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博物 (ID:bowuzazhi)

作者 | 信浮沉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宫斗剧有三宝——中毒、流产、没安保。


最近于妈的《延禧攻略》特别火,于是后宫又再次演起了毒品大战。照这个势头下去,超不过五年,抗日剧里炸死的鬼子怕是都没有剧里被毒死的娘娘阿哥多了。



艺术是螺旋上升的,观众口味也越养越刁,像《甄嬛传》里下毒的频率和手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了。我们要毒得魔幻,救得玄奇。


药里、酒里、茶里、菜里、枇杷膏里、参汤里、葡萄里、珍珠粉里……一般大学化学系都甘拜下风。


更让大家吐槽的是,《延禧攻略》居然放弃了宫斗剧常见的宫女太监尝毒法,公然派出太医来尝疑似有毒的枇杷膏。


太医也不客气,拿起勺子“咵嚓”就一大口。



大哥,你可是太医啊,你中毒了谁救你啊?这么大皇上家连条狗都没有吗!


究竟是剧作者脑洞进水了还是深宫真的凶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历史上宫里中毒、试毒那些事。

红墙里面真的乱

艺术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后宫以及王公贵族家中的毒杀并不是望风捕影,尤其是几百年甚至两千年前,宫府毒杀比比皆是。


王莽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曾拥力严乡侯刘信为皇帝,根据《汉书》记载,刘信的爷爷就可能是被爸爸刘云毒死的。


汉宣帝时,霍光之妻与淳于衍勾结,毒杀许后,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



宫廷女医淳于衍,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医生


但是皇帝立了许后的儿子为太子,这又让霍光的妻女大为嫉妒,多次投毒于太子未成。这已经和宫斗剧差不多了。


毒死皇后还不够狠,毒皇帝的才是绝杀。


晋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东汉“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可惜才读三年级的质帝就这么领盒饭了。


至于《三国演义》前后出现的毒杀大家就更熟悉了,付开镜先生在《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一文中总结了一张表,真是触目惊心。


要知道,这些不是演义里写的,全部源于正史哦!



点击图片看大图

汉代之后的宫室毒杀还是频频出现,历史上明确死于毒药的皇帝一共有二十多人,仅鲜卑族北魏、西魏、东魏死于自相毒杀的皇帝就有七个,鲜卑人真是狠啊……



图片来自:《天龙八部》

不过到了明清时代,宫禁森严,安保工作到位,皇上也比较长心,所以各宫娘娘们互相下毒这事儿,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银针试毒确有之

既然宫闱毒杀这么多,要如何防范呢?熟悉古装剧的你一定知道,用银针啊!



图片来自:《甄嬛传》

用银针到底能不能检测出毒药呢?科学地说,绝大多数时候不能。但这仍然没有减少古人银针试毒的热情,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法医学的古代巨著《洗冤录》里,宋慈大人就写道:“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再用皂角水揩洗,其色不去。如无,其色鲜白。”



图片来自:《大宋提刑官》

为什么古人坚持用银来试毒?


这首先得说说古人都用什么毒药。你经常听说的什么瘴毒、赤毒、尸毒、蛊毒、断肠草、情花毒、九阴散、鹤顶红……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里乱起的,只有少数是真实存在的。



真正古人能用的毒药大概只有两类——植物类和矿物类。植物类有莾草、乌头、巴豆、桐油、见血封喉等,矿物主要就是鹤顶红——砒霜类含砷矿物。看起来虽然多,但是见血封喉(箭毒木)采集太难,巴豆毒性太小,莾草又异味太大,容易被发现,都很少使用。


相传古代有一种“鸩鸟”,毒性很大,可惜目前的鸟类中没有对应的种类,可能是灭绝了。也有人认为“鸩”就是乌头。


乌头倒确实是种好毒,而且毒性大,几克就中毒,几十克就挂。不过药店的乌头经过炮制,毒性大减,而且上山去采也不大方便,提纯更难,所以乌头也没成为主力毒药。



毛茛科乌头属是个“大毒窝”

所以,唯一剩下的,备受古人青睐的毒杀至宝就只剩了“鹤顶红”——砒霜类毒药了。据粗略统计,古代故意投毒杀人致死的案例里,砒霜的使用率至少超过一半。


银针试毒主要就是针对砒霜。



图片来自:《甄嬛传》

如果你化学学得好,应该知道砒霜(三氧化二砷)和银根本就不发生化学反应,银针也不会变黑。


不过古代人不能提纯砒霜,自然采来的含砒矿物“红信石”总是伴有硫化物,而这些硫化物可以使银针产生硫化银,然后刷一下就黑了。



图片来自:《甄嬛传》

据《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记载,乾隆爷拥有几百件银制锅碗瓢盆。


他老人家这么喜欢银餐具,除了可能想炫炫富外,也有长期形成的“银器干净、避毒”的心理。而现代科学也证明了银离子的杀菌天赋技能。



故宫博物院馆藏清宫用银火锅

有人害朕你先上

虽然银有一定的试毒功能,但是它能力有限,万一测不出来咋办?不能拿皇上的命开玩笑啊。所以宫斗戏里不是有“真人试毒”么,这是不是真的呢?


还真的是真的。



专人试毒从周代就有了,不同朝代或增或减,或者干脆不设。总的来说,越是战乱的年代,皇帝就越小心。


康熙朝《大清会典》载:“御药、御膳不品尝者,笞五十,监临提调、官,各减医人、厨子罪二等。”这就证明,到了清朝,“尝膳”仍然是以制度方式存在的,而且是厨子先吃,太监官员太医再吃,大家一条线上的蚂蚱——要是你非得搭上自己的命去 毒死皇上,那你同事、他们的三代九族谁也别想活命。


所以基本没人这么想不开。


看到了没?太医太监尝膳,这个可是正史有载,大家总逮着这点吐槽说是bug,那还真是冤枉于妈了。



冤死我们了!

直到现代,各国仍不乏有“尝膳”制度。有明确记载的就是希特勒,他有15位女士为其专门“尝膳”。


下面这张图里的这位玛格特·沃尔克就是在世的最后一位希特勒的“试毒员”,截止去年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她已经整整100岁了。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爱干净

点击图片阅读 | 催生,还是古人有办法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学霸“婊”?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