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Times)周刊在2015年四月初刊载的一篇The Big Test for Chinese Students引起热议:文章从去年下半年的SAT作弊丑闻说起,讨论中国学生赴美求学遇到的诚信阻碍。
文章提到中国学生在标化考试、在校成绩单和推荐信上的造假现象,但这问题根源更多在于系统与制度,而非学生。美国也曾有多起闹得沸沸扬扬的作弊事件。2012年,约70名学生因在一场开卷考试(Take-home exam)中作弊被迫从哈佛大学退学。同年4月,前亚特兰大公立学校的职员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修改标准化考试的答案,最终全部被判有罪。显然美国惩罚作弊的手段更加凌厉,同样,美国高校对诚信问题的重视促使他们使用更好的制度——荣誉法则(Honor Code)。
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的前招生官Steven Gentile在下面这篇文章中就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种帮助学生彼此信任、紧密联合的制度。
在美国,一些大学和学院同样将这种对诚实的预期规范化形成法则,并恰如其分地称之为“荣誉法则”(Honor Code)。例如,1779年,威廉玛丽学院在学校管理者托马斯•杰斐逊(当时他还未成为美国总统)的指导下,正式颁布了第一条由学生制定的荣誉法则:
“作为威廉玛丽学院的一员,我以自身的名誉保证,无论在学术或私人生活中,决不撒谎、欺骗与偷窃。我了解上述行为既违背了荣誉法则,也将削弱我们众人所共管的学校社区。”
法则的设立是为了建立一种基本的共识,即学生们的功课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考试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取得的,学生的财产也属于自己。但从最后“我们众人所共管的学校社区”却又反映出,这项法则也敦促学生们更加紧密地彼此联合。大家都有义务向学生管理的荣誉委员会检举同学的违规行为。若所有学生都能遵守法则,则互相之间可以彼此信任;更重要的是,教授们也能因此信任学生。
我的母校戴维斯学院也有被严格遵守的荣誉法则。大一时我也签了名,和同龄人的签名一起挂在学生会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当然,那时我也有过犹豫。我到底承诺了些什么东西呢?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说谎、欺骗和偷窃,但现在我必须检举那些丢弃自己名誉的人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签了名、发了誓。
在戴维斯学院读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同学说谎、欺骗或偷窃。荣誉法则的妙处在于,所有的学生都遵守了它。每个人都彼此信任,每个人都为大众的利益作了贡献。我们的教授们例行发给我们带回家完成的考试:“这是你们的试卷,你们要在五天内完成。一旦开始答题,必须在两小时内做完。”没有教授会坐在讲台上监考,来确定学生没有作弊。他们相信学生们会在自己的时间里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成考试。
每个学期末都有期末考试,但我可以自己决定何时来考——期末考试的日程是自己安排的。我有五天的时间完成三门或四门课的考试。教授们相信我会自己独立完成考试,不借助任何外力,也不会作弊。当我获得自主完成考试的机会时,我也想证明自己不需要作弊也能很好地完成。荣誉法则激励我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提升了我的教育旅程。
在课堂之外,荣誉法则也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学生们去食堂的时候会把笔记本电脑留在图书馆里;如果有人捡到了5块钱,她会将它贴在路边并留下“失主自取”的纸条。许多学生离开寝室不锁门也不会觉得奇怪,他们从不担心大楼里的人会来偷东西。
甚至,我们还有“校园自行车”。这是一些红黄相间、不上锁的自行车,如果你赶时间、需要骑车,那么就拉过一辆车骑上,然后把它留在你的目的地供下一个人使用。荣誉法则使得我们在校园社区中享有各种机会。
当然,偶尔,会有学生在绝望中作弊、偷窃或剽窃。他也许会被教授会同龄人检举,或因为负罪感自己向荣誉委员会坦白。荣誉委员会是完全由学生选举同龄人管理的学生组织。每次出现此类事件时,当事学生会有一位辩护导师,一位检举人和裁判团。对事件的审理不公开进行,但为了向学生们表明荣誉法则确在运作,每学期的学生报纸上都会公示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对此类事件的惩罚有从挂科到除名等的种种。
作为戴维斯学院的招生顾问,申请的学生常常问我,荣誉法则会不会让我们成为天真幼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时认为自己的同事决不会欺诈,邻居不会侵犯自己的财产。我会很肯定地告诉他们,不会。相反,学校和它的经过荣誉法则锻炼的学生们,将会以诚实的方式给世界带去巨大的影响(例如从事律师、医生、银行家、教师等职业),他们会尊重自己的邻居和其他的城市公民。
荣誉法则真正的力量,在于大学的经历。教育是一场旅行,它带你从文艺复兴奔向未来,从亚原子看到遥远的星系。但这场旅程必须以正直诚实的方式完成,否则,你就是偏离这条道路、令别人替你完成。
当你在选择美国的大学时,你会发现许多学校都有荣誉法则,而一些学校比其他的学校更看重这点、也更有相互信任的氛围。如果我在戴维森学院的经历使你对荣誉法则有了兴趣,那么一定要问问目标的学校,他们的校园社区如何因荣誉法则而受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