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来小姐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pexels、网络| 图源
最近,一位外卖小哥当街砸餐,引发了热议。
送餐超时后,客户打了好几个催单电话,外卖小哥一边开车、一边掐时间、一边接电话,不慎摔倒了。
爬起来后,他大喊着将待送餐品砸地上:“我不活了!TMD!”
发泄完,他用胳膊抹了一把眼睛,扶起车开走,留下一地狼藉。
成年人的崩溃时刻,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发生。评论区有同情,也有不满。
“拍到了外卖小哥的崩溃,有没有可能催单的人也很崩溃?
“打工人做错了什么?环卫工人又做错了什么?”
大家都很难。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倦怠了。
百度贴吧“躺平吧”里,19万人在线摆烂;
豆瓣小组“不上班俱乐部”,3万人告别职场;
知乎话题“跪求摆烂哲学”,上万人点赞收藏。
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像传染病一样蔓延。
简单来说一个字:累。
今天,壹心理想跟大家聊聊情绪衰竭
活力和动力到底去哪儿了?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停不下来”
是毁掉效能感的杀手
微博话题#年轻人情绪衰竭的征兆#,引来3.5亿人思考:我离崩溃还有多远?
你很容易动怒;你完全没有动力做喜欢的事;你有睡眠问题……
9条征兆,有的全中,人已经在精神卫生中心吃药;
有的中了七、八条,也拿到了中重度焦虑症、抑郁症诊断单。
怎么年纪轻轻就情绪衰竭了?
做心理咨询好几年了,我认为源头在于:
很多来访者们对待生活,有一种“宁可错杀一百,不可错过一个”的心态。
上班,一定要把工作全部做完,不被允许拖延摆烂;
下班,一定要把日程安排得很满,不被允许无所事事;
连看个电影,都要找一部有成长价值、收获满满的。
生活节奏快得跟上了发条一样,我愿将之简称为:
停不下来。
为什么停不下来?
因为之前一直没停过。
这是人的压力来源,也是情绪衰竭的主要诱因。
就像一个拧紧螺丝的机器,不停就要垮了,停下生活就停摆了,这些身心俱疲的人选择让自己垮掉。
而那些明明有所兜底,完全可以停下来的人呢?
人在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掌控一切的冲动。
就像打拼多年、身体零件几乎散架、好不容易终于财务自由的人,完全可以养花遛狗钓鱼。可是看到有新项目,还是要先抢到手。
这种逼死自己的劲头,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强迫性重复”。
放纵自己不停做某件事,能保护我们从心理上远离无力感,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掌控中”的错觉。
所以,即使处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里,人也会时刻处于战斗状态里,强迫自己继续忙下去。
而这,就离情绪衰竭不远了。
“软瘾”
加速情绪衰竭
发现自己停不下来后,是不是逼自己停下来,再放松一下就好呢?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代人有一个悖论:
休闲娱乐方式多的不得了,但比没休息更累。
不信,刷上几小时抖音快手试试?
除此之外还有:机械地吃零食,拼命地玩消消乐,开两倍速看电影解说停不下来……
如果你问自己:这些事有意义吗?
多半会回答:没有。
但人啊。
“明明想努力拥有更多金钱和自由,但为了填补空虚感,总在做无意义的事”,心理学家朱迪斯·莱特称之为“软瘾”。
顾名思义,就是软性上瘾,在“愉悦”中废掉。
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这本书中,揭穿了软瘾制造者的真面目:一群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毁掉另一群人的自律
想让人对发动态上瘾?开发“点赞”功能,没有人能发完就走,不在乎自己得到多少点赞;
想让人对打游戏上瘾?不断开发新皮肤、新人物、组织公会……就算玩腻了,也能拽着你继续呆在这个坑里。
设悬念、抛包袱、新功能、强诱导……软瘾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对大脑的诱惑。
另一个原因,也是导致软瘾的根源:内心深处的贫瘠
这个原因更接近人性真相,因为在自体心理学看来:
容易情绪衰竭的人,不太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深层优点,无法忍受挖掘深刻的费劲,会被表面肤浅的愉悦吸引。
他们镜映功能很差。
“镜映”,是指像镜子一样照映对方内心的能力
镜映功能良好的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在父母的脸上,也能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喜怒哀乐。
在孩子尚未知道“快乐是什么”的时候,父母通过镜映手把手教会了他们。
而没有得到充足镜映的孩子,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快乐,还是该悲伤,也不太能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情绪。
要么压抑,要么宣泄,要么逃避。
这就给未来的情绪衰竭埋下了伏笔。
长大以后,这些人很难感到自己被理解,也很难理解别人,无法获得与人互动的深层快乐,只能从表面肤浅的娱乐中寻求。
所以,软瘾还有一个名字:奶头乐,成年人的奶嘴。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更喜欢叫它“安慰剂”:吃下后感觉能舒服一些,但是该拖延还是拖延,该失眠还是失眠,该恶化还是恶化。
毫无益处,甚至变本加厉。
就像《黑客帝国》里被关在营养舱里的人类,沉迷在快乐幻象,逐渐走向死亡。
时常让自己“疲惫”,
但绝不让自己“衰竭”
不难看出,“停不下来”和“软瘾”是两个极端。
一个让人很累,一个让人很嗨。
那么,处于中间的“稍感疲惫”哪里去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都来不及认真体会稍微有点疲惫的感觉。
不是职场内卷逼着人加班加点,就是躺平刷手机马上找到乐子。
文章开头的外卖小哥,如果不是重压刺激之下情绪崩溃,恐怕还会风里来雨里去,默默硬抗。
但事实上,“稍感疲惫”是最佳信号,它提醒我们:精神开始超负荷运转,是时候停下来休息10分钟
这时,不妨别逞强坚持,也别直扑手机。
而是回到内心,就像嗅一朵花那样深吸一口气,然后问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的情绪是怎样的?
我在生气吗?烦躁吗?委屈吗?
慢慢的,内心被忽略的部分会浮出水面。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我什么都感受不到,怎么办?
可以试试一个有些老套、但效果明显的训练方法:正念练习
早起,看看自己的指尖,闻闻它、嗅嗅它,想象一下除了指尖之外,它还能是什么;
拿一颗葡萄干,观察它的形状,抚摸它的表皮,放在嘴里咀嚼10下,品味酸酸甜甜的味道,然后感受它如何从喉咙落到胃里;
端详你的毛绒玩偶,想象它会对你说什么?它有怎样的感受?它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
练习一段时间后,你会对情绪状态更加敏锐,情绪变化渐渐就长成一张高低起伏的折线图,在眼中一目了然。
然后,针对性地自我充电
在心理学家崔庆龙看来,活力和倦怠是循环的。
人会在某个时刻很有活力,下个时刻又比较低迷。
当我们掌握了情绪变化的“周期图”后,不妨问自己:
我做了什么产生活力?
我做了什么导致疲惫?
我的状态变化是因为什么?
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能掌握到情绪的足迹。
就像福尔摩斯通过一地脚印,推测出凶手的样子,我们也可以通过一次变化,推测出内心的样子。
找到“凶手”后,解决方式就很直观了。
感到孤独,不妨从他人的支持中获得养分;感到空虚,可以从阅读和创造里得到满足。
知道自己缺什么,疗愈起来就很快了。
后,即使暂时无法摆脱情绪耗竭也没关系。
心理学家卡伦·霍尼看来:
如果一个现象具有集体性,它很有可能反映着时代的语言
也就是说,心理病即是时代病
这是一个耗竭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难题。
在压力的折腾之下没了念想,
刚长出一点干劲就被收割,
用熬夜来弥补被剥夺的自我,却只留下无数个行尸走肉般毫无活力的早上……
这几年大火的985废物、逆社会时钟等豆瓣小组,就是用看似躺平摆烂的口号,传达出情绪衰竭之下,对休息的呼唤。
这份渴求并不羞耻。
过去的矿工下井时,会带上两只金丝雀,因为这种看似脆弱的鸟儿,对一氧化碳很敏感。
当这些金黄色的小鸟看起来状态不对时,矿工们就知道环境异常,需要逃生了。
而情绪衰竭的你我,也许正是“煤矿里的金丝雀”。
我们的倦怠、疲惫乃至耗竭,其实都是对有毒氛围的敏感,对恶劣环境的信号。
研究认为:
这类人的确更“易感”,更“脆弱”。
但同时,他们也更能接受外界的滋养
只要从有毒环境中挪出来,再受到精心照料,就有机会比一般人更加大放异彩。
所以,在世界对你温柔以待之前。
万别忘了温柔地对待自己。
也别忘记:
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 《情绪劳动对教师课堂管理效能感的影响:情绪衰竭的中介作用》王光强,曾国权,《教育观察》2022年第20期
  2. 《自体心理学导论》Peter.A.lessem
  3. 《软瘾:终结那些窃取你时间、夺走你生活的强迫性习惯》Judith.wright
  4. 《“网瘾”是如何吞噬青少年时间的?拿什么拯救网瘾少年》科普中国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卡伦·霍妮
- The End -
当无数次的“迫不得已”积土成山后,每一个看起来不经意的瞬间,都可能会让我们“溃不成军”。
其实,我们不妨试着停一停,在舆论对“跳出舒适圈”趋之若鹜的今天,问问自己,逼迫自己努力的你,有因此觉得更快乐吗?
壹心理希望可以和你来场从容有趣的对话,借助书籍的力量,给自己一次按下暂停键的契机,收获不一样的力量。本周三(9月21日)晚上7点半,壹心理直播间由壹心理内容主编张敬壹心理知识栏目负责人小哲和你一起阅读《了不起的我》探讨是否可以待在自己的舒适圈。
↓扫码预约,防止错过↓

作者介绍:芒来小姐,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ydsakyml)

点个“在看”,为自己注入能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