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有一个日本青年来到中国。
他从长江下游出发,逆流而上,沿着长江走过上海、江苏、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记录下了80年代中国的风土人情。
这个日本青年当时已是红遍日本的创作型歌手,山口百惠的《秋樱》就出自他之手,他也是第一个来中国开演唱会的日本人。
然而为了拍摄关于长江的纪录片,29岁的他欠下了高达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亿)的巨额债务。
之后的30年间,佐田频繁开演唱会(平均2天就举办一场小型演唱会),在接近60岁的2010年才终于基本还清债务。
这个传奇的日本青年名叫佐田雅志,令他负债30年的这部影片叫《长江》,在豆瓣获得了9.6的高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来之不易的纪录片——
长江
导演:佐田雅志
编剧:佐田雅志
主演: 佐田雅志
类型: 纪录片
上映日期: 1981-11-07
片长: 138分钟


之所以说来之不易,因为全片采用35mm胶片拍摄,相比同时代拍摄中国的影像资料,画质十分优秀。
并且拍摄的资料内容丰富,最终拍摄所用的胶卷达到113万英尺,这个胶片长度够拍好几部电影了。
并且因为拍摄年代早,使得今天的我们得以看到那个纯真年代的真实面貌,实在是珍贵的影像资料。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全长6397千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其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而身为日本人的佐田雅志对长江的向往,则是来自家人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佐田的祖父曾在中国工作,父亲更是自小长在中国东北,说得一口流利汉语。
受家族影响,佐田雅志对中国十分憧憬。
与伤害过我们且拒不道歉的日本人不同,佐田家不仅对中国非常友好,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日本人犯下的罪过。
1980年,他来到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成为第一位来中国开个唱的日本歌手。
在与家人聊天时的一句玩笑:“不如去看看长江之源吧”。
这给了一直想制作电影的佐田雅志灵感,他花了一个半月写了一份关于拍摄长江纪录片企划书,至此,这还仅仅是他个人的突发奇想。
他的父亲雅人到中国旅行时,将企划书投递到中央电视台的信箱中,事先完全没有进行任何交涉和介绍。
意外的是,之后不久中方的消息传来,竟然给了他们拍摄长江的摄影许可。
据佐田回忆,当时央视负责人表示:
“已经有六个国家提出了关于长江沿岸的摄影企划,我们认为你的是最好的。尽管公司的规模是最小的,但是成事在人而不是公司,我们相信你。”
歌手出身的佐田雅志本想找专业的日本电视台加入,但央视拒绝了,表示不想和有日本官方背景的电视台合作,只愿意和佐田雅志合作。于是佐田雅志用做音乐攒下的2亿日元做资金,自任导演、主演、脚本、技术指导和策划,从日本找来了专业的摄影团队,后续剪辑工作委托给了著名导演市川昆,就这样开始了拍摄。
佐田雅志原先的预算是8亿日元,算上回日本上映的票房收入以及央视给的分成应该可以勉强收回成本。
但是拍着拍着他就收不住了,长江的风土人情,可拍的内容太多了。
从南京中山陵拍到武汉大学、从上海拍一直拍到三峡、景德镇的陶瓷、长江上的游轮、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孙权与刘备饮酒的甘露寺、绝美的黄山....以及80年代初的中国人,淳朴善良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
并且佐田在拍摄时奢侈地使用了大量航拍镜头、全片35mm胶片,最后拍完居然用了113万英尺的胶片,再加上他自己本就不是专业人士,不擅长统筹拍摄。
所以花费越来越多,拍完一算,竟然欠下了30多亿日元的债务。
那一年,佐田雅志也不过才28岁而已。
1983年,央视推出专题片《话说长江》,收视率非常高。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一个叫佐田雅志的日本人拍摄的,花费了高昂的费用,并且他此后人生的几十年一直在默默还债。

《话说长江》
佐田雅志的路线是从长江下游向源头行进,辗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等地,他的第一站是长江上最璀璨的明珠——上海。
40年前的上海,还没有高楼林立,保留着大片红色屋顶的石库门。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货,还叫“上海第十百货商店”。
在拍摄上海时,佐田雅志就使用了大量航拍镜头,清晰完整地记录下80年代初的上海港口风貌。

在没有广场舞的时代,上海公园广场上的大爷大妈流行的是打拳练功。

而与传统文化相映成趣的是上海的大教堂里,也坐满了做礼拜的人。
佐田雅志在上海还有个任务,就是寻访一位98岁的老人苏局仙,他是满清最后一位秀才。
苏局仙的书法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本人一直活到110岁。佐田雅志此行并非讨教书法,而是请苏老为影片提名。

于是有了片名气势如虹的长江二字。
接着佐田来到鱼米之乡无锡,田中劳动的人和晴朗的天空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画卷。
佐田还兴奋地围观当地小孩趴在木盆上抓鱼的游戏。
南京的跨江大桥上巡逻的士兵,青涩的脸庞,眼神清澈。

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工艺也令佐田啧啧称奇,大量镜头记录下了当时陶艺人高超的手艺。
还有严格质检,发现次品当场摔碎的质检员大姐。

当佐田雅志来到岳阳楼,不禁想起杜甫的七言绝句,时空交错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在纪录片《长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尚未被高楼大厦占据,还拥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
当然还有点滴的生活细节,70、80后一定对这些细节印象深刻。
蛋烘糕一毛两个,现点现烤。‍

‍长沙牌公交。
当然还有很多人的童年黑历史,浓妆艳抹的文艺表演。
佐田雅志活泼开朗的性格,也使得他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依然玩的很开心。
所谓社牛就是,语言不通也照样可以搭上顺风车。


还给当地渔民出难题,在广阔的长江钓鱼,佐田要一根三十米的大鱼竿,童心未泯的他玩得不亦乐乎。
爬黄山时捡到一条小土狗,佐田雅志给它起名:没关系。
因为这是他说的最流利的中文,也是最喜欢的,一句“没关系”,多么豁达、亲切。

看见当地人正在划龙舟,佐田也要参加,玩得比本地人还嗨。
日本人果然都是三国迷,让佐田雅志最激动的,就是打卡三国地标,这些曾经在书里读到的地方,居然可以身临其境。
比如让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甘露寺。

气势十足的张飞庙。
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
片中最为震撼的是还没有建水利工程的三峡,航拍!

古代诗词中三峡的原貌,今天再也不复得见。
这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及白居易笔下的“苍苍两岸间,阔狭容一苇”的风箱峡。

当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里,因为要建大坝,水位上升好几十米淹了奉节。
佐田雅志登上,就是韩三明登上的同一个码头台阶。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好奇佐田雅志身为日本人,为什么愿意付出这么多来拍摄中国的长江,他本人这样回答:
“日本很狭小 中国很广阔,日本的历史很短暂,中国的历史则深厚。我的爷爷,青春时代是在中国生活的,不过这些理由都无法概括,千言万语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我心中构筑出一个梦幻般的中国,我对中国的爱在我心中占据的分量和对日本的爱是相同的。”
的确,佐田雅志在旅途中不时流露出对历史的反思,在南京中山门前,他神色凝重,久久驻足沉默。
“日本人把中国人活活杀死,这种事我无法接受,然而这就是真相,无数的人在这里失去了生命,而现在的我和这里的人,不管是中国人、日本人,成千上万的一个个体的生命明明都是一样宝贵的。”

在宜昌的街头,他采访了很多曾遭受日军凌辱的老人。
这里是当年日军向我国西部进攻的最前线,石牌门保卫战的地点。
在重庆山村的战犯收容所,佐田是带着愤怒进去的,但是他看到当年的日本人在猪圈墙上刻下了悔恨和思乡的字句,心情又变得复杂起来
“我仿佛触碰到战争尾声的实境,这面墙向我展示着,另一批痛苦万分的人的模样。”
怀着复杂的心情,佐田雅志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将镜头对准劳动中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其中蕴含的是对苍生一视同仁的敬畏之心。
纪录片的结尾,佐田为《长江》配上自己创作的民谣《生生流転》,画面中是在长江上劳动的船工们,这里可以说是全片最触动人心的镜头,伴着佐田的歌声:“无论多渺小都可以,想积极进取地活下去,不停歇也不放弃……”
佐田雅志沿着长江沿岸的大大小小城市和村庄,一共走了3000多公里。
这部拍摄于80年代初的纪录片,记录了40年前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当时的纪录片,今天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对于长江来说,这些画面只是一次短暂的驻足,但它们却记录下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长江》是这位日本青年用尽半生献给中国人的礼物,也是一部不加矫饰,歌颂劳动人民和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诗歌。
在饱含真情实感的镜头中,体现着生命的活力与坚韧,就像万古奔流的长江一样永不停歇。
*本文作者:RAMA

“亚洲史上最贵剧集”来了,但是……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