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荣获2020年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由郑陆心源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作品《她房间里的云》(The Cloud in Her Room)近日正式独家登陆MUBI平台。
就在今年7月的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她房间里的云》首次登陆国内电影节展大银幕,并且剪辑师刘新竹与导演郑陆心源凭借该作获得最佳艺术探索奖。
各大海外电影报刊、杂志、网站对《她房间里的云》的评价

回忆这部作品在西宁影院放映的前两晚,由于FIRST需要提前一天预约观影的规则,临近23时59秒,媒体酒会还尚未结束,可在场的许多人都无心聊天,不管是媒体、嘉宾甚至《她房间里的云》主创团队的成员,都不约而同地紧握手机,在刚过零点的第一秒快速按动手机屏幕,只为了抢到这部作品唯一场次的观影名额。
几乎只是一秒钟,就已经显示“预约名额已满”的状态,连导演郑陆心源自己都苦笑着说主创和朋友们加起来才抢到了两三个名额。不禁让人想起周浩导演在今年上映节的时候发朋友圈只求有人能转他两张自己新作《孤注》的电影票。
当放映结束时。全场观众爆发热烈的掌声,大银幕上滚动着着演职人员表,就在导演郑陆心源、主演金晶还有其他主创一起跳上台,一同随着片尾的音乐在跳动起来。

那一刻,电影回到电影本身,属于这些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也正如导演郑陆心源上台领奖时所说的:“相信一定程度的疯狂可以带我们抵达清醒,但在清醒来临之前,让我们保持疯狂吧。”
BEST ARTISTIC ORIGINALITY
2021年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
最佳艺术探索奖
《她房间里的云》
刘新竹、郑陆心源
2021年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颁奖词:
影像在虚实之间跳跃,剪辑的力量延续也拓展导演的创作意图,回归于最基本的影像语言的层面进行重构与搭建。画面意图强烈、在实验性的影像中,构建关于情感关系、城市变迁、人物成长的无尽缥缈感。
本届FIRST训练营导师郑大圣、主竞赛评审富康、董劲松为作者颁奖
2021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
《她房间里的云》映后到场主创介绍
(未到场主创不做介绍)
苏七七 
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教师,电影学博士,著名影评人、策展人。出版有电影评论集《光与真的旅途》《声色现场》《第一感》等,主编《时钟突然拨快——生于70年代》。曾担任杭州平行影像周策展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展映单元总监,曾任华语电影传媒奖初审评委、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独立影评人奖评委、FIRST青年电影节场刊评委,策划及主持大量电影放映活动。同时为《她房间里的云》出品人之一,担任本场映后主持人。
郑陆心源 
杭州人,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制作专业。作为影像创作者,她从平面摄影、街头艺术,到展场与动态影像,探索着媒材与表达的形式和边界。其长片首作《她房间里的云》(The Cloud in Her Room)获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第4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奖(华语)。短片作品曾入围纽约Tribeca电影节、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CIFF中国独立影展等。
金晶 
《她房间里的云》主演
陈轴 
浙江人,从事电影和当代艺术创作,作为艺术家曾入选ArtReview Future Greats (2018)。曾参加Reina Sofia美术馆举办的MADATA新媒体艺术节-录像艺术在中国单元、台湾影像艺术博览会、大声展、上海电子艺术节等展览。陈轴首部长篇电影《模仿生活》(2017)获得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新视野奖,韩国DMZ电影节亚洲视点奖,并入围61届伦敦电影节。
马修亚斯·德尔甫
 Matthias Delvaux 
比利时人,摄影师/演员,代表作:《乌海》《她房间里的云》《活着唱着》,凭《老兽》获得第5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摄影提名。担任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
付舒 
调色师,代表作:《暴雪将至》《暴裂无声》《春江水暖》《小伟》《她房间里的云》《乌海》等
王咏乐 
王咏乐,纪录片剪辑,编剧。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海报
以下为《她房间里的云》映后现场文字整理
为方便阅读,内容与语序略有调整
付舒 
大家好,我是付舒,我的“代表作”是《她房间里的云》(笑),之前还有负责《春江水暖》《小伟》的调色工作。
金晶 
大家好,我是演员金晶。大家都很热情,非常感谢,这也是我第一次演戏,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陈轴 
大家好,我是影片中“于飞”的扮演者——“多吉”(注:编辑与陈轴本人确定了这一说法——“多吉”在现实生活中扮演“陈轴”),这也是我第一次比较正式的表演。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剧照
郑陆心源 
他(陈轴)本身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艺术家,自己也是导演,他之前有作品是《模仿生活》、《蓝洞》,做得很好,在香港的白立方办过展。
马修亚斯·德尔沃 
大家好,我是摄影马修亚斯·德尔甫 Matthias Delvaux,在片中我也饰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剧照
马修亚斯·德尔甫 Matthias Delvaux(左)
特邀主演刘丹(右)
王咏乐 
大家好,我是心源的学妹,也是这个片子的助理剪辑。
苏七七 
今天感谢大家到场来看我们这个电影,各位主创可以先和观众们交流一下关于创作这个电影的出发点和观念,这样我们的讨论可以有一个基础。我们的观众可以举手提问。
郑陆心源 
首先由于七七非常优秀,她写了一篇有关我们片子的影评之前有放出来,我觉得那里面其实写得已经非常完整了,她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
很多时候我其实并不想特别主动地去跟大家一起解读这个电影。或者说我觉得每个人的解读都是有效的,希望今天更多的是一个交流吧,欢迎大家你们说说你们的看法、你们的质疑、你们的疑问。
观众 
太棒了,这是我们需要看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出来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我们太需要了。片子就先不聊了,因为我也是一个创作者,这个真的是看不出来第一部长片作品,想问导演之前是大概要拍多少短片,有什么样的经历或者教育,才能让作品的完成度达到这样的水平?
郑陆心源 
谢谢,我觉得它还是一个比较“任性”的作品吧。
其实作品的完成度高不高,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标准,我觉得从工业化程度上来说,它肯定不是一个非常高度工业化的电影。
它最后成为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不光是因为我自己的教育背景或者说我之前的一些practice(实践)。就像刚刚我们介绍过的组员,我觉得他们其实每个人过去的经历、经验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这个电影。
在我理想的创作过程中,它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过程。当时我其实很希望可以邀请到我身边一些有才华的朋友,有他们一同参与。
郑陆心源 
我个人的话,最开始是拍纪录片,但它不完全是纪录短片,是偏实验的纪录片。我当时是在学英语播音专业,理论上以后可能会成为国际记者,后来是去美国学了Film Production(编者注:2013年,郑陆心源前往南加大攻读电影制作专业的研究生MFA),它是一个比较全过程的学习,虽然考进去是制作专业,但你最后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毕业,是不一定的。
所有的东西都要学,这个过程也让我去尊重每一个创作环节,知道每个工作者、每个人辛苦的点在哪里。我之前所有的短片加起来可能有十几个,但是最终拿出来的话只有三四个。
郑陆心源在《Feverish》拍摄现场
观众 
导演你好,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这次来First电影展就是来看这部片子,有点激动,我觉得这个电影太酷了,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创作作为一种电影本体的力量所在。我看的时候特别会联想到我喜欢的导演,比方说卡拉克斯和阿萨亚斯。你那些“负片”的处理方式,真的特别棒,包括你拍的一些裸露片段和激情戏,在你的镜头中我没有感受到这些东西是应当避讳的,因为我觉得你作为创作者足够真诚,所以我觉得那些都是美的。真的特别好,我想问作为导演,你自身和这个片子,和剧本本身的联系有多紧密?或者说直白点说,剧本之外的东西占比多,还是原本在剧本之内的占比多?
郑陆心源 
关于大家排队来看《她房间里的云》真的非常感谢,但我们也真的很抱歉,外面有观众排了三个小时都没有进来。
这个片子其实我一开始是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剧本,因为前期可能需要去跟比如制片方碰,去申请创投什么的。但对我来说,按照一个剧本完整地执行,并不是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它只是一个起初的文本,去提醒我曾经有哪些部分是我想要书写的。
郑陆心源 
其实真正的创作我觉得开始于我遇到身边的这一群人,包括重新去勘景,演员和其他团队成员的加入,其实很大程度上让我开始改写剧本,这个改写的过程从前期自己写剧本,到筹备,再到拍摄甚至到剪辑一直在持续进行,我觉得一直处在一个“重新书写”的过程当中。
具体来说的话,剧本被改动的部分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在敲定演员和拍摄过程中,我依旧有写新的剧本,所以最后还是一部分落在纸面,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现场的。
文本到最后它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提示作用吧,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然后有一个心理准备,它不是一个创作行为的指导。
观众 
我想问一下演员金晶,因为我特别喜欢你的表演,你刚才说这个是你第一次表演,我想问一下你觉得这一次参演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金晶 
对于我来讲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在一开始就搞清楚正在发生什么。因为我刚进剧组的时候其实特别懵,就是把自己往某一个方向在逼,也给了别人一些压力,心里面有一个非常想做到的部分,而且我是第一次尝试,演跟我不太那么相像的一个人,所以这个是比较难的地方。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剧照
观众 
导演您好,我注意到您的片子里面真的好多吸烟的镜头,我觉得可以叫《她房间里的烟》,真的无时无刻不在抽烟,可能那个女孩上一秒刚把烟掐了,然后下一秒就点起来了。她爸也抽,她妈也抽,老男人也抽,男朋友也抽,拍的一对新人里面新娘也抽,走路的时候,路边甚至都冒出一些烟来,我请问您对这个意象怎么看,以及“烟”的概念它是怎么形成的?是像您刚才说的,在“去中心化”的创作指导思想之下,是每个演员给您带来的这样的一点一点而形成的,还是说一开始就有这种构想?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剧照
郑陆心源 
对,首先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然后其实我们其实挺想搞一个“烟民场“(笑),但就一直没有这个机会。当时我们在鹿特丹电影节的时候也有被问到这个问题,在我还没有回答的时候,主持人就把我话筒抢过去说:“(如果是)20年前,我们在这里现场就已经把烟点起来了吧。”
我觉得在不同的地方或者不同人的生命中,「烟」可能是某种文化,但是最重要当然是注意身体。我不想去过分解读这个意象,因为它一部分原本就是在剧本上存在的,但另外一部分的确的我们剧组“烟民”很多,它是一个慢慢加入的过程。我也曾经问过他们要不要用herbal cigarette,因为在美国拍戏会用没有尼古丁的烟,这样就不容易上瘾嘛,但大家都嫌太难受了,所以最后就放弃了。
烟的这个部分,我没有想去“浪漫化”这个回答,所以如果你看了觉得烟太多不舒适的话,我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你觉得给你造成了一定的观影上的感受,那也希望你可以接受。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剧照
观众 
还想请问金晶,我觉得你真的非常有勇气,没有想到的是你刚才说你其实跟这个角色不太像,在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金晶 
我也可以理解你觉得我跟“赵木子”非常像,是吧?我觉得她比较像我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真的感觉自己悬浮在半空当中,只有在那种情绪波动极大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但那是以前的一段时期。
其实我在拍摄的时间,刚好也是我在整理自己的某些思考、想法的时期。我今天再次看的时候发现,“赵木子”是一个一直在等待,等待被爱,等待自己哪一刻有勇气,去更加地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那一刻,但是我自己并不是这样,我跟“赵木子”的区别就是,我有表达的冲动,而且非常强烈。这个是区别,谢谢。
金晶(左)与郑陆心源(右)在鹿特丹电影节
观众 
听说心源导演最早的时候是想拍彩色的,在拍的过程中最后和老马(摄影师马修亚斯·德尔沃)决定用黑白呈现,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马修亚斯·德尔
我们本来确实是要拍彩色,堪景的时候我们想起来,要不试试黑白。它就是一种感觉,黑白是一种表达方式,跟云、跟水、跟烟一样是一种质感。
还有,杭州的“绿色”(编者注:指绿化植物)太多了。
(Matthias Delvaux最新摄影作品众筹中:田壮壮监制,儿童电影《胆小的龙》众筹招募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片场工作照
(编者:一个回忆——2018年年底「导筒」帮助《她房间里的云发布众筹和招募演员的消息,在许多热心朋友和影迷的帮助下,结束众筹的《她房间里的云》在第二年的一二月于杭州正式开拍,正值农历新年之时小编问候郑陆心源导演的拍摄状态,得知因为冬天太冷加上许多组员们都意外得了流感,拍摄压力陡增,也只好提醒她们注意身体并祝福一切顺利,创作不易,与所有电影创作者共勉)
观众 
还有问题我想问一下调色的付舒老师,在调色的时候黑白的影像和彩色相比,你会有些什么样的不同处理?
付舒 
其实黑白调起来也没有想象的那种简单。这个片子还不太一样,它还有不同程度的黑白质感,因为素材是不同型号的摄影机拍的。这个片子有加不同程度的颗粒,给出的氛围会不太一样。
今天我在看片的时候,才回想起来当时「初调」的时候做的一些细节吧,它是很微妙的。有时候黑白很难讲,我会去“加重”导演想要的那种“流动感“,要调色的时候去做,会有一些关键帧比如说汽车,眨眼睛的那一段,其实有做“重”一点,你的意识会不一样,它的颗粒也会根据不同情绪会慢慢地叠加,“负片”也是会有调整。
整个黑白的话重点都在于人物的部分,就是勾勒Ta的表情,还有眼睛。素材其实是彩色的,所以有时候调黑白,是可以用不同的颜色通道去调整它的呈现黑白的方式的。
郑陆心源《她房间里的云》海报
郑陆心源 
因为制作也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当时在拍的时候看监视器,虽然是黑白的,但是在后面剪辑的过程中,我曾经一度想在某些时刻可能会有一些别的颜色加入,无论是一个整体颜色,还是说它部分是彩色之类的,然后当时老马听了以后就说这不对。他就跟我打赌,说不做黑白的话,反正把我撕了的意思(笑),但其实我们一直都带有着做黑白的设想。
观众 
郑陆心源导演和演员金晶你们俩作为女性创作者,可以谈一谈你们二位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互动的关系吗?我觉得你们俩,金晶好像是心源的一个“呈现”,可以这么理解吗?
郑陆心源导演、金晶主演《公车上的白色蝴蝶》剧照
A White Butterfly on A Bus
金晶 
关于我们俩(和导演郑陆心源)的关系。我们是在Instagram上面认识的,有一天她发信息给我说要不要当演员,然后我就以处理“骗子”的方法处理这条信息。后来她真的跑到北京来见我,结果我们就成为了朋友。
我们在聊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经历有呼应的部分,所以容易走得更近一些,在想法上面就更能走到一起。
我有时候觉得她很“可怕”,因为她实在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非常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可怕”的部分,但是有可爱的部分。就是除了那些“可怕”的时间之外,其他时间都挺可爱的。
陈轴 
我的体验还挺有意思,虽然给了我蛮大的空间去表达,但我并没有拿到全部的剧本,我只拿到我自己的部分。甚至有时在现场的时候,我们的表演是互不知道台词的,包括会同一场戏演不同的情绪,因为可能不知道这一段要剪在时间线的前面还是偏后部。
我觉得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让整个创作过程都呈现出一种给所有人表达空间的状态。我觉得这个很好,让整个剧组非常有生命力,大家的创作很有激情。
2018年,陈轴第一部电影长片《模仿生活》(左),与郑陆心源《在死海里醒来》(右)共同入选张献民「十荐:一个人的影像推荐」
观众 
导演你好,很喜欢这个片子,拍得很酷。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挺私密的,我觉得对您来说也是揭开伤疤的一个过程,作为青年导演在做这种比较私密的表达的时候,是正处在这个经历当中就可以表达的呢,还是已经经过了这个事情的一个反思,然后再进一步表达,你觉得怎么样比较合适?
郑陆心源 
我觉得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在你经历了当下的某件事以后,如果电影成为你的一个方式去重新体验它的时候,如果对于你是有意义的,我觉得就没有问题。
我觉得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做一个电影,或者去成就一个电影,完全要看电影对于你来说到底是什么。
因为这部作品不完全是我自己的经历,对我来说,“白描”自己的经历也没有那么大的意义,所以说一部分其实是我对过往很多情绪、记忆以及故事,以及身边人的故事的一个整理,但其实也就停留在最早期的“书写”阶段。
制作电影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其实通过要做这几件事情,去接触到一些人,然后让他们来公布这个故事,而且有很多的侧面其实也是来自于他们,然后他们在现场所激发的那种化学反应,渐渐地变成并不是一个我袒露伤口的过程。
我觉得电影它非常个人化、非常personal,是你很诚恳地去交代自己的一个方式,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是过分个人化,可能这个东西对你很有意义,很伤痛,但是别人是不可感的。
我觉得更多的就是当你足够诚恳,足够放下自己,不要觉得自己的伤口是有多了不起的时候,可能能够去抵达的东西会多一些。
再次谢谢大家来看我们的电影。
《她房间里的云》主创团队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
文字整理:王元胤
审核/校对/配图:导筒编辑部
图片均来自网络
点击原文链接前往MUBI观看《她房间里的云》
https://mubi.com/films/the-cloud-in-her-room
导筒 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系列报道
📎暗流涌动的香港街头,捍卫底层民众的最后尊严
📎新导演的快车道,从B站发车?
📎短小精悍的5分钟,如何用手机拍出获奖短片
📎豆瓣开分8.2,中国纪录片旗手正式回归
📎今夜,祝福西宁,祝福中国纪录片
📎
自由,多元,创新,与超短片一同抵达未来
📎创作,实验,长短互文 | 一部电影究竟如何诞生
📎拒绝“自我他者化”,探寻影像的混沌边界
📎张艾嘉 | 我的电影人生
📎跟随这部处女作,走进南方小镇三代女性的羁绊错离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