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可能会不知不觉地给孩子讲上很多的道理。努力让TA做一个懂事明理、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所以免不了苦口婆心,常常觉得“孩子别看小,什么都懂”,可时而又会陷入自我怀疑:“他还是个孩子啊,说了也白说。”
可惜孩子没有自带一张说明书来到这世上,所以对于这个小家伙成长的每个阶段,到底能听懂多少道理,我们也有太多太多的疑问:
刚出生的孩子,每天总抱着他,会不会把他宠坏?
1岁的宝宝在公共场所嗷嗷大叫,怎么管才听?
2岁的叛逆宝宝,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被罚吗?
别人家孩子,才5岁就自律又有眼力见儿,难道都是天生的吗?
刚10岁,一向乖巧懂事的娃怎么就开始不听话了呢?
最近在浏览美国西尔斯医生的官网时,看到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儿童道德观发展的五个阶段(5 Stages of Moral Growth of Children)”,其实,不同阶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不一样,能听懂的道理也不一样。
所以,这篇文章不想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但想跟大家聊聊,在孩子不同年龄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以及可以期待收获一个怎样的结果,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婴儿期(0-1.5岁):非道德阶段,只根据自己感受判断对错
刚出生的孩子没有道德观念,TA最原始的对错直接与自己的感受挂钩。
自己还从来没有饿过,饿很难受,饿是错的。冷也是错的,疼也是错的。
哭了没有人回应,孤独是错误的。
坐在妈妈胳膊上,靠在胸前,感觉很好。拥抱是对的,有回应是对的。
此时的宝宝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构建自己的规则。
对于刚出生3个月的宝宝,有需求?大人满足就完事了。不要想着立规矩,担心会把TA宠坏了。你觉得一天抱18个小时太粘人,可在孩子看来,“我之前每天24小时都被(子宫)抱着,现在还差1/4的时间没有被满足呢”。所以,大胆去满足这个阶段孩子的所有要求,只有在现有小世界充满安全感,TA才有勇气冒险。
随着“三翻六坐八爬”,孩子的行动能力增加,TA开始用嘴用手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刀会伤人?疼了才知道。水会烫手?摸到才知道。这时候给TA讲道理TA也听不懂,一味地说“这不行”“那不行”只会打压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反倒是大人,应该提前把可能的危险排除,或者哄着孩子转移注意力。
一岁的孩子开始牙牙学语了,他继续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比如他会突然在餐厅这种公共场合嗷嗷大叫,你以为他是捣蛋鬼存心破坏大家吃饭,其实孩子只是想测试自己的声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当下的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违和。此时你无论是生气——“别吵了,这是公共场合!”还是大笑“我儿子嗓门可真亮!”,孩子看到这么强烈的感情都以为是一种鼓励,于是他叫得更欢了——从测试声带转变成了取悦你。
让这么大的孩子明辨是非显然是不现实的,最好的方式还是转移注意力。外出随身带的小玩具小绘本,除了打发时间之外也是一个“宝宝,你看这是什么?”的利器。
大部分情况下看到孩子干坏事,自己第一反应是阻止他。但此时的孩子大脑皮层不成熟,很难控制住自己,所以如果你说“别大声说话”,他反而不知道怎么办。还不如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嘘~我们在餐厅要小声说话”。而且不要奢望说一遍就能有效,此时的孩子很健忘——不然,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会这么有效。
幼儿期(1.5-3岁):依附阶段,根据父母的反应判断对错
到18个月后,幼儿终于渐渐没有那么自我了,他开始知道自己要想住在这个房子里,有很多规则要遵守。不过他还没有能力意识到自己玩球会伤害别人。只有父母这样告诉他,或者他受到过惩罚,才知道把球打到别人身上是“错误的”。就算父母跟孩子说可乐是辣的,孩子也信,然后对汽水失去兴趣。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根据父母的反应判断对错,所以称作“依附阶段”。
所以当父母做出和他们日常灌输给孩子完全不一样的行为时,孩子会困惑不已。
比如过马路刚变成红灯,家长拉着孩子快跑:赶紧跑几步,就不会再等那么长时间灯啦!孩子纳闷了“不是说红灯停吗?原来可以不停呀。”
比如在游乐园悄么声地带着孩子插队:排队的人这么多,要不咱们得等到什么时候去啊!孩子又get一点,“原来可以偷偷不排队啊。”
于是,当大人承诺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然后又反悔时,孩子知道了答应的事可以不做。
当大人电话里向别人撒谎的时候,孩子学会了可以不诚实。
当大人打他屁股时,孩子知道了大个子可以打小个子,当了父母就可以打自己孩子,问题可以用打解决。
这个阶段的孩子绝对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大人示范的是错误的例子,孩子也会有样学样,这时就算你说再多正确的大道理都是徒劳的。
而且这里有个最大的误区——大人会想当然地以为通过惩罚能告诉孩子对错。其实,许多研究表明,惩罚只会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所遭受的“后果”上,而不是他的行为对别人、对周围环境会有什么影响。他关注的是“既然干这事会挨打,那怎么干才不挨打”?为了逃避惩罚,他想到了你撒谎的样子,学会了做坏事要更隐蔽,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没有同理心。
指导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三招:“讲道理—警告—执行”,效果层层递进。具体做法大家可以看小马君之前这篇干货文章《开学三天,两次被批记录差,家有缺乏自律的娃,该怎么办?》(链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警告期给出结果选择(要么……,不然就……)时,尽量优先说自然结果,其次逻辑结果,不要有不相关结果。比如:
“你再不专心吃饭,饭凉了不好吃,还可能会闹肚子。”(自然结果)
“你不好好吃饭说明你不饿,那么我就把饭拿走了,一下午都没有饭,到晚上才可以吃。”(逻辑结果)
“不好好吃饭,回家不让看电视。”(不相关结果)
学前期(3-7岁):内化阶段
经过前面阶段父母一次次的教导,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知道做什么事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如果前面父母总是非打即骂,或者言行不一致地管孩子,那么此时熊家长身后势必就会站个熊孩子。
如果之前父母的管教都是基于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规律,那么此时孩子就会“好管”很多。这个阶段,可以继续沿用前面所说的“讲道理—警告—执行”三步,但有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只需要做到“讲道理—警告”甚至只是讲讲道理就行了,孩子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律的好习惯,并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情。
跟上一个阶段相比,孩子还会有一点进步就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知道他人也有做事的权利和不同的观点,这是培养孩子“有眼力见儿”的好时候。所以,现在讲道理的时候,可以多把权利、公平、情绪等等这些“大孩子”才听得懂的话挂在嘴边
比如还是在餐厅里大吵大闹,如果是四五岁的孩子,家长就可以这样说,“你吃着饭大笑,会吵到别人,人家很烦躁/别人聊天都听不见了,说话小点声。”
7-10岁:开始独立思考
孩子们开始质疑父母和老师说的是不是永远都对。
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面对父母没教过的情况,会进行初步道德推理,自己判断对错
公平意识很强,比如自己没有被选中当小组长的话,会强烈感到不公平。会去主动了解规则,并希望参与制定规则。
开始理清哪些价值观对自己的益处最大——一种“这个道理对我有什么意义”的阶段。
从大概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努力让自己变得受欢迎,最担心被同伴排斥,他们很容易受到同伴价值观的影响。相对的,大人对孩子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了,孩子可能更乐意将父母视为顾问,而不是权威人物。
他们会继续梳理哪些价值能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哪些价值该被抛弃,他们还可能尝试使用不同的价值体系,以找出适合自己的。也就是说,三观开始初步成型。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周围的人很关键,孩子是否能辨别复杂的是非,是否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深以为然。0-10岁,是孩子最依赖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抚养、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在我们讲道理他还听的阶段,努力、用心地做父母,用言传身教帮他做好应对未来的准备吧。否则,就像龙应台所说的,小孩儿是老天爷(或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而我们将来就只有叹气、摇头的份儿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askdrsears.com/topics/parenting/discipline-behavior/morals-manners/5-stages-moral-growth-children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peaceful-parents-happy-kids/201703/how-do-children-learn-right-wrong
https://www.ahaparenting.com/blog/Why_Punishment_Doesnt_Teach_Your_Child_Accountability
https://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development/behavioral/when-does-discipline-begin/
拓展阅读
1
END
1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优质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