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自其诞生至今,百年光阴倏忽而逝。在“明星”运营的16年间,出品电影数量众多,因各种原因部分影片已经佚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我们当下依旧可以看到。
本专题中,我们辑选了“明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影史经典,也有相对冷门的等待更多观众欣赏的作品,希望能与观众朋友们一同透过银幕回顾“明星”的创作历程。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人组织发起了明星影片股份公司。
《劳工之爱情》(1922)是资料馆馆藏影片中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明星”出品的作品。上周五刚刚在1号厅放映结束。它诞生于“明星”初创时期,同期“明星”还出品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剧场》等短片。在外国片大行其道的20年代初,“明星”夹缝求生,以花大钱包场影院的方式,打开了国产片在电影市场上的局面。但短片不能单独上映,“明星”最终放弃了对西方笑闹喜剧的模仿,开始制作家庭伦理题材长片。
经历了《张欣生》的失利后,“明星”冒着破产的风险拍摄了其第一部正式出品的“长篇正剧”《孤儿救祖记》。“迨《孤儿救祖记》出,国人耳目一新”——《孤儿救祖记》的诞生,意味着国产电影商业与艺术的双重成功,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产电影运动”,为彼时初创的“明星”赚取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也为其确立了此后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创作方向。
本专题中,有两部“明星”20年代的作品,其一是《劳工之爱情》,其二就是《空谷兰》(1925,残片)。后者曾在上海连映10天,为“明星”创造了默片时代的票房神话。
值得一提的是,《空谷兰》上映的同年,郑鹧鸪病逝,任矜苹与张石川矛盾激化后出走“明星”另立门户。“明星”组织者由“五虎上将”变为“三巨头”,张石川、郑正秋与周剑云发挥各自所长,以极强的默契经营“明星”十数年如一日,形成了以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周剑云制片的主要合作模式。《火烧红莲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1928年开始到1931年被禁摄,共拍摄了18集,带动了一股“武侠热”,也为“明星”创造了营业高潮。
到20年代后期,随着《爵士歌王》(1927)的问世,中国电影界也随之开始了有声片与默片的相关讨论。对于各大电影公司而言,这必然是一场无声的较量。1931年3月,“明星”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蜡盘发音)《歌女红牡丹》(1931)率先公映。虽然影片已佚,但我们可以从同期上映的《银幕艳史(后集)》(1931,残片)中,想象彼时的创作盛况。
30年代初,“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时局愈发紧张,电影市场也日渐萧条;“明星”、“天一”、“联华”三足鼎立;随着不合时宜的《啼笑因缘》(1932)的巨大失利,因购置有声片设备几乎入不敷出的“明星”面临着新一轮的财政危机。内忧外患之下,“明星”开始寻求创作转机。
在洪深的建议下,周剑云通过同乡阿英(钱杏邨)认识了夏衍,后与郑、张权衡再三,决定聘请阿英(张凤梧)、夏衍(黄子布)与郑伯奇(郑君平)三人担任“明星”编剧。1933年左翼电影大量面世,“明星”陆续推出了《狂流》《春蚕》《时代的儿女》《上海二十四小时》等一系列左翼电影。
本专题中选取了由张石川导演,夏衍编剧,“明星”台柱子胡蝶主演的《脂粉市场》(1933)为代表,影片以在都市生活中的女性及其种种遭遇为叙事主体,指代左翼影人的现实理想——“将来的世界一定是光明的”。
《姊妹花》剧照 左/右:胡蝶 中:宣景琳
就彼时的“明星”现状而言,左翼电影一方面为“明星”带来了当局的政治压力,一方面影片票房并不太理想,“明星”依旧在倒闭的边缘徘徊。好在郑正秋编导、胡蝶主演的新市民电影《姊妹花》(1934)在1934年春节一经上映大获成功,影片在新光大戏院首轮连映60多天,盛况空前,票房收益极高,帮“明星”渡过了这次难关。
1933年“明星”设立了卡通科,中国动画片创始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进入其中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绘制了一大批爱国主义动画短片。本专题中就将两部代表作《国货年》(1933)《鼠与蛙》(又名 飞来祸,1936)分别搭配长片进行放映。顺便一提,《女儿经》的片头动画片段也是出自万氏兄弟之手。
《女儿经》片头字幕卡
《女儿经》(1934)以同学聚会为主线,串联起多位女性人生故事,汇集了“明星”男女基本演员56人,9名导演,7位编剧,“明星”自陈这部作品“实中国电影届本年度最伟大的贡献”。
《二对一》(1934)是一部讲述足球队故事的“全部对白歌唱有声巨片”,目前无任何音像制品,大银幕鲜见。
《乡愁》(1935)则是一部由沈西苓编导的呼唤中国青年奋斗的爱国题材影片。不到20岁的赵丹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翁,演技十分惊人!主演高倩苹则是从影正红时毅然退圈改做律师,也是彼时另一个传奇。
1935年7月,郑正秋的逝世对“明星”而言是一个重大打击。正在建设新厂的“明星”再次陷入财务危机。“明星”经历大规模裁员降薪及革新改组之后,分设一厂和二厂,其中一厂以“明星”原有导演如张石川、程步高、李萍倩等导演为主,二厂则以“电通”转入的影人如应云卫、袁牧之、沈西苓、陈波儿等工作人员为主。
显而易见我们本专题中所选取《压岁钱》(1937)是一厂作品,《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1937)是二厂作品,代表着这一时期“明星”公司出品电影的最高水平,它们都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瑰宝。
《马路天使》剧照
《压岁钱》由张石川导演,夏衍编剧,以一枚银元在社会中的流转串联五光十色的中国社会,极富教育和讽刺意味;《马路天使》由袁牧之编导,以娴熟的场面调度展现了鲜活的市井生活;《十字街头》由沈西苓编导,以知识青年的命运寄托对民族的希望。赵丹在后两部作品中分别塑造了截然不同的青年角色,展现了他精湛自然的表演功底。
《十字街头》剧照
郑正秋曾言,“明星”之名,意在以“明星点点,大放光芒,拨开云雾,启发群盲”。其创立之初就以严密的内部系统和完善的公司结构区别于其他影片公司。“明星”曾大力拓展放映渠道,创办、承租、整合影院资源;也曾联合其他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片影业公司”,以开拓重组发行业务;还曾创办自己的影戏学校培养电影人才;以及创办《明星》《明星月报》《明星半月刊》等报刊杂志掌握舆论,扩大宣传……毫无疑问,“明星”是中国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明星影片公司出版《明星》杂志
以《十字街头》剧照为封面
1937年,风雨飘摇。“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电影行业遭受重创,“明星”也未能幸免,16年的历史于炮火声中终结。张石川、周剑云为“明星”复业几经努力,但动荡时局之下,终未能得偿所愿。
言语有尽,但彼时中国电影人们为电影所做的努力无法道尽。
电影应该是一种记忆的方式。
谨以此专题纪念明星影片公司,并向它背后那些为中国电影不懈努力的电影人们致敬。
参考文献:
艾青.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D].复旦大学,2010.
-END-
栏目编辑李思雨
责任编辑李子
图片|中国电影资料馆、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