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前政策相比,从救急难、稳存量转向促发展、做增量,部分政策有望长期延续惠民、惠企
摄/东方网柏可林
文 | 实习生 邓雨洁 《财经》记者 李皙寅
编辑 | 李皙寅
9月2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在会上介绍了《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 “22条”)。
这是继今年3月底、5月底先后出台的抗疫助企“21条”和经济恢复重振“50条”两轮助企纾困稳增长综合性政策;8月底,国家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基础上,推出19项接续政策措施之后的第三轮措施。
前两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出台以来,全市各部门、各区持续狠抓政策推进落实,目前市、区两级已出台实施细则460多项。
相比前两轮政策,有三大特点:在前两轮政策上有所延续并实现加码;从救急难、稳存量转向促发展,做增量;从保市场主体升级为强主体,对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质企业都提供了响应支持。“惟有留住青山,才能赢得未来。”吴清如是称。
数据显示,8月工业、外贸、金融、财税收入、房地产等指标当月实现两位数增长,投资、消费增速持续加快,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6.1%,进出口增长15.8%,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3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1%,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市场预期和信心不断改善,经济回升保持向好势头。
惠企、惠民,政策再升级

新一轮稳增长“22条”包括四大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度加码、覆盖面更广。
着力助行业促发展,聚焦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广告、航空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如实施电影票价补贴、专营商业影院和体育健身场所复工复市补贴、专业剧场一次性停业补贴和限流补贴;对2022年克服疫情在沪举办的展览会给予补贴;制定实施2022年上海航空业补助方案。
着力强主体增动能,聚力支持中小微市场主体做强做优。如对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选市级、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成为“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且加大对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支持力度。
着力扩需求稳增长,从投资消费、外贸外资、重点产业等供需两侧同步发力。如大力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持续投放体育消费券,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上限,支持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加快布局发展等举措。
上海市产业经济持续“稳中向好”。6月、7月、8月当月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9%、18.6%、16.1%,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月-8月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长13.6%,实现两位数增长;8月当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989亿元,创年内月度新高。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表示,此轮政策有助于和前期政策形成接力效应、放大效应。
着力优环境强服务,从金融纾困、医保降费、清费减负等多渠道协同施策。如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中小微企业“首贷户”贷款贴息贴费;减轻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负担,对2022年第四季度减免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降低政府定价货物港务费标准;落实国家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全力确保城市平稳运行、能源稳定供应和粮食稳产保供等措施。
在本轮政策中,抓“两旧一村”惹人关注。在今年7月24日,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但目前全市仍有39.6万平方米有待改造。
在中心城区零星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方面,目前全市还有39.6万平方米有待改造。对此,据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介绍称,在本轮政策中,将由市级专项资金对区单独实施土地储备且规划用途为公益性配套设施的零星旧改地块给予定额补助,加大中心城区零星旧改政策支持力度。
阮青补充称,会采取拆除重建、原址改建、保护修缮等多种方式,加快小梁薄板房屋等旧住房成套改造;将“城中村”改造项目认定中的集体建设用地占比要求从70%以上降至51%以上,实现扩容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本轮政策“有效期”不局限于今年最后三个月,除具体条款明确执行期限的规定外,其余条款均属于常态化政策,以政策的长效性支撑经济行稳致远。
相比此前政策,有何不同?
今年以来,上海已推出两轮措施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分别在3月底的抗疫助企“21条”以及5月底的经济恢复重振“50条”。在第三季度末的9月底,上海正式发布第三轮“22条”。
据吴清介绍,本次发布的“22条”,是以政策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力巩固全市经济恢复发展基础。而相比于前两轮政策,新一轮稳增长“22条”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更加注重加力扩围。本轮政策是今年以来,国家和上海市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延续,向上是对国家稳经济一揽子33项政策和19项接续政策措施的细化落地,向前是对上海市抗疫助企“21条”和经济恢复重振“50条”的升级扩围。
“22条”不仅聚焦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五个特困行业,并且将广告行业纳入纾困扶持范围,按2022年四季度实际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的50%给予资金支持。此外继续加力升级,对体育、会展、养老、托育等行业,用政策组合拳“再扶一把”“再送一程”,为经济重振造血。
第二,从“救急难”政策向“促发展”政策升级。如果说前两轮政策更多是在“救急难”“稳存量”,那么本轮政策更加注重“促发展”“做增量”。如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一次性补贴,既利于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稳定全年经济增长,也利于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
第三,从保主体政策向强主体政策升级。新一轮“22条”更加聚焦强主体增动能,紧紧围绕壮大市场主体、夯实微观基础、优化发展环境,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如支持小微企业“小升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规做强”,对首次成为“四上”企业的给予研发投入一次性奖励;支持优质企业上市,积极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孕育头部企业、总部企业、领军企业。
责编 | 肖振宇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