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我,因为我们彼此值得”
/
这是一个关于“9个人,企图用100天在5座城市打造可持续版City Walk”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源于9个“可持续生活狂徒”在每天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这么好的生活方式怎么只有那么少的人拥有”的不甘心。
故事发生在2022年春夏——整个北半球因极端气候和疫情黑天鹅事件,在高温和酷热中与新冠病毒艰难共处。
而我,是这场故事的亲历者。
自从世界有了新冠病毒,一切线下活动的可悲之处都可以从疫情聊起。
今年3月,我们决定在北京、上海做“可持续版City Walk”。这个决定做出没多久,上海唱响四月之声,北京吹起五月风暴。
3月下旬
彻底放弃上海
4月中旬
开辟北京第一条路线
4月27日
招募发布第3天,满员
4月30日5点30分
欢天喜地建好活动群,准备次日开团
4月30日5点33分
北京政策突袭:5月1日至4日全市餐饮经营单位暂停堂食
这个时间线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个防疫政策把一个团队整破防只需要:3分钟。
建完活动群不到两个小时,北京烈人贾老师在群内宣布:活动取消
*烈人,是imPACKED对各地领队的称呼
这个活动群后来经历了什么呢?一个异常辛酸的“更名路”👇
不过,7.23北京终于回归~~
我们是如何突围这场困局的?
靠一套不好看但好用的“粗糙版SOP”。之所以说是粗糙版,因为这是一套由多个石墨表格组成的纯手动运营工具。
借着这个工具和1.5个全职,我们将这个项目复制到4座疫情风险更小的城市:广州、厦门、深圳、杭州。
可是,躲得了管控,躲不了天。
6月-7月,中国南方遭遇百年一见的极端天气。大家的心情跟着湿热的雨水,连同多个不见晴空的周末,一起发潮、长霉。
好在,做可持续的人,都不太信命。
厦门烈人歪歪看了眼天气预报,撂下一句“下雨有下雨的玩法”;广州烈人Sia忧心忡忡却当机立断,给每条线制定了一个雨天Plan B。
暴雨是天给的,机会也是。因为有了一起淋雨的“困境体验”,几场有雨的活动,大家的联结感反而加深了。
7月2日,广州台风发作,体验者在雨中逛二手陶街,在人民公园找菌菇,建立起了“一起渡过台风天”的革命友谊!
7月9日,杭州一场暴雨好死不死发生在转场的路上,全体“湿身”带来了联结感~
疫情和天气的无情施虐,磨练了我们的心智,优化了我们的运营,同时让小打小闹的我们深刻理解到旅游同行的惨痛。
对于可持续圈来说,一个人艰不拆的事实就是: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因为“环保”去买单而那些会的人,多半是已经在行动的圈内人。
因此我们想要影响的,是那些所谓的“骑墙者”。他们观念较为开放,一直感兴趣但不知怎么入手。这样的受众一旦尝到某种新鲜事物的甜头,就很愿意跟随。

基于这个共识,我们倾向于“不过分强调环保,而让ta悄悄融入并成为差异化卖点”
我们做了一些设计,让“可持续理念”藏于无形之中。
厦门和深圳的夏日吃冰环节,在众多网红冰店里,我们选择了大社的土头水吧和南头古城的叻冰。因为他们供应不含任何动物成分应季水果做成的纯植物冰沙
厦门集美学村其中一个站点土头水吧,只做应季、本地水果冰,其中用老凤梨做成的菠萝冰是我们一定会带大家品尝的单品
广州的一次活动中,我们需要为25个人准备三明治。“减少塑料包装和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是我们希望和场地方Solmate一起努力的方向。
合作伙伴非常给力地联系到食品供应方,让对方把塑料保鲜膜替换成烘焙纸
我们还在三明治的“荤素比例”上动了手脚,把一半鸡扒三明治换成了素的。
合作方精准抓住痛点,用“healthy”和“减脂”来吸引大家多吃素三明治。活动后,剩下的2个三明治,是荤的。
通过调整选项呈现方式,可以提高人们采纳环境友好型选项的机会。一个研究显示,当菜单上的肉类和素类混在一起,而不是将素食单独作为一类的时候,人们点素菜的几率大大增加!
来源:《行为改变:缓解气候变化之关键》,瑞尔保护协会
我们的另一个小心机,是通过设计一些“一个人做很奇怪但一群人做很好玩”的环保体验,发挥“正向情感因素”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在深圳,让大家带上小碗和小勺去吃冰。当大家掏出奇奇怪怪的器具去“打冰”时,“自带餐具”变成了一个集体行为,人们不仅不再尴尬,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和集体感
右图为体验者为这种“超出个人舒适区”的行为拍照留念
在广州,我们带大家在城市公园找菌菇,找奇奇怪怪的“移民树装置”;在北京,大家用黑暗行走来观察社区,组队解锁深巷里的素食坊。这些早已被玩坏的团建操作,和“可持续行为”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新的情感价值和玩法。
你能想象城市公园也有各种各样的菌菇吗?
你能想象蒙上眼睛就可以让人慢下来,找回“消失的附近”吗?
我们试着在各条线路中穿插“变废为宝”的DIY手工坊,让无用的闲置物品成为有用的活动道具。
♻️
面包袋 🔜 收纳盒
📍厦门
咖啡渣 🔜 艺术沙画
📍广州
剩菜 🔜 奇葩水墨画

📍深圳
旧衣 🔜 新衣
📍深圳
我们在每个活动最后设置「旅游纪念品SWAP」环节,通过故事讲述、集体抽签或现场配对的方式,让大家体会买不来的“二手价值”
「旅游纪念品SWAP」作为保留节目,每次都能掀起一波aha moment
研究显示,人们因可持续行为而感到自豪或开心的情绪能激发更多对环境有益的行为。信息传递及可以唤起某种情感(如喜悦、自主性、同情)的干预手段,可以让负责决策的大脑中枢也参与进来。
来源:《行为改变:缓解气候变化之关键》,瑞尔保护协会

做活动必然会产生宣传物料,环保属性的活动也不例外。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可以自己做?
最有动手精神的烈人们DIY的非标化手牌
嗯,看起来还不错,做起来也很嗨。但有参与者表示这些物料给人一种“潦草”的感觉。于是我们开始考虑:(1)用易降解材(2)用设计提高颜值,让ta退休后能被永久珍藏
排除淘宝上大量便宜却不可降解的PE和春亚纺面料,我们最终选择厦门烈人推荐的有机布料供应商。这款有机布料(55%有机麻+45%有机棉),通过了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 (GOTS) 。
imPACKED流水线女工作业ing,手拉部位,自己动手用原色棉线和竹子吸管进行再加工
在设计师的颜值助攻下,我们应该不用担心ta退休后惨遭丢弃的命运。
活动中的ta
变成一幅画的ta
和一颗捡来的树融为一体的ta
被主子青睐的ta
SLIDE
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
Global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
确保纺织品在从收获原料,到环保型制造,再到贴标签的整个过程中的有机状况,认证产品中有机纤维成分含量不低于70%。
「走着瞧·SlowWalk」的直给版名字,叫“低碳本地游”。我们希望在「行/食/用」三个半日游场景中,去呈现低环境影响(low-impact),并用科学的方式去衡量效果。
我们建立了一个城市半日游碳足迹计算模型,测算出一次低碳半日游,与普通游相比,平均可以减少2.65kg碳排(相当于节省使用65个塑料袋 + 25个塑料瓶 + 50双一次性筷子)。
这些数据后来被我们放到一张「趣碳玩家通关卡」上,用于活动后做成专属电子证书,发给每一位参与者
我们想看到更多“人的故事”,因此在每场活动后安排了1V1深访,和每个人花至少30分钟的时间聊天,聊这次活动给ta带去的影响。
👇
深度1V1回访58人,其中,70%参与者表示未来(已经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低碳。
向下滑动👀
除了被动受访,参与者的主动晒圈也让我们看到一些小小的影响。
👇
随着体验的不断优化和调整,我们后期看到的主动晒圈以及晒圈质量明显高于前期。只有当活动给参与者提供了分享价值,主动晒圈才会随之而来。
向下滑动👀
在一次广州番外版Slow Walk中,我们带20位体验者走进广州最大的垃圾焚烧厂,亲临城市幕后的巨型机器,看上千吨的垃圾等待焚烧。很多体验者由于内心受到极大冲击,当晚就在小红书和朋友圈发表小作文。
👇
小红书反馈
向下滑动👀
城市半日游碳足迹计算过程:我们将半日游当天可能会涉及到的行为拆分成「行/食/用」3个类目,再把大类目拆分成10个子类目(e.g.行-地铁/步行、食-蔬菜/牛肉,用-塑料瓶),然后利用碳阻迹的碳智汇小程序,计算单个子类目的碳排量,最后按照具体行程,计算出一次城市半日游的碳足迹。
我们常说,可持续旅行不光是环保那么简单,它更关乎我们的旅行如何在跨地域、跨文化和跨社群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而建立对话的前提,是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打破次元壁的机会。
在广州B线中,我们特意加入手心咖啡乐活派烘焙,前者是广州一家由视障朋友经营的咖啡馆,后者是一家藏在闹市的支持精神康复患者的小店。
📍广州,手心咖啡和乐活派烘焙
对很多参与者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这些常常被忽略的群体,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ta们“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
👇
向下滑动👀
我们在报名页面的「出行方式」下方加了一栏小字:“如有无障碍需求,请私信我们”。后来,厦门的一名罕见病患者+轮椅使用者告诉我,在她犹豫要不要参加这个活动时,是这句话打动了她。
说到这名参与者,就不得不提一下一场特别的厦门行走——由老K徒步中国的成员参加。
这群人每年通过徒步沿途科普罕见病卡尔曼氏综合征,目前已经累积行走3000多公里。今年的7月24号,他们刚好在厦门,于是跟我们一起Slow Walk集美学村。
这样的联动听上去是不是十分梦幻?但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闽南古厝特有的进深格局,让这次活动成为一个“人工无障碍”大型演练场——我们不得不手动清除障碍,以实现所谓的“无障碍”。
每进入一个新空间,全队人员都要无限循环「轮椅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抬起放下-放下抬起」。右图是参与者二妞在吃力地过天桥,她表示自己仿佛是来参加极限挑战的🤦🏻‍♀️
后来,一位同样坐轮椅的罕见病朋友告诉我们,对他们来说,人行道,不是给所有人的人行道,天桥,是需要打车绕开的天桥。
无语子😑
其实,国内大大小小做City Walk的组织并不少,我们这9个人仿佛脑袋被门夹了一下,然后决定在疫情四起的极端气候中做「走着瞧·Slow Walk」。
这个项目为什么叫“走着瞧”呢?其实是源自「walk the walk / talk the talk」这个英文短语。
imPACKED从2020年2月创号以来,「talk the talk / 嘴上说」了很久。期间,我们常收到读者的夺命连环催,"什么时候组织我们一起出去可持续旅行?”“说那么多,到底可以怎么做?”,于是「walk the walk / 来真的」,我们走着瞧。
虽然这个项目非常稚嫩,有很强的实验性质,但还是陆续接到不少B端需求。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号: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业、组织,希望将“气候变化”、“碳中和”、“可持续消费”等宏大叙事带给他们的受众,以一种更轻松日常的、年轻化的方式。
杭州烈人玉冰在复盘会上说:“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能成,就一定能成,愿力和心力是最强的动力。”
谢谢那些有着强大心力来充当小白鼠的朋友们,也欢迎更多的小白鼠前来相交。
/ 最后,多说一嘴 /
关于这个项目,有任何疑问、需求,欢迎电邮切磋:[email protected]
···
THANKS
-绝非客套的感谢-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公民气候行动计划 
为项目诞生提供非常关键的启蒙和资助
-
SEED Acceleration创业加速器 
为项目落地提供宝贵的战略性指导
-
全国5座城市的26个可持续商户
英勇加入,把微小的善能扩散出去
-
一起走着瞧的120多名参与者
走出舒适区来体验这个奇怪的活动
-
9个临时搭伙的项目组成员
知道可能是个坑还奋不顾身往里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