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你要的生活吧。”
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没有刷到这个视频?
10月6日,在广东深圳的某个工地里,一个小男孩戴着黄色安全帽,手里搬着一根钢筋,搬到半路搬不动,停下来歇了会,又起身继续搬。
小男孩的爸爸在一旁说:“晚上加3个小时还是4个小时?现在开始上班。”
男孩没说话,继续搬钢筋。
半天没到,小男孩休息喝水时,哭了。
爸爸询问他哭什么,孩子哭到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才说自己砸到脚了。
爸爸听闻,语气稍微凶狠:“你砸到脚了关我什么事?上工地谁不砸脚?”
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并不是爸爸带辍学儿子工地谋生,相反,这是一个父亲在用自己的方式劝导厌学的孩子。
事情是这样的。
这个小男孩今年9岁,在老家读4年级。父母在广东打工,他就在湖南老家上学,由奶奶照顾。
最近,孩子貌似进入了叛逆期,调皮捣蛋,又不爱学习,奶奶和老师说不动他。
他爸爸远在外,平日即便想管教也鞭长莫及,于是就趁着国庆假期赶回老家,想劝劝孩子。没想到,爸爸想尽办法,也没劝动男孩好好学习,孩子甚至放出“狠话”:“宁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再吃学习的苦。”
于是,爸爸无奈之下,只好真的带孩子到工地“打工”。
10月3日,父子俩人回到深圳。隔天,爸爸给儿子找齐装备,就带着他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下工去了。
10月5日,孩子就哭着喊着要回去读书了。
7日,爸爸带着孩子回老家。“准备回深圳时,孩子收拾东西比我收拾得还快!”
孩子回去后,也再没有逆反心理,开始好好学习了。
这则新闻一出,立马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其中,多数网友十分认可父亲的做法,认为其教育有方。
他们说:
“不错,这样教育比说千次有用。”
“这教育,确实够刻骨铭心。”
“亲自动手比说教有用。"
“言传身教。”
“深刻的一堂课,给父亲点赞。”
……
还有的网友提供了自己身边的例子,说自己的姑父有个徒弟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把儿女带到工地,让他们在一旁看,收工的时候问孩子是上学累还是干活累,现在两个孩子一个本科一个研究生。
总得来说,赞同认可声偏多。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
“这种属于外驱力,属于暂时性想通,没多久就会变成原样。”
更有人认为,这位父亲的教育,是在鄙视劳动者。
“不赞成这样教育,任何工作都值得尊重。”
众人议论纷纷,这时,有位教育专家也发表了对此事的看法,他的言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引爆舆论。
那么,教育专家是如何看待这事的呢?
据媒体报道,某教育研究院院长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值得商榷,不仅是在对孩子进行“恐吓式教育”,并且,还是在给孩子灌输鄙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观。
“觉得劳动苦就要好好学习”,这样的教育会扭曲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真的是这样吗?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真的不当吗?
我的看法是,并没有,相反,这种教育反而是这个父亲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最有效的办法了。
我们都知道,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非常讨厌被人管教。有时候情绪上来,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这时候,如果硬是对孩子说教,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还会更刺激他的逆反心理。
所以,这时候,父亲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打工生活,去深入感受自己想要过的打工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让孩子对生活有真实的体会后,孩子再从中去比较,做出选择。如今,从结果看,这个方式确实有效。
更何况,这位父亲的目的,是劝导厌学的孩子回去上学,并非是专家口中的“觉得劳动苦就要好好学习”。
让孩子去工地打工,重点一直是放在劳动体验上。他没有贬低任何工人,也没有抹黑工地生活,只是如实还原自己的工地生活,没有任何鄙视劳动者的意思。
所以专家的说法,反而有点上纲上线了。
其次,或许有人会说,孩子放在老家,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不够,缺乏关爱,才会以厌学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多关心自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留守孩子可能确实没有像带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那样能时刻感受到关爱,但这也并不表示,这位父亲并不关心自己家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一个小细节,就是父亲返乡,带小孩回深圳,再带回老家,这其中的往返车费,对打工人来说并不是一笔小钱,但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并不觉得有什么。
所以说在对孩子的关心上,这位父亲并没有忽视孩子。孩子留在老家,自己在外务工,是实在没有办法的选择。如果有的选,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能够把孩子带在身边。
厌学原因有很多种,作为父亲,他确实应该深入去了解孩子厌学原因,再根据实际情况去教育。
如果搞清楚孩子的厌学原因,再告诉他,没有哪份工作是轻松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样要付出等等言论,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更完美了。
整体来说,我十分认可这位父亲的做法。一方面,让孩子去亲身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其实也让孩子更加了解父亲,知道爸爸打工挣钱的不易,让他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这一层面上,也增添了亲子关系。
这个做法引起大家争议的本质原因,其实并非是家长的教育方式,而是一直以来围绕关于劳动的贵贱之分的讨论。
在这个新闻下边,我看到一个评论:
“我们抵挡这社会的毒打,希望他们能绕道过去,他们却不明白他们手棒的课本就是绕道的捷径。”
说这句话的账号ID名写着包工头,一句话道出了自己生存的不易,以及对子女的拳拳之心,也道尽了这个社会的某些真相。
那就是,工作确实不分高低贵贱,劳动是平等,但是不一样的工作,人生真的有所差别。
之前,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有个孩子问他妈妈:“小朋友不读书就要去捡破烂吗?”
这位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她说:
“不完全是这样的。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捡破烂也只是一种生存方式。”
“同样是捡破烂,有人能把瓶罐收集起来,再通过科技,把它们做成衣服包包之类的,让破烂资源再生。但这种捡破烂,是需要读书的。”
“读书这个选择影响你以后的人生,决定之后的路走起来会不会很辛苦。人一生中要吃很多苦,但读书的苦,是最轻松的一种。”
是的,无论是简单的捡破烂还是高技术捡破烂,都是一种生存方式,前者是体力劳动,后者更多是脑力劳动,都是需要付出。
但是,前者和后者的人生轨迹和生活幸福度,肯定不同,而且,大概率后者幸福度会更高,因为工作待遇不一样。
这个社会,人们追捧优秀和富有,没有任何错误。
作为父母,他们吃过没学历的亏,所以知道读书是这个社会普通人唯一的出路,于是,他们想尽办法让孩子读书,读更多的书,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选择,从事收入更高、环境更好的工作,有问题吗?
没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工作高低贵贱的“元凶”,是因为工作待遇不一样。这个待遇,不仅是薪酬收入,也是世人对不同职业地位认知的不同,等等。
前阵子,网上流传着一个十分辛酸的梗,叫“如果我没有读过大学就好了。”
如果我没上大学就好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去当服务员、理发店、美甲师。
这些职业,绝不会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的职业,因为不够光彩,不是份“像样”的工作,他们甚至会觉得大学白上了。
可是,无论是服务员、美甲师还是医生、律师,靠自己吃饭并不羞耻。所以,错误的不是工种,而是人们一直以来的看法。
要改变这种现象,最重要就是把普通底层劳动者的待遇提上去。
高薪酬更容易让他们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也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工作不分高低贵贱。
最后,以曾奇峰老师的话结尾。
“一个人最终的体面,也不是只有成为精英这一个选项,而是能在别人的眼光以及不确定中,活下来,走下去。”
点亮【在看】+【赞】,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面”。
参考资料:
极目新闻《父亲带9岁厌学儿子到工地体验搬钢筋,专家:方式不妥》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浙大博士为送外卖道歉:要是我没上过大学就好了》
原创:图图
编辑:盼盼
设计:小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