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欢迎戳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思维体操
如何批判地看待生活中的热点、痛点
郭兆凡|文
今明两天将为大家介绍9个沟通中常见的思维谬误。
上篇会介绍概念模糊、概念歧义、偷换概念、转移换题、转移举证责任这五大陷阱,包括定义、案例、规避谬误的重要性以及运用时的难点。
结尾还配有测试题
全文共 2327 字。阅读需要 3 分钟。
批判性思维领域,对思考时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做了很多归纳总结,分类命名。
好处是,一旦我们深入的理解了一类谬误的特点,能识别和有效的避免它们,就能在面对社会事件、工作、教育和生活等各个领域,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也避免自己的决策被误导。
但这也恰恰是难点所在,需要一种迁移的能力,需要一些基本的训练,才能灵活的运用在不同话题中。
概念模糊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进行的概括。它无处不在。
比如这样一句话:
国家最主要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
就涉及到5个概念:国家、最主要、职责、人民、服务。

人们常常以为,多数概念就像中学课本里的牛顿第一定律那样,有统一而明确的说法。
其实“概念模糊”这个思维谬误,在沟通的时候经常出现。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个概念很难或没有形成唯一的、明确的解释,出现了边界不清晰的情况
比如夫妻俩人吵架。
老公:我打游戏又怎么了?我每天工作那么辛苦,回家了总有打游戏的自由吧!
老婆:这个家你也有份!难道只有我有责任做家务、照顾孩子吗?
这就涉及到夫妻双方对“自由”和“责任”的理解。这一类抽象名词,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责任呢?如果夫妻一起学习,理性探讨这些核心概念,寻求理解、反思或是共识,那更可能解决矛盾,避免争吵停留在表面。
难点就在于,有什么方法能迅速找到关键的、隐藏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毕竟,很多抽象概念很复杂,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人每天收到或者表达的大量信息,涉及成千上万的概念,很难迅速识别出最关键的概念。
有些重要概念并没有出现在日常话语中,却极大的影响人的观念和行动。人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和重要性,需要先挖掘出这些隐藏的关键概念。
概念歧义
概念歧义,是指一个概念有多个比较明确的含义,使用的时候造成了误解。
比如:
货车比小汽车污染更严重。
是指单辆的货车比单辆的小汽车污染更严重,还是说整体的量前者更严重?
概念歧义之所以常见,多少也和汉语的一些结构特点有关。
比如:
王某借张某人民币一万元,今还欠款3000元。
是王某借给张某?还是向张某借?“还”代表已经归还3000元,还是仍然欠3000元?
这种概念歧义大量存在于写作和日常表达中,也很可能变成商业合同里的陷阱。
如果自己就能对概念歧义更敏感,如果能了解最常出现歧义的一些汉语结构,那会避免一些合同里的损失,减少很多无效的沟通。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的含义很好理解,把概念A偷换成了B。AB可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也可能是不同的词。
实际中,这种有意或是无意的偷换概念,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难识别。
比如:
你说不应该让孩子学习的太痛苦,难道要让孩子以后当蓝领工人吗?
能识别出上面这句话里的偷换概念吗?
它把“痛苦”,偷换成了“努力”或是“辛苦”。不让孩子痛苦,并不代表孩子就可以完全不努力。“快乐的努力着”,也是一种可能的状态。
这种偷换概念,会极大的误导人们的决策。
该不该给孩子报名补习班?这所课业繁重的名校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如果能敏锐的识别偷换概念,看清楚被偷换的概念之间的差异,就能更好的做判断,不再陷入纠结。
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是突然把讨论转向不同的方向或者另一个话题。有时候有意的转移话题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但更多时候,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转移话题是在扭曲讨论、逃避问题。
甲:你觉得于欢刺死追债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么? 
乙:
-他们借的钱利息真高啊!这属于高利贷吧?
-被刺死的人很可怜,上有老下有小。
-我一个朋友最近也借了高利贷,我可要提醒他小心点。
-中国小企业融资就是很困难。
-这个新闻最近热度很高啊,我看快递小哥的朋友圈也在转发。
-中国还是太缺乏法律教育了,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
什么?上面的谈话不都和于欢案相关么?也属于转移话题?
即使在同一个大的话题之下,所答非所问的转移话题也是很常见的。
如果看明星访谈或是发布会答记者问,极具迷惑性的转移话题更是无处不在。
缺乏识别能力的人们,会以为回答的很漂亮,其实话题早已经偷偷被转移了。
转移举证责任
沟通时的一个大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发表某个观点的人,有责任提供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甲:我认为政府应该限制雄县的房地产交易。
乙:为什么这么说呢?
甲:因为房价增长过快可能会影响当地人的基本住房需求。
不论你是不是认同甲的观点,他确实在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但人们常常会转移举证责任。
甲:我认为政府应该限制雄县的房地产交易。
乙:为什么这么说呢?
甲:难道你不支持政府的政策吗?你有什么道理说政府不应该这么做?
谁主张,谁举证。听起来很好理解。
难点在于,有时候“举证责任倒置”是合理的,例如涉及到公权力。比如一个普通人怀疑某学校招生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但没有能力举证来证明自己的怀疑,可以申请学校信息公开某些信息,要求学校来证明招生的过程是公正的。至于这个人申请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否合理,这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他这种通过申请信息公开来印证自己观点的做法,并不属于转移举证责任。
还有些时候,“谁主张、谁举证”会被怀疑主义者利用。
你说“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被夸大了”,你有什么证据?你怎么知道那些所谓的科学研究真的科学呢?……
在一个怀疑主义者面前,你可能被自己的举证责任绑架,因为没能提出100%完美的理据,你的观点就被彻底否定。
难的是:怀疑主义和合理质疑的边界是什么?什么程度的举证责任是恰当的?
怎么样?你或许对这五个思维谬误有了一些基本的理解。来试试这个小测试吧。
亲,不要变成看到每个概念,都觉得含义很模糊哦。那就没法一起好好玩耍了~
或许你也发现了自己身边与这些谬误相关的例子,或许你想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或许你也想灵活运用在生活中,帮助自己明智决策、有效沟通。
来,参加C计划的最新课程吧~三周时间,一道破解沟通中的九大陷阱,和伙伴们一起成长~
课程详情:
2017年4月10日—5月1日(每周一个主题,共三周)
上课方式:微信群+直播平台
时间和形式:每周讲座共计60分钟,配合一次标准化练习、集体讨论和课后作业。每周需投入1-4个小时
适合群体:16岁以上,渴望自我成长和改变的伙伴
课程收费:159元(老学员可根据积分享受相应优惠)认真参加讨论和完成作业,会有更多积分奖励哦!
报名方式:
1) 扫描下方报名二维码,进入[课程管理-购买课程]报名
2) 报名成功后屏幕会跳出学习群二维码,扫码即可入群。请务必同时添加小C(Plan-C2016)为好友。若无法扫码入群,可直接联系小C
主讲人 | 郭兆凡
C计划联合主创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学院
曾任职高盛,后从事地震重建工作和教育创新研究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画、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画、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订阅号:PlanC-Edu
服务号:PlanC-Mall
微博:小C-C计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