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787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这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好玩有趣青年,是大学的延伸和补足。在这里跳脱城市生活的藩篱,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创始人之一邬方荣所期冀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平台:没有单一价值观引导,不设边界,只有观点与观点的冲撞。


“我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慢慢地摸索,这不是大问题。”


本文原刊于《107调查》第五十五期 / 第十二版


记者张秋仪 张一佳 符天扬

文编许露颖 唐子晔 赵曼婕

事实核查符天扬

 

又到了晚上7点,阿列夫走出中国地质大学的校门,轻车熟路地穿过成府路,拐过两个路口。

 

这里是被戏称为“宇宙中心”的北京五道口,优质高校林立,酒馆俯拾皆是,吸引着一众追逐文化与时尚潮流的青年奔赴于此,寻找独属于“五道口青年”的荷尔蒙。

 

钻进荷清路旁的华清嘉园小区,阿利夫径直奔向15号楼。电梯上行至20层,他叩响了2007号房间的门。

 

这扇门背后,是阿列夫每晚的必游之地,也是中国首家、影响力最大的青年空间——“706青年空间”(以下简称“706”)。在这里,青年们追寻着一种新的可能:一种尝试跳脱拘束世界的,自在、自由且自治的生活。

 

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第一次来到706的人总是先被进门左手边一整面花花绿绿的墙所吸引。墙上海报密布,记录着706举办过的活动:为纪念法国“五月风暴”五十周年举办的“复活的乌托邦”;11月举办的“燃火的拉丁美洲与美国的民权运动”;还有话题不限的微沙龙,从“海归”分享留学经历,到清华大学建筑硕士发起的“文学展览的建筑表达”,再到“焦虑症该如何舒缓”。

 

706客厅左侧墙上贴满了活动的海报 。

摄 / 张秋仪

 

海报旁边贴着十几条“失败简历”,有梦想不得志的痛苦,也有日常生活的迷茫。这些小纸条是10月举办“失败青年派对”时留下的。派对上,来自各地的青年汇集于此,自嘲是“失败的、被现代化抛弃的无用人群”,畅谈作为失败青年的故事。

 

在这间300平米的复式里,一层是通常的活动之所,不大的客厅里摆着两张长桌。“失败青年派对”上,三四十个人站在狭小的空间里,三三两两拿着酒杯围在一起谈天。在嘈杂的气氛和酒精的作用下,陌生青年们彼此之间并无戒备,哄笑声时不时地从人群中爆发出来。角落里有人抱着吉他低声吟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然不顾越来越多围观的人们。

 

在“失败青年派对”上,一对男女离开活动现场,坐在楼梯上聊天。

摄 / 张秋仪

 

二层是面积五十余平的小型图书馆,藏书近8000本,此时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学生如何拒绝老师性骚扰”的沙龙活动。有人上台即兴表演,台下众人笑得前仰后合。为了给“舞台”腾出空间,几个软沙发靠垫散落在地上,三十来个人挤坐在一侧。因为空间有限,图书馆也时常充当活动场地,举办电影沙龙和针对固定话题的演讲。

 

图书馆正在举办“学生遇到老师的性骚扰时该怎么办”的沙龙活动,图中进行的为自由讨论环节。 

摄 / 张秋仪

 

在706,大多数活动都是免费的,需要提前报名,但没有人会拒绝所谓的“不速之客”:只要来到这里,混入人群,迅速与人搭讪并加入讨论,即使未报名就前来参加也不会被拒之门外。

 

“706青年空间”公众号在每篇介绍706活动的推送文末都附上了一段简介:“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位于北京五道口。这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好玩有趣青年,是大学的延伸和补足。在这里跳脱城市生活的藩篱,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除却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包容的氛围也让706吸引了一些人的目光。

 

自称“官三代”的西西弗就是其中之一。他5月时听说706第一次看到有关706活动的推送,高考结束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不到半年,他已同住客和常来的“泡客”混得相当熟络。受访中他随手指了指一位正在闲谈的住客:“嘿,这哥们香港的,他们正聊天呢,不方便录音,别给他造成困扰。”在“失败青年派对”的活动现场,他穿着一套西式制服,打着领带,熟练地引导来参加活动的人,有的住客得知他是“00后”,不免发出夸张的惊异声。

 

18岁的西西弗就读于北京某“211”大学社会学系,由于不满意学校课程的质量,他基本不去学校上课,更多时候在人大、北大旁听,辗转北京各高校听讲座。为了方便蹭课,住在706是他最好的选择。有活动时,西西弗作为志愿者帮忙布置现场;晚上活动结束后,他便睡在二层图书馆的地板上。706管理住宿的“小管家”说,睡沙发床是要收钱的,而打地铺却不用。706对外60元一晚的租金,也从未对他收过。

 

自10月底住进706以来,硬地板、一张床垫、一只枕头、一床被子,和凌晨一点仍未停止的讨论声,“陪伴”西西弗入眠。西西弗倒是习惯了这种生活。由于与家人不和,他很少回家,在找到这个栖息地前,西西弗通常选择在麦当劳过夜。

 

在这里找到栖息之所的不止西西弗一人。被大家称为“地大小哥”的阿列夫,去年10月经同学介绍,第一次来到706。一年多以来,706的角角落落、人来人往,阿列夫早就娴熟于心,即使如今面临考研,他依然每天会在这里呆上一个小时,和住客聊聊天,“反正比两个打游戏‘躺尸’的室友好太多”。阿列夫没想到的是,生日那天,706“小管家”还组织大家给他举办了一场派对,这也是他在706过的第一个生日。“他们从来没把我当成外人。”回想起当天的场景,阿列夫觉得有些感动。

 

事实上,在706没有人划分过严格的内外界限,也没有规定来这里的人们必须要做什么。快递杂乱堆叠在阳台上,有些放了好几天也没有人认领。琴声和长桌旁的阵阵谈话声互不打扰,也有几个人在吧台处拿着电脑办公。二楼图书馆没有借阅图书的数量限制,楼下的喧哗吵闹似乎与这里席地而坐的读书人无关。

 

一层角落里的几把吉他 

摄 / 张秋仪

 

创始人之一邬方荣曾形容706的理想状态:“就是让大家泡在里面,不管是呆在一个角落看书也好,还是围着食堂吃饭聊天也好,还是在咖啡馆闲聊也好,或者发起个小讨论也好,一切都是随心所欲,好玩至极,没有那么刻意。

 

大家的706

 

2012年,硕士肄业的邬方荣因在学校申请活动场地“不方便”,萌生了“自己做个空间玩玩”的想法。他召集了十几个朋友,大家最终凑齐了3万元,租下了华清嘉园小区一套100平米的两居室,以门牌号“706”命名。 

 

一开始的706还沉浸在逃离校园的新鲜感中。创始人们想打造一个公共平台,让更多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不受校园的束缚,自由地交流想法。11位创始人中多数来自北京著名高校,邀请教授名师办讲座不是难事。

 

2013年和2014年是706最活跃的两年。活动形式多元,包括三分钟即兴演讲、文化沙龙、读书会、电影放映会,甚至独立纪录片的首映会。二楼图书馆门口的墙壁,像是陈列勋章的荣誉墙,贴着有关历次文化沙龙的介绍,许知远、钱理群等人都曾是沙龙的主角。

 

当时的706已在文化圈小有名气,活动几乎场场爆满,更有其他城市的年轻人慕名而来。活动有时持续到夜里十二点,不便晚归的参加者只好在706过夜。但由于空间有限,那时的706没有设置客人床位,他们只能打地铺,随便睡在某个角落。2013年下半年,706从100平米的两居室换成了一套300平米的复式空间,初次尝试运营住宿,没想到大受欢迎。渐渐的,住宿的收入能够承担起房租及人力成本,运营步入了正轨。2014年上半年,邬方荣租下隔壁的一套复式,将两套房子打通。咖啡馆、图书馆、小剧场、露天天台陆续开放,面积共有600多平米。

 

6年来,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过往的工作人员里,有尚未毕业在此实习的学生,有全职坚守了两三年的元老,更多的则是短暂栖息于此,在这里度过“转型期”的年轻人。

 

白於青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南京读本科,学习软件工程,却不想从事与他专业相关的工作。毕业前,他看到一篇推送中写道:706正在招募想创办青年空间的人,提供在706工作半年的机会。这提起了他的兴趣。一个月后,刚刚本科毕业的白於青决定“先来北京看看”。

 

706的日常工作繁重,白於青需要在住房部、活动部等部门轮流工作2个月,参与各个环节的运作。待了一段时间后,他越来越觉得,这就是他“想做的事情”。他计划2019年春节后就离开706,回到南京,开办自己的青年空间。

 

作为706唯一坚守至今的创始人,邬方荣却很不愿意被当作“灵魂人物”,有时甚至会故意规避独自做决定。他主要负责资源的对接和协调,如招募志愿者,邀请嘉宾参与活动。但对于活动内容的策划,邬方荣仅仅在会议中提意见,意见是否被采纳也取决于活动部。“我没有很强的倾向,大家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共识就可以了。”

 

在他看来,“706是大家的”。706的坚持离不开众多人的支持,“只是每个人添砖加瓦的程度不同”。706在资金困难时曾众筹过两次,第一次筹集了12万多元,今年7月的第二次众筹则帮助706撑过了经济最困难的时刻。邬方荣作为“管理者”,始终认为自己和团队的作用更多是“激励和引导”。

 

在邬方荣心中,706这三个数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五道口的那套复式,他更希望它能代表社群的凝聚。而社群,在邬方荣看来,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是人。

 

他为北京及各地关注706的朋友们建立了交流群,截至12月21日,这个群里有314人,绝大多数都是邬方荣一个个发出邀请拉入群的。每当有新朋友加入群聊时,他总会说:“来,有机会介绍你们认识。”

 

邬方荣有两个微信号,第一个微信号的联系人已经达到了5000人上限,首页布满提示新信息未读的红点。他常常在群里转发有关政治、哲学议题文化沙龙的链接,也会帮忙扩散来自个人或团队的求助信息。在邬方荣构建的人际社群里,他不仅是统筹者,还是牵线人:一方面,他组织706的各种活动,吸引青年前来参加的同时维持706的运营;另一方面,人们通过他互相结识,从他转发的其他活动信息中各取所需,认识更多706以外的人。

 

“我们不想做垂死的乌托邦”

 

邬方荣虽然主观上规避“独裁”的刻意和小心翼翼,却依然无可避免地引导着这个空间里正在举办的活动。

 

每周四晚是固定的“电影之夜”,密闭的小房间里放映着电影,邬方荣也会探个脑袋问问:“我来看看你们在做什么。”另一头,住客代表们正在举行“自治会议”,共同制定住宿空间的条约。邬方荣参与会议,但被剥夺了投票权。即使如此,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总结各方的观点,重新阐释,使那些充满火药味的对决听上去没那么刺耳。

 

除了创始人的定位模糊外,各个部门的工作界限也并不明晰。706设置了新媒体部、活动部、住房部、工程部等部门,共有8位全职员工。706遇到人手不够的情况时,各员工就需要承担一些“份外的事”,即使是在调休的员工,也会被临时叫去处理事务。

 

10月28日晚上11点多,“失败青年派对”活动结束后,负责策划的工作人员在活动结束后就“失踪”了。面对摆放凌乱的桌椅和需要清理的垃圾,邬方荣只好一个人收拾到凌晨两点。西西弗看不下去,帮着邬方荣打扫,还在706的微信工作群上和其他人吵了起来,最后提出:“希望我们以后工作有明确分工。”

 

一人负责,全员协助,是706团队的工作状态。“我们的团队很小,活动策划周期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同时还有很多活动同步进行,所以通常只有一个人主要负责,活动当天就全员协助。”另一名工作人员凯晶说。而在团队成员更迭频繁的706,新成员还未经磨合,不免发生摩擦,因而协作并非易事,“如果长期一起工作,就会有默契‘自动’去做”。

 

对于706的未来发展,邬方荣希望通过广泛采集意见来寻找出路。他在微信群中发送了名为“706作为公共空间的发展思路”的共享文件,任何点进链接的人都能在文档中编辑自己对706未来发展的构想和建议,或者直接私信他自己的想法。邬方荣从不回避其他人的“指手画脚”,甚至很珍重这些建议,在每个建议之后都添加回答和评语

 

在这些建议里,有不少都聚焦于706是否需要盈利。事实上,也曾有投资人主动联系邬方荣,但还没谈到具体价钱这一步,他就拒绝了对方。他不想把706变成常规的商业公司,在商业化问题上也格外谨慎,生怕走错了一步就“改不回来了”。而刚在706取完经的白於青思路完全不同:“如果我做青年空间,首先肯定是要它活下来。”在他看来,邬方荣“对资本有着本能的抗拒和蔑视”,而这种态度“转不动这个社会”。

 

仅凭少数活动不多的报名费和住宿收费,706无法摆脱财务压力。今年,情况雪上加霜。6月时706的房东不堪邻居“噪音太大”的投诉,收回了两套房中的一套,600平米的空间缩减至一半,住宿空间减少80%,收入也随之减少了80%。一个月后,706资金周转困难,邬方荣无奈之下发起众筹。他算了笔账:“五道口的房租加水电,基本支出是5万/月,而收入即使加上场租和住宿费,也不到2万/月。额外的支出再加上全职团队的工资,18年度亏损大概30万元。”

 

空间面积的减少还带来功能的损失。小剧场、花生食堂、天台关闭,咖啡馆也不再正常营业。图书馆会被充当活动的场地,基本的功能也受到冲击。原本计划建立的摄影暗房、木工房、夜聊室等,都化为泡影。

 

邬方荣对空间的失去感到很痛心,他希望706能发展成“自治的社群”,每个人在奉献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在实体空间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是如今,他自己还没有探索出专属于“青年空间”的道路来,现实的问题却更加棘手。

 

被收回房子前,邬方荣和房东、居委会、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等各种力量进行了两年多的“拉锯战”。早在2013年7月18日,北京住建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指出出租住房应当以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单个房间不得超2人,不得按照床位出租。706里3到4人一间的上下铺成了重点查处对象。仅2017年一年,706接受了13次安全检查。在这样的压力下,上下铺改成了单铺,706有时还会歇业自查以避风头。

 

曾经,“稍有点想法”的青年聚集在这里,从女权、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谈到劳工问题,从国家转型谈到东亚局势。话题的敏感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有关部门”有时还会直接打电话“劝告”邬方荣取消活动。仅2014年,被迫取消的活动至少有5场。如今,706开始自我规避,转而倾向组织更贴近生活、轻松好玩的娱乐活动。

 

“我们不想做垂死的乌托邦。”邬方荣说。他所期冀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平台:没有单一价值观引导,不设边界,只有观点与观点的冲撞,“在这里,每个人都要用理由来说服别人”。

 

最近,706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构想一种全新的社群运作模式,并计划未来能够编纂成书出版。然而,国内尚无参考先例,理论的不足和现实的困境让这个蓝图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邬方荣似乎很乐观,用一如往常的平缓语气说:“我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慢慢地摸索,这不是大问题。”

 

706二层图书馆的一角,两位外国人正在聊天 。

摄 / 张秋仪

 

706里自由的氛围让出生在军队大院的西西弗感到弥足珍贵。他说,大学毕业后想来706做全职工作。有人反驳道:“你要确保706还能活到那个时候啊!”西西弗当作没听见,只开玩笑道:“什么?你大声说?” 

 

离考研还有20多天,阿列夫依然坚持每晚到706,和人聊聊天,或者只是单纯坐在吧台,翻翻手机,偶尔会对旁边人搭话:“嘿,我给你推荐个公众号,特有意思。”


客厅里大桌子上讨论的争吵声此起彼伏,角落里的吉他不知被谁弹着,几个坐在电脑前办公的人默默地忙着自己的事情。邬方荣起身招呼进来的人们。


这一天,706没有活动,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 


放飞自我吧。 

 

(阿列夫、西西弗、白於青均为化名;何晓晴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校朱鹏 贾晔

美编张一佳



往 期 精 选


「社会聚焦」纯读经教育体制围城  |  医院挂号难  |  人大东门假学生证  |  催乳行业乱象  |  童星招募骗局  |  中考劝退  |  斗狗产业链  |  互助献血终止后  |  古琴行业乱象  |  打字员兼职骗局「文化观察」戏曲的黄金时代  |  玉雕工艺与精神  |  配音演员  |  国产动画  |  独立纪录片  |  脱口秀  |   瓶内画  |  滑板文化  |  旧诗新青年  |  Live House「特别关注」裸模  |  尘肺病  |  耽美与性少数  |  瓷娃娃  |  催吐者  |  癌症村  |   匿名互诫会  |  自闭症群体就业  |  土味文化  |  相亲角 |  退役运动员「人物故事」战地记者  |  网络平台up主  |  电竞人生  |  北京地铁工作者  |  曾海若「世相」国足禁纹身  |  “娘炮”之风  |  泉港事件舆情解读  |  基因编辑婴儿舆情解读「Lens」大栅栏2.0  |  “时鲜”赛场 |  趟鬼市  |  MH370失联  |  地铁末班车 |  王平煤矿废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