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教育部俞伟跃司长的文章,解释了国家为何要规范教培:

里面的观点很值得一看,给的原因有这几个:
1、校外教育培训行业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外教育培训扩张,侵害群众利益,增加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
3、事关国家安全
前两个都能理解,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一旦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基本属于盖棺材板了。
校外培训怎么会事关国家安全呢?

给出的解释是:
1、培训机构40万家,学校20万家,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存在教育主权旁落风险
2、聘用境外人员授课,擅自开展境外课程培训,思想混杂
3、行业发展依赖资本“输血”,资本在教育行业无序扩张
说实话,既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就属于我们不敢说我也不敢问的范畴了,不过教育部司长既然说了,恐怕政策出发点确实是这样的。
文章很长,现原文贴如下: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俞伟跃
三、目标与任务:全面深化校外教育培训的规范治理工作
牢记“国之大者”,必须坚持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通过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格局发生整体性变革。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落实“双减”决策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总体思路,巩固前期治理成果,充分发挥部门合力,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坚决防止旧态重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综合推进体系结构、考试评价、教师队伍、优质均衡等系统改革,务求做到标本兼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做好各利益相关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巩固成果,严防反弹
保持声势不减、力度不减,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严惩重罚违规行为,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指导各地压实主管部门责任,抓紧制定设置标准,严格准入程序,完善日常监管体系。健全“爆雷”“冒烟”监测预警制度,建立风险台账,跟踪督促指导,保持风险机构“动态清零”。加强转型引导,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培训机构转型指导、人员就业帮扶等平台,为企业纾困解难,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2.夯实校内,提升水平
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深入开展优质作业设计与展示交流活动,广泛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研制课后服务指南,完善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加强资源建设,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广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广泛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3.综合改革,系统推进
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深入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提升薄弱县中办学水平。优化教育体系结构,完善普职分流政策,加快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破五唯”,按照中央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提高中考、高考命题质量,加强试题的基础性,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高考录取中的积极作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为“双减”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构建协同育人有效机制。
4.加强法治,促进规范
立足当前,强化执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治理,理顺执法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执法力量,加强执法人员专项培训,统筹各方资源,推进综合执法,提升治理的整体效能。着眼长远,完善立法,将党中央关于校外培训监管的政治要求转化为法律法规,出台校外培训行政处罚办法和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加快推动《校外培训监督管理条例》立法,进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5.强化保障,提供支撑
督促地方全面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指导保障不足地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关心解决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督促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保障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积极推广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按照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畅通校外专业人员参与学校课后服务途径。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科学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6.持续宣传,营造氛围
引导地方政府减少对升学率、“清北率”等的过度关注,宣传一批各行业、各学历层次劳动者自立自强、勤劳创新致富的典型,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用人评价导向。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加强“双减”政策解读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和正确教育方法。全面总结“双减”一周年宣传工作经验做法,立足新情况新问题,高扬主旋律、强化方向感、注重实效度,坚持用事实和效果说话,呈现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营造良好氛围。
综合自:中国基础教育、中产先生

关注我的主号17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