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如果京东公益基金会不做资助或者不拿钱出来,只是提供物流资源,那还算不算基金会?由此引出的,很多企业基金会披着一个基金会的外衣,其实做的还不一定是基金会身份才能做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啊,注册一个民非(慈善组织),甚至市场部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做了。
一方面,很多企业基金会一年就做那么几件事情,有必要专门注册一个基金会吗?直接在一些基金会下面挂靠一个专项基金就可以了(或者,就是原本市场部每年做一两个活动嘛);另一方面,基金会的身份和性质意味着肯定是跟募资甚至花钱有关的。
这里面带出一点点评论——企业做公益活动不等于搞基金会,搞基金会更不等于开展公益活动啊
这里面带出一点点思考——企业做公益的形式到底有哪些?以及以基金会身份去做的公益背后又应该有怎么样的设计和思考?
这里面带出一点点观察——很多做基金会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搞基金会,也不一定看到除了基金会之外整个公益生态圈。
这里面带出一点点建议——基金会论坛,正式开幕之前,应该给新创始的或者愿意回炉再造的基金会来个新人培训/洗脑
好了,答应了秘书处(“二黑粑粑”)要写点东西,我想还是写一点点真实的感受吧。
一、会务做得非常好,绝对体验出一个处女座为首的秘书处的逼格。但......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到底还谈不谈基金会?
当然,也包括了罗马市集,以及冷餐晚宴,给了很多很多让大家交流互动的机会。会务系统和邮件、短信通知也是可以可以的。
形式上有很多突破和创新,然而似乎无法掩盖内容上的空白——由于迟到,我是没有参加第一天下午的活动的。整个活动的设计,到底是谈方法论呢,还是谈理想和情怀,又或者是对话交流呢?话题似乎有点散。
另外,嘉宾很多,但把内容谈得深刻,对话内容非常刺激的,似乎又不多。各个机构在讲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但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对话题的引导和思考呢?看不到一个主线。就像我写码字期间,主舞台在聊的是“面向未来的基金会”,邓飞在聊工具和互联网,但这些跟基金会有神马毛线关系啊?没有讲啊啊啊。虽然本届论坛的发言嘉宾已经不怎么卖广告了(相比起前几届,谈人才培养就是在介绍某某计划,谈资助的方法论就介绍某某计划),但好几个分论坛,都没有讲直接讲基金会的话题呀~

至于有限的论坛模块里面,发布/广告/宣传占据了不少内容,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基金会的话题,已经无话可说了?资助者关系,基金会的生存和发展,基金会的治理等等,似乎都可以每年聊一聊?
*当然了,当我自己也搞了一次全国性自行车大会之后,我也明白,要面向这么多人把事情讲透并且聚焦,其实不容易啊。但我想——聚焦和深刻,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
建议:
1.主持人能不能做好一点准备啊?至少不要都请某某大咖啦~~忙得一塌糊涂。主持人角色太强也不好,主持人无法引导紧扣话题也不好。
2.有些平行论坛,可以不要在讲理念和介绍机构,分论坛开始就直接提问和讨论吧!我觉得思辨趴那个的互动还行啊~主持人会让在场提问,张媛同学作为辩手也邀请台下互动,气氛就比较好。某某平行论坛,一直没有时间提问,也没有人举手提问,然后我受不了了,抛了个问题出来。
二、从论坛引发的思考——需要凝聚行业共识和建构基金会的价值体系吗?
这个论坛8年了,参加的人似乎越来越多新面孔。回应到一开始的文章,现在从事基金会行业的人,对基金会的理解是相似的吗?
是否需要一个行业内的沟通?新老人的对话,以及新老人的期望和展望?感觉,依然还有很多鸿沟。
企业基金会开展资助、开展活动的时候,跟出资企业的关系又如何把握好?像腾讯99公益日的尝试,同时带动大量的银行卡绑定,这种项目设计,我觉得至少有拿出来讨论的价值吧?我们努力讨论如何筹资、如何发展、如何规模化,但为什么,以及靠什么,我看不懂看不清。
三,其实我写不出什么。
因为我觉得对话窗框越来越少了。论坛越来越多行为一个秀场——一个“卡位”的舞台,各个不同的基金会在行业生态位置里面,占据行业的心智地图。跨界的对话、公益上下游的讨论和互动,似乎越来越少。
什么时候会看到,理事长,秘书长,总干事,志愿者,受益人能够同台对话?
千禾的小军说我是批评者(应该不是贬义词?),但我觉得还不只是批评者吧。我身处这个行业之中,不管我愿不愿意去承认,基金会作为行业最拖后腿而又占据着资源的存在,的确影响着每一个机构。我想,有人搞论坛,有人做培训;而我批评也好,建议也罢,甚至给基金会捐钱也好,更多是推动者的视角去看。这,也是为什么我年年都参与母鸡论坛的原因——参与,就是一种行动;表达,就是一种态度。
*关于规模化,看打赏吧。50个打赏,我明天就写一个。
**至于捐赠、赞助之类的话题,我估计过几天会写。
延伸阅读:
不服?明晚来吐槽啊!

*公益人推荐看:
*城市交通伙伴推荐看:
*好朋友不妨看:
--------------------------
俊步,一个有趣好玩的公益行动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