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就成为人们普遍承认的最杰出大师之一,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最喜欢做的是雕塑,却用4年多独自完成西斯廷礼拜堂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天顶画;他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教堂的大圆顶,却拒绝收取这件他最后伟大作品的报酬;他以89岁高龄逝世,是艺术家中少有的长寿之人,成为了文艺复兴向巴洛克风格转型的承上启下者。
他,就是伟大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
▲ 米开朗基罗自画像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能从中看到肌肉异常发达的男子形象,这其实与他的基督教信仰是分不开的。米开朗基罗认为,上帝是超越人的存在,但根据《圣经》,上帝又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所以上帝的形象要和人类基本相符。那怎么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超人”的形象呢?米开朗基罗找到的办法是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异常健壮。

▲ 米开朗基罗《摩西像》
就算是如今,如果要达到米开朗基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普通人也很难做到,就算不是专业运动员,至少也得是健身教练。为何脑中浮出了施瓦辛格?而在文艺复兴那个年代,人的营养水平远不及当今,自然更不可能。
▲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中的女预言家草图(左)成品(右) 约1510年
换句话说,米开朗基罗通过“肌肉发达”来表现人物,就是为了拉开人与神的距离,体现出“神力”。因此,在他的笔下,甚至女子都是肌肉发达,孔武有力的形象。
再说“裸体”的问题,虽说裸体的确更能展示“肌肉发达”的形象,但有必要裸得这么彻底吗?特别是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雕塑《大卫》,完成后引发很大争议,佛罗伦萨市政府为此进行了好几轮投票,据说投票者包括达·芬奇和波提切利。
▲ 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像
最后,大家依从他的坚持,放在韦奇奥宫,也就是当时市政厅的入口处。其实达芬奇当时是反对把雕像放在这么显眼位置的,因为他觉得如此“光溜溜”的大卫不够雅观。

▲ 《大卫》雕像背面 3D
说到米开朗基罗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是达·芬奇。他们两人,一个偏爱绘画,一个偏爱雕塑;一位信奉科学,一位信奉宗教;一位推崇讲究精准、典雅、平衡、节制的广义的古典,一位推崇想象力、表现力、对比度和放大情感的广义的浪漫。
看得出很多方面,这两位都截然相反,事实上两个人的关系也确实不太好。达芬奇说大卫不雅,米开朗基罗则有一次公开奚落达·芬奇,质问其曾答应要给米兰公爵做一尊青铜骑马像,为何多年过去毫无进展,以此讽刺达·芬奇不擅长雕塑。
▲ 达·芬奇《安吉里之战》草图 
两人之间的正面交锋是16世纪初,在佛罗伦萨新落成的市政厅里,为佛罗伦萨历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战争作画,达·芬奇画的是《安吉里之战》,米开朗基罗画的是《卡西纳之战》,这场“世纪之战”在当时引发巨大轰动,传闻当时两位的粉丝团都前来观战并吵得不可开交,热烈程度不亚于如今的饭圈。
可惜的是,这两幅画都没能完成,达·芬奇提前接了另一个订单,米开朗基罗则被教皇叫去罗马修陵墓了。所以如今能看到的都是“巅峰对决”时候的草图以及其他画家临摹的版本,实在是艺术界的一大遗憾!
▲ 米开朗基罗《卡西纳之战》草图 
从草图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不出意外又画了一堆一丝不挂的健硕裸男们的混战场面,而且是高难度的各种姿态。米开朗基罗为何如此偏爱裸体,正因为他是虔诚的教徒,他认为人体是造物主的杰作,裸体才是纯洁的象征,如果你觉得裸体不雅,那是你自己思想污秽。另外,你可以从米开朗基罗的画作中解读出“雕塑感”,毕竟他一开始的自我定位就是雕塑家。
▲ 《垂死的奴隶》 约1513年
再说到了罗马后的米开朗基罗兴致勃勃,以为能为教皇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雕塑梦”,他为教皇的陵墓设计了40座类似大卫一样的雕塑。结果有人说,光是《大卫》就花了米开朗基罗4年,40座不得搞160年!教皇一听有道理,而且觉得生前这样大费周章建造自己的陵墓一是显得自私,二是不吉利。于是把有限的经费转投到建造新的圣彼得大教堂上去了。
▲ 米开朗基罗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所设计的草图
米开朗基罗失望透顶,他想不通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甚至觉得这是阴谋,是对手想要毒害他。他气鼓鼓给教皇写了一封言辞粗鲁的信,就回佛罗伦萨去了。
▲ 拉斐尔《尤利乌斯二世画像》 
教皇当时是什么地位,不仅是教会世界最高统治者,也是世俗世界里西方最有权势的人,米开朗基罗不可谓不大胆。好在教皇没有生气,和佛罗伦萨的执政者协商,是不是把这头“犟驴”劝回去。这下,佛罗伦萨人慌了,担心如果继续留着米开朗基罗会遭到教皇的迁怒,于是说服了米开朗基罗回去给尤利乌斯二世工作。
▲ 米开朗基罗动工前的西斯廷礼拜堂内景
佛罗伦萨人怕两人再起冲突殃及池鱼,还特别写了一封推荐信,说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在全意大利无与伦比,大概全世界也无与伦比,只要以善意相待,“他就会做出震惊全世界的奇迹”没想到这一外交辞令成为了预言。因为回罗马后,米开朗基罗完成的作品便是震惊世界的西斯廷天顶画
▲ 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天顶画》
你说我说过他更喜欢雕塑?没错,所以一开始接到这项任务,米开朗基罗是万般抵触,他说自己其实不是画家,而是雕塑家。
但教皇坚持要他完成,估计一方面确实也不好得罪教皇第二次,再来是估计这次再回去,佛罗伦萨人都不敢接纳自己了,那就勉为其难应付了事吧!好在尤利乌斯二世审美也不高,于是米开朗基罗就动手制定出一个平凡的方案,只画壁龛中的十二使徒,还要从佛罗伦萨雇佣助手来一起完成。
眼看这项任务可预见地会被敷衍了事之际,他却突然把自己关在礼拜堂里,不让任何人走近,开始独自一人完成计划。花了足足4年,他认认真真完成了这幅长40米,宽14米,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惊世巨作。
为何会突然扭转态度?大约还是因为信仰的力量吧,因为他觉得如果敷衍了事是对艺术不敬,更是对上帝不敬。

▲ 《创造亚当》
如果不是信仰的力量,单是完成这幅巨作的体力普通人都难以企及。米开朗基罗再一次展现了他对人体每一块肌肉的掌控力,无论是怎样高难度的姿势,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其中最著名、最动人的莫过于《创造亚当》,和《大卫》一样,米开朗基罗再次具象化了人类理想化的男性美,亚当躺在地上,充满了第一个男子的全部活力与美丽。
▲ 天顶画与《末日审判》壁画处于同一空间,却是米开朗基罗不同时期的作品
虽然米开朗基罗的裸体很美,但对裸体有意见的可不止达·芬奇一人。在西斯廷礼拜堂,还有一幅占据了整个墙面的知名壁画《末日审判》,又或称《最后的审判》。
▲ 米开朗基罗《末日审判》
虽然和天顶画源自同一位作者,但在画《末日审判》时,米开朗基罗已超过60岁,这时候的他早已誉满天下,不是他想借教皇的任务成名,而是反过来每一位继任的教皇都渴望将自己的名字与米开朗基罗联系起来。保罗三世显然也是这么想的,《末日审判》花了米开朗基罗足足5年的时间,无疑又是一部惊世杰作。
▲ 圣·巴多罗买,根据传说,他在传教时遭暴徒吊在十字架上并在活着时被剥皮而殉教,手里那张人皮正是米开朗基罗自己
据说画作完成时,委托人教皇保罗三世竟在画作面前震惊得跪倒在地,也许是米开朗基罗神乎其神的绘画技艺让教皇深深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情不自禁地跪下想要祈求上帝的宽恕。
据说,保罗三世还一度想要把这幅画涂抹掉,倒不是因为很多人以为的“太过恐怖”,而是“太过裸露”。除了教皇以外,负责教廷礼节与庆典仪式的高级官员麦希尔·比亚乔·达·切塞纳也觉得不堪入目。据说有一天,陪同教皇来观看米开朗基罗尚未完成的壁画时,切塞纳对墙上众多的裸体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这幅作品更适合放在公共澡堂或是酒馆之类的地方而不应该放在教堂里。他的言论激怒了米开朗基罗,于是大师就将他画成了米诺斯,他头上的驴耳朵向观者讲述了他的愚蠢;而蛇口咬住米诺斯的位置,则表达了米开朗基罗向他所开的相当恶毒的永恒玩笑。
▲ 冥界判官米洛斯
可见坚持画“裸体”还是给米开朗基罗带来一些麻烦,但当时他的社会地位已和其年轻时有天渊之别了,因此米开朗基罗在世时,没人动得了这幅在某些人眼里“伤风败俗”的作品。直到他过世以后,才由一位名叫丹尼尔·达·沃尔特拉的画家给这幅名作画上“遮羞布”,好在这位画家是米开朗基罗的崇拜者,因此他在教廷要求的最低限度下为画中的人物添上了衣物,也因此被称为“裤子制造者”,目前我们看到的《末日审判》基本上是丹尼尔加工后的样子。
米开朗基罗遵循的是古希腊雕塑的美学,他参考的对象显然是《残躯》这样带有肃穆感的古希腊名作。用温克尔曼的话来说,就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当你凝望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时,更多感受的是人体之美,而非不洁之想。

▲ 《残躯》(Torso del Belvedere,望楼的残躯),是大约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原作, 是让青年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为其艺术魅力倾倒膜拜的古希腊雕像,梵蒂冈博物馆藏
著名艺术史学家乔吉奥·瓦萨里曾在《艺术家生平》一书中这样评论《大卫》:“这座雕像的优雅气度和从容姿态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米开朗基罗几乎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最后接手的项目,是圣彼得堡教堂的大圆顶。这位年迈的大师认为这是为基督教世界的最重要的教堂工作,是为上帝的更大荣誉服务,不应该被尘世的利益玷污,因此拒绝接受他最后一件伟大作品的报酬。
米开朗基罗就是个纯粹的人,有纯粹的信仰和艺术理想,据说他年事越高,越严守自己的准则。没有衣物遮掩的人体显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纯粹。如今,圣彼得堡大教堂的圆顶依然是整个罗马的制高点,仿佛纪念着这位超凡艺术家的伟大精神。
▲ 米开朗基罗《圣殇》
作者:桃桃
曾混迹媒体圈10年,
家居、旅游、时尚、收藏各个版块都曾摸爬滚打,
也曾去过天涯与海角,爱逛博物馆与艺术展,
想要获得美学的秘籍,
现漫步于发现美,分享美的道路上,
愿与你一路同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桃桃的个人公众号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
《大话西方艺术史》意公子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严伯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