪方法列出。
但也正因为这种质疑与不信任,英国及欧洲在食品安全方面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甚至是顶尖水平。也就是说,每天对一个食品,一个饭馆或一个厨师赞不绝口并不能保证食物的安全;只有对他们质疑,监督,挑刺儿,随时检查,食物安全方面才能越来越好。
在食品消费观与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人与英国人,欧洲人确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众所周知,欧洲、美国及日本,澳新等国的食品准入确实非常严格。不论是哪国的食品,进英国,进欧盟都要送检认证,再获批许可,而不是你符合了当地标准就完事了。这是挺复杂的一套程序。
这也正是那些酱油到了欧洲,北美,日本以后,整个配料,甚至制作方式都得按当地的标准去走,来不得一点含糊。欧洲很多国家就长时间地不准松花蛋(也称皮蛋)上市,并不是说欧洲人多么害怕这个“恶魔之眼”,而是检测出的致癌物过多
而在食品安全立法方面,英国是所有现代国家的祖师爷。
162年前(清文宗咸丰十年),英国就有了《食品与饮料掺假法》。
迈入现代后,近40年前开始,英国陆续出台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法》等多项法律及很多配套的专门法规,例如《甜品规定》《食品标签规定》《饲料卫生规定》等等等等。
这些法律法规具体管什么?
这么说吧,不论是农田刚收割的,还是海里刚打捞的或是屠宰场里刚电死的,只要是入口的,从它作为原材料开始直到上桌,每一步都要有相应法律法规去确保安全及质量
重点来了,光有立法还差得远,若无执·法,也不过是废纸。
在英国,不管是餐厅,超市,店铺还是厂家,一旦违法,不光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且要依据具体情节得到对应的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英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一般性质的违法行为处5000英镑罚款或3个月以内监禁;若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致人健康受损,则处最高2万英镑罚款或6个月监禁;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处以无上限罚款或两年监禁
英国在执法方面毫不含糊。
从以往判例来看,违法商家被处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英磅的案例都是有的。关门闭店简直是毛毛雨,倾家荡产也再正常不过,起到了震慑犯罪的效果
想交点罚款,压个热搜就了事?
门儿都没有!
此外,英国还有“召回”制度。在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及2013年的“马肉充数牛肉事件”中,全英多部门统一部署,令涉事食品于最短时间内全国下架!
总结一下,无论在什么国家,要想做好食品安全,以下两点缺一不可:

1. 到位的舆论监督,媒体监督(花多少钱也不能压热搜那种)
2. 到位的惩罚
相信这两步到位了,执行层面毫不含糊,消费者,我们普通百姓才能真正做到“高枕无忧”,不必“人人化学家”。

------End------

文:土浪漫
英伦大叔(ID:UK07788915668)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英伦大叔”,获取最新最快的英国资讯。
英伦大叔,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致力于传递最新最快的英国新闻与政策解读,
为海外华人提供签证、教育、创业类相关信息
欢迎关注英伦大叔,及旗下各平台帐户
管理员,一个争取中年不油腻的大叔,长居伦敦
英国金融监管局FCA注册金融专家
英国内政部移民事务署注册专家

英国彼得森律师行合伙人
英国移民,英国签证,英国投资,
欢迎添加管理员大叔的微信:
敬请 ·关注 · 订阅
英伦大叔频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