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一朵盛开的玫瑰
文/李远秀
编者按:当我们第一次收到这份读者投稿时,我们的疑问是女孩没有手和脚,怎么绣花?作者于是发来了照片,看到照片,我们沉默了,我们没有把照片放在这里,因为实在是觉得有些残忍,我们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我们能做的只是向这位自强不屈的姑娘致以深深的敬意,愿她一切安好。
画面一
内江师院后校门的菜市场。9月3日,凉风已至,温柔如春。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像往常一样,慢慢地走着。菜市场,热闹如昔,一个个蓝色的“口罩”在人前晃动,熙来攘往。
突然,老先生的眼里出现了一位绣鞋垫的姑娘,还是几年前那位姑娘,只是眼前姑娘更丰满了些,眼睛里多了几分从容、淡定、坦然和期许。那姑娘静静地坐在铁制的滑板上,那双光秃秃的“手”上,捧着一只绣花鞋垫,同样光秃秃的还有她的那双“脚”,它们十分醒目地放在一个橙色的方形塑料箱上。那个箱子敞开着,里有一元、五元、十元等一些零钞,箱子边上还挂了一个微信支付卡片,那张卡片上泛着幽幽的绿光,仿佛在诉说无奈和心酸。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外套,浅蓝色的七分裤子,弯折的双腿下,是放在箱盖上的各色绣花线和绣花图纸,一包白布包裹着的东西,一条绳子拦腰把它们捆绑着,滑板右边还露出半只粉红色的塑料鞋。
姑娘二三十岁的样子,头发挽成了丸子状,紧靠在她的后颈部。老先生远远地观察着姑娘,只见她时而抬起头来,目视前方,目光中有一丝忧郁,仿佛在想今天的午饭该怎么办;时而又埋下头,费力地用没有手指的双手绣着鞋垫。那只鞋垫已绣了三分之二——朵盛开的玫瑰,红花绿叶相映,生机盎然,仿佛花上的蝴蝶都会飞起来。
姑娘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磨难,老先生不忍心打听,也不忍心去深究。我们又何尝忍心去了解这个无手无脚的姑娘,在苦难的深渊里,摇摇晃晃地穿行在人群里。有人曾多次亲眼目睹她是“走”来的,用光秃秃的后脚掌——一步又一步,慢慢地“走”。
老先生静立在远处,默默地举起了手机,为姑娘拍下了精彩的人生大剧;用他那支妙笔为姑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一组照片,一首诗,除此,老先生想为她做得更多,但也许静静地不打搅,便是最好的帮助和尊重。下面是老先生那日的诗作:
绣花鞋垫的姑娘
你没有脚
却游遍生活的苦海
你没有手
却把岁月绣出花来
人生有许多精彩
你却总是偶遇无奈
世界有千般样态
苦难总是揽你入怀
命运报你以疼痛
你却用整个生命去爱
画面二
三年前的某一天早晨,还是那个菜市场。去买菜的老先生冒着迷濛细雨,发现了那个坐在地上的姑娘。姑娘无手无脚,却在绣着鞋垫。只见姑娘用双腿膝盖处夹住鞋垫,用双手腕夹住针,使劲刺向鞋垫。由于她无法用手指戴顶针(一种刺绣的工具),只好用光秃秃的手腕顶住针尾,用力让针尖穿过鞋垫,然后又用双“手”把鞋垫夹住,举到嘴边,用牙齿轻轻咬住针尖,使劲一拉,完成一针。这么一个“轻而易举”的动作,对她而言却是千难万难。
之后又慢慢地重复刚才的动作,进入下一针。她的一针一线绣织,别人可以一挥而就,而她却会多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站在旁边看她绣花,你会不自觉地为她用劲,为她着急,为她难过……那时姑娘泛黄的脸,清瘦。眼睛里是羞涩、痛苦、悲伤、逃避,有些鞋垫上血迹斑斑,双手双脚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可以想象她一步一跌,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走爬爬,擦干泪又向前,当时老先生十分感叹:“……她绣的花,能招蜂引蝶;她纳的鞋垫,令人驻足流连……我不敢问她是怎样失去双脚/我不知她是怎样来到这里的/也不能想象她将怎么走回去/她的路得有多难走啊/但她还会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她的生活该有多艰难啊/但她仍会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最后,老先生买了她两双鞋垫,默默地离开了。
这两个画面,都是我的老师肖体仁老先生亲眼目睹的,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一个为别人做鞋垫的姑娘,为了生计,为了生活,过得艰辛却精彩。可是在此时,我却想起了另外的画面。
画面三
简阳利民桥上,曾经有好几年,有这样的场景:不太宽的桥面上,一个大型录音机,播放着流行歌曲,地上书写着楷书诗文,一堆散落的纸币旁边,趴着无脚无臂的男子;有时是把腿上、身上弄出暴绽伤口的男子。他们或磕头或唱歌,或高喊“孃孃”、“大姐”、“大哥”“大爷”“菩萨会保佑你们”“你们会升官发财”等等;有时又是跪地不起的学生样的孩子,埋着头,脖子上挂着或胸前靠着一个纸板,纸板上写着因为某某生病,急需用钱,因为要读书,请好心人帮帮忙如此等等。
与那些赤着上身、只穿裤衩,露出断腿断手、爬行在地上的男人相比,这姑娘有更多值得人怜惜和赞美的地方,她靠她的双手、她的劳动、她的毅力、她的认知绣花卖钱,就远远超越了那些有手有脚去行乞之人。本来我以为姑娘是有双腋拐的,但是她的身边确实没有,她靠她仅有的脚掌站着走路,风里来雨里去。这就是站着求生与跪着求生的区别;也是高贵与低贱的区别。
本来,那些真正残疾、真正贫困的人们,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白天伪装行乞,夜晚西装革履、灯红酒绿者越来越多时,极富同情心的人们愤怒了,被蒙骗的人们心寒了,带着孩子路过的父母躲闪了,零散的钱币稀少了。数年后,那些影响市容市貌的人群不见了,利民桥上清静起来了,宽敞起来了,真正的利民通行、利民翻越、利民行走了。
9月4日,我浏览肖老师的朋友圈,发现那组照片和那首诗的时候,我心震颤了。数日后,我又一次回翻那组照片,细细地查看每个细节,再细细的品味那首诗的每一个字和后面的留言。我还是忍不住问了肖老师几个问题:绣鞋垫的姑娘是什么时候残疾的?她又是如何学会绣花的?她一双鞋垫要绣多久?她的家人对她如何?肖老师只回答了几个字“不忍心问”。
是啊,一个极具才情的学者、诗人、教授,肖老师,他,他怎么忍心问那些他也十分想知道的答案?我想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儿良心的人,都无法问出口,除非那姑娘会主动地告诉你。
对于她那双光滑整齐没有手掌和手指的“残手”,和同样光滑整齐没有脚掌和脚趾的“残脚”,我宁可相信它们是被岁月磨去了棱角,也不愿相信110警察说的,是她父母为了好看给她修整好的(曾有人怀疑她是被拐卖而打了110报警,得到的回复真让人匪夷所思)。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维纳斯的残缺之美,她的双手只要能够绣出花来,那就与常人无异,只是她更慢更难而已。
生活给了她大海般的苦难,而她却一针一线地绣出了岁月的花朵——一朵盛开的玫瑰。
作者简介
李远秀,诗和远方ly,四川简阳作协会员,中学教师。有散文和诗歌散见于网媒和《成都日报》等纸媒。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