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K.
视频|极果研究室
来源|极果编辑部
这,就是刚刚发布的华为Mate50 Pro。
作为华为以往的两大年度旗舰之一,终于再度更新的Mate 50系列,可以称得上是“好久不见”。从徕卡到XMAGE,它的拍照是否一如既往?信号强到可以直连卫星,通信方面离完美还有多远?猛戳下方视频,让果酱告诉你答案。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往下看,极果君也准备了图文版哦。
我们这次拿到的版本是昆仑霞光。这名字还是得稍微解释一下哈,这一代Mate的屏幕,是有普通强化玻璃,和耐摔昆仑玻璃两种材质可选的。只有保时捷版和名字里带昆仑的素皮版,才是配备了耐摔玻璃的型号。或者你也可以后期自己花钱,去售后单换这个防摔外屏。
但是不管怎么说,日出昆仑,大道霞光,好意头。希望华为之后的路,也是一片大道坦途。
Mate 50整个系列的基本配置呢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咱们还是先来聊聊它一上手的真实体验:
太**像Mate 20了,真的。
这个机器一上手,最大的变化,就是两侧曲面柔和了很多。整个看起来的效果,包括手感,都跟Mate20非常相似。这个素皮的橙色其实没有发布会PPT上看起来那么饱和,看习惯了还是挺可以的。只能说……要么是直播压缩的问题,要么是这个渲染图,它确实有点用力过猛了。
作为一台华为的年度旗舰,大家最关心的,肯定还是拍照。Mate 50这次做了一个10档可变的机械光圈,但是用的时候其实你很难感觉到这个组件的存在。默认的拍照模式下光圈大小完全自动,并不需要你去手动干预。
如果想看到这个光圈动作起来的过程,可以来到专业模式,然后手动去调整,就像这样:
看,像不像小猫的眼睛?
说到这个,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明明有了F 1.4的超大光圈,它的人像模式还是宣传“亚毫米级分割计算能力”,不应该全是物理虚化吗?
这个华为虽然没讲,但是的确有一种方法,是借助于可变光圈,来用照片倒推距离关系的:光圈全开的时候,主体清晰背景模糊。而且离焦点越远的部分,模糊程度越高。随着光圈越缩越小,靠近原本焦点的部分会首先变清楚。越远离焦点,就越晚变清晰。通过光圈不断缩小的过程,去比对照片当中不同部分的虚化程度如何变化,这样就能倒推出照片中,不同部分的景深信息。
不过呢,目前我们手里的系统版本,还不是最终成品。所以到底是不是这样操作……现在还不能下定论。但是不论如何,这个光圈动起来的效果,真的很酷。
想看更多Mate 50的实拍照片?记得给我们点个关注嗷。
那Mate 50的另一大特色功能,就是这个捅破天的北斗卫星通信。它能在没有手机网络覆盖的地区直接和卫星交流,发送文字形式的短报文。卫星收到之后会转发给地面站,最后以短信的形式发给目标用户。
Mate 50在这个过程中呢,可以收到一个消息发送成功的回执,但不能通过卫星接收外界的消息,也就是所谓的能收不能发。这个功能好像是有点争议,有些人觉得用不上,还有些人觉得只能发文字,有点弱。而且毕竟是华为旗舰机,真要让有野外作业需求的工人用上这个功能,它的价格还是不低的。
不过果酱我倒觉得,这个功能,真的很值。因为你随便一搜就能发现,即便是最基础,只支持短报文通信的北斗应急终端,最便宜也要接近3000块。
所以说,不要问卫星通信是几G。关键时刻,求救消息发不出去,那才是真的要寄。
那最后呢,咱们也来简单摸一下这个系统。
它出厂搭载的鸿蒙3,其实有些功能是之前的系统发布会上没说过的。比如说这个拖拽中转站,它在原本跨应用拖拽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临时存储空间。
这个设计,就特别适合手机这种全屏一般只有一个app的设备。拖拽到一半可以松手,不用在来源app和目标app之间反复横跳,非常节约时间。
另外还有两个功能,新机其实不太能体验到,更多是老用户升级上来,感知会比较明显。
首先是存储空间压缩技术。鸿蒙3会自动扫描硬盘上的重复文件,然后只保留一份,把剩下的重复版本,替换成指向同一个文件的“快捷方式”。避免app之间的重复资源浪费存储空间。另外,它也支持针对app的整体压缩,不用的时候打包放好,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解压。
不知道这个功能,除了节省空间之外,是不是还有杀后台的作用。
最后还是得说,今天这个只是简单的上手摸摸。那几款机器详细的配置和价格呢,我们做了下面这张表格。
后面也会更新更详细的深入评测,要记得关注我们哦。
至于说今天"简单摸摸"的第一印象……极果君我觉得啊,这个手机,长处还是华为传统的长处:拍照很好,而且很接地气,华为下了很大功夫,来让手机更加耐用和实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花哨的消耗品。
而且它的重量控制很好,在各方面都给到了旗舰配置的情况下,也只有200g出头。习惯了其它的大屏旗舰,再来摸它,感觉真的是很轻薄。
当然……有些配置上是客观条件限制,这个确实没办法。如果你能接受它的遗憾,那这次的Mate 50系列,确实是相当值得考虑。不过话又说回来,通信,可是华为的主业。和卫星都能对上话了,补齐短板的日子,还会远吗?
买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