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梅拾樱(ID:Meishiying666)
大家好,我是桃蛋妈。
在家长和老师眼里,中等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群体,不是最让人骄傲的孩子,也不是最让人头疼的孩子。
中等生有什么特点?
这些孩子往往有一两个薄弱科目,学习自驱力微弱,或者是“间歇式”努力。
正因为如此,中等生的潜力被长久忽略,很少有人意识到,中等生才是班级进步的主力,是学习上的潜力者。
中等生若能找到学习自驱力,攻破薄弱科目,就能变成尖子生。
然而说得容易,自驱力这种玄乎的东西,到底怎么找?
有一位初中老师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她是一个非重点班的班主任,她是老师中的“异类”。
其他老师抓两头,带中间,把最多的精力放在尖子生和差生身上。
而她的理念是:中等生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这个理念的推动下,她带领自己的非重点班学生,实现突破,创造了升学“奇迹”。
这位老师与我的教育理念万分契合,我想,对家长同样也有深刻的启发。
她的做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我被她的故事深深感染,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有责任感有情怀有方法的老师。
你看完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看法?欢迎在文末讨论。
以下是这位老师的自述,含金量非常高,分享给大家:

我是一位省会城市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一位带班多年的班主任。
近六年我的一个最大感触是:中等生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在我从教当班主任的最初几年,我跟我的同事一样,都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抓两头,带中间,把最多的精力放在尖子生和差生身上,让中等生跟着走就行了。
实践几年后我看到,走了几年这样的路,我带的孩子的总体成绩跟以前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尖子生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学习动力,而差生的改变太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的成长是综合性的,一般情况下,双弱的孩子(成绩差,自制力弱)在我这里本来谈得好好的,我对他们也抱有厚望。
吃惊的是,过几天他们一切习惯又死灰复燃。
于是我接触他们的家庭,这回我懂了:我无力改变一个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而相对应的家长丝毫也不了解教育和影响的重要性,家庭氛围太差,积重难返啊!
思考后我改变了!对于尖子生,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开阔眼界、启发方法就够了,落后生我主要跟他们的父母对话,实在沟通不了的也不勉强,孩子不学坏、不破坏班级纪律就行了。
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我比平时更多观察、更多思考每一个中等生的听课状态,察看他们的薄弱科目,跟他们聊天对话。
在跟每一个孩子聊天前我都作充分准备,每个人我都做一个小档案和聊天要点以及记录。每天只聊一个孩子,时间或长或短。
在跟一些孩子聊天之前我都有一点紧张,晚上临睡前都会反复琢磨这个孩子的性情、趣味、喜好。
看怎么说才能让他们认可我,听进去我的话,说出他们的困惑和心声,然后我再对症下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心理能量。
我不断发现,有的时候,一句话,一次深入的交谈,就能为一个平凡的孩子开启不一样的天空,鼓起他们坚毅前行的勇气,在学习上敢于挑战自己。
我就这样独辟蹊径呕心沥血地经过六年两届。
三年前,我把那一届孩子从初一带到初三毕业,奇迹出现了!
我们班47个孩子,9个考入省重点高中(原预计3个),24个考入本校高中部(市重点中学),其他孩子进入次重点高中,只有四个孩子进入普通高中,班级平均分全校第二,仅比实验班低了1.5分。
要知道,我们这可是一个平行班啊!
今年的成绩也出来了,比上一届更好,不过录取结果没定。
想起这三年为孩子们尤其是中等生殚精竭虑操碎了心,我真有些恍惚,没想到孩子们的潜力是如此巨大——每个中等生都是潜在的优等生啊!
当他们爆发出学习动力,成绩进步可以如此不可思议!
我不是为我自己骄傲,我为我的孩子们骄傲,他们太可爱了,你爱他们一分,为他们付出一分,他们用十分的爱和超倍的努力来回报你。
除了他们在学校时由衷的喜欢我,尊敬我,亲近我,给我各种封号和荣誉,学校组织給班主任评分,他们给我打满分还不满足。
教导主任告诉我,他们喜欢给我打101,有的写200分。
孩子们毕业之后绝大部分都跟我保持联系,有的是教师节来学校看我,有的是高中升到别的学校去了,还发微信时时缅怀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作为一个老师,我是何等的骄傲,我超爱我的孩子们,六年之中,我与我的中等生们建立了深深的感情链接,就像彼此深深融入对方的生命中一样!(看到这里,我激动得哽咽,喉咙发胀)。
我认为您是由衷热爱教育也是真正理解孩子的教育研究者,特别想跟您分享我对中等生的认识,借您平台的影响力传达我这六年的体会,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重新认识中等生,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超越自己,实现梦想。
我了解中等生的心理,我深深发现,每一个中等生都是潜在的优等生,都可以成为社会栋梁!
就看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影响、启发和教化的程度,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01
没有永久的尖子生
没有永远的落后生
孩子们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期中考试后,我明显的发现一些中等成绩的孩子偏科严重。
有的数学基础差,有的英语无兴趣,有的地理历史学不进去,有的孩子不会写作文,六七门科目里大部分中等生都有一两科目瘸腿的。
真应了那句话:学霸是全能的学霸,中等生是偏科的中等生。
尖子生几乎全部科目都好,有一门不优秀的也能到中等水平,中等生必然有一两科目拉分,主要是无兴趣,不愿学,自卑,在差劲的科目上任其自生自灭,或者想学好,没行动。
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呢?
绞尽脑汁后我认识到一点:初中部分的学业并不太难,不像高中,学好哪一科目都需要很强的逻辑、归纳、总结、记忆、升华能力。
初中这些中等水平的孩子,不存在学不会的科目,只不过是孩子们对学好它们没信心,畏难,不知道如何补起来。
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关键的、有效的三步:
第一步,我在班上营造这样一个氛围:没有永久的尖子生!没有永远的落后生!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优等生!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好!
每次班会,我都着意让单项成绩拔尖的中等生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心得,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意义感。
作为班主任我总结发言强调:只要学习得法,持续奋发努力,量变引起质变,熟能生巧,弱科一定可以学懂、变强,每个人的潜力都无限大。
第二步,我联系任课老师,请他们特别关注这部分孩子,支持、鼓励和暖心的一句话胜似10节课,激发孩子们学习弱科的动力。
第三步,在察看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转变后联系家长,请家长为孩子们找课外机构的老师夯实基础,或者做单项提升,总之就是趁热打铁,迎头赶上。
教育的过程,就是这么用心的过程,然后我能看见,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晃另一棵树,效果缓慢增强。
02
关注孩子的学习体验、生活感受,
而不是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一个持续自我驱动的孩子是一切正向因素的合力促成的,而不是一个方法、一次引导、几句鼓励所能凑效的。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学生成绩提升固然是目标,但我恰恰没有盯着成绩,而是更关注孩子们天天的学习体验、情绪波动,以及他们每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个孩子的学习体验差,你再强调成绩都是没用的,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也是没用的。
孩子如果觉得学习过程是愉快的,是有获得的,他就会爱上学习。否则,他不喜欢学习。
如果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觉察他内心的不安,我一定会在适当场合了解他的不安。

我看见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眼神迷茫,我就知道他没有理解这一部分,他的学习体验不好,我就会在课下找时间询问他。
对于因家庭问题遇到心理困境的孩子,我会在作文的批语里给他疏解和安慰。
另外,我这些年最深刻的体会是,个体对世界的感受能力以及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异常重要,甚至胜过学习成绩。
可以说,对一件事物、一个行为的独特感受力决定一个孩子将来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可以走多远。
这是一个学生将来区分别人的关键所在,要懂得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并想方设法强化他的正向感受,他的内驱力才可以缓慢持久的绽放。
令人不安的是,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的多,两眼只盯着成绩,成绩一不好就忽略感受,不在乎孩子的感受,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03
不要小看他们间歇性
精神病式的内驱力
有的孩子令老师家长头疼的一点是,他们的学习动力是间歇性发作的。

在我看来,这非常正常,跟我在学校观察到的我的这些中等生一样。
我的这些中等生孩子,如果我哪几天特别关注一个孩子,频繁跟他谈心,鼓励他,支持他,变着法的表扬他,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浑身每个毛孔都往外喷射学习动力,恨不得不睡觉也要学习好。
可是过了几天,那个劲头一过,或者我顾不上他了,他就会松弛下来,行动跟不上愿望。
这样的孩子,我看见他们松懈的时候,绝不会批评他们,而是装作看不见。
暗暗再观察他们,琢磨是哪方面不合适了,是目标太高了?是基础没跟上?是暂时没看到效果?有的我简单明了地提醒,有的我再思考下一步跟他们怎么聊。
而此时我需要告诉家长的是,初中阶段,一般的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之中,前额叶这个负责控制、管理和平衡的脑区还没有发展完好,持久的自控力还没有形成,孩子勤奋一阵、松懈一阵是正常的。
我经常建议家长不要一看见孩子松散下来就催促,就监督,破坏孩子的成长节奏。
而是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坚持自我成长,把心态放平和,迎接孩子下一个内驱力爆发。

作者简介:梅拾璎: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为纸媒教育专栏作者。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新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2020年10月出版发售。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我是语文老师,我改不了我儿子的作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