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三
来源:小十点(ID:sdikid)
万万没想到,网上有一天会因为卫生巾吵翻天。
事情还得从9月15日说起。

有女孩坐高铁时,月经突然提前5天,她没准备卫生巾。
她本想临时买,却被告知高铁上没有卖。
最后,还是乘务员想办法帮她找了一个,避免了尴尬。
这次经历,让她觉得对女性不太友好。

没多久,她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建议高铁考虑售卖卫生巾。
本是一件很小的需求,谁曾想掀起了千层浪。
有人说这是“巨婴”行为,有人说这是在要“特权”,是在给“社会添堵”。
还有人自觉理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铁售卖卫生巾不盈利。
总而言之,女性要求在高铁卖卫生巾就是矫情。
实际上呢?
昆铁上卫生巾销量过万,仅次于扑克牌,是有大量需求的。
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件事能在网上炸开锅?
这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事实:
女性的有些需求是不被看见的。
因此,女性建议高铁上卖卫生巾才会受到这么多的攻击。
终于有人提出了这个需求,也被认为是在无理取闹。
哪怕是自己花钱买,也有一群人跳出来反对。
我只觉得不可想象。
如果说因为性别局限无法感同身受,但也不至于如此苛责。
要知道,一直以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忍受了太多的不便利。

01
日常生活

对女性有多么不便利?
高铁上不卖卫生巾,只不过女性日常生活不方便的冰山一角。

冰山之下,是无处不被看见的需求。
就拿母婴室来说吧。
当了妈就知道,在公众场所给孩子哺乳的尴尬和麻烦。

如果找不到母婴室的时候,只能找个角落用衣服来遮挡喂奶。
或者,只能去卫生间。
虽然近些年,在女性的呼吁下,母婴室在公共场所得到了普及。
但是,不少办公大厦依然缺乏相应的配置。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在休完产假后都面临过这种不便利。
有的带着消毒纸巾去卫生间吸奶;
有的待在杂乱不堪、散发着酸臭的更衣室;
有的找没人的会议室,时常担心有人闯进来;
……
无处安放的尊严和心酸,只有经历过的背奶妈妈才最清楚。
母婴室,尚且是正在被看见的需求。
更多的需求是隐形的,甚至女性自身都未曾察觉,且默认如此。
相信你一定经历过这件事:

去商场、饭店或者是出门旅游,女厕所永远都在排长队。
为什么会这样?
从表面看,男女厕所都是相同的面积。
但是男厕有小便池,每平方米同时方便的人数远高于女厕所。
此外,女性上厕所的时间也比男性要长。
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如厕平均时间为89秒,男性为39秒,女性所花时间约为男性的2.3倍。
还不包括一些例外情况,比如陪孩子上厕所,要更换卫生巾,漏尿……

在公共设施建造时,女性的这些生理特点其实是没有考虑进去的。
除此之外,还有女性牛仔裤口袋总是很小,实用性不强。
这些日常体验,已经成了女性习惯的一部分,即便不适也只会自我怀疑。

真的是女性自身的问题吗?
真相很可能是,一些设计一开始就没有妥善考虑女性的需求。
02
被忽视的背后
暴露的是“男本位”思维
在《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中,揭开了女性生活不便利的另一面。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将人类默认为男性,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
更直白点,这个世界大部分是以男性为样本设计的。
女性的经验,更多时候被忽略不计。
这种“男本位”思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数细节中。
前段时间,网上就出现一个话题:
为什么没有男性避孕药?
也有,但是男性避孕药显然没有大范围使用。

在我们的常识中,服用避孕药是女性的事情,甚至包括结扎。
在《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中,作者还举了一个日常例子——
空调。
在夏天的时候,办公室开空调,很多女职员通常会披件衣服。

一直以来,我们默认是女性体质差一些。
作者发现不是。

她查找了大量数据,发现办公室的标准温度是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
在当时,参考的标准是平均年龄40岁、70公斤的男性。
而年轻女性的代谢率,比这个标准值低35%。
也就是说,现有的温度对这些女性来说,体感上就是过低。
除此之外,还有宇航服的尺寸、防弹衣的设计、汽车安全气囊……都是按照男性平均体型为标准设计。
女性一直在场,却频繁缺席。
这不一定是源于男性的恶意,而是一直以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影响。
现如今,社会分工变了,女性也走入了更多的领域。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女性的需求依然被选择性忽视或者出现延迟。
就像这次有关卫生巾的争论中,就有男性下意识觉得:
女性是特殊群体。
因为特殊,所以被视为小众,需求就是无关紧要的。
哪怕,女性占了世界一半的人口。
当看到网上汹涌不断地指责、歧视,才深刻理解那句话:
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03
不是要去适应

而是要去改变
波伏娃曾说过一句话:
“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因为改变而软弱,因为改变而强大。”
一直以来,身为女性好像习惯了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
没有母婴室,就自己找一个角落喂奶;
厕所没有足够的位置,就老老实实排队;

衣服没有足够大的口袋,就随身背着一个包;

……
甚至关于高铁卖卫生巾的问题上,也有女性觉得是大惊小怪。
她们拿自己举例,出门必定会包里放几片卫生巾。
我们默认这些规则,依着惯性去适应,去迁让,去妥协,去调整。

向来如此的事情,就是对的么?

不是的。
身为女性,我们更应该去看见问题,提出问题,去发出声音。
就像《看不见的女性》作者说的,我们要去填补那份女性数据缺口。
只要声音足够大,是可以做到的。
母婴室在公共场所出现,就是有很多女性说出这部分的需求。
这次有关卫生巾的引发的讨论,我相信也能被关注。

同时,我们发声也是邀请男性入场的机会。

向男性科普月经,更了解女性的生理期,才会少一些指责,多一点共情。
男性转变视角很难,完全共情也不可能,但依然值得努力。
其实已经有更年轻一代有了这个意识。
前几天,看到一个特别暖心的新闻。
重庆一位15岁的男孩,看到有女同学因为经血渗到裤子上被嘲笑。
为了支持女同学,他在自己裤子上画了几只红蜘蛛。
他说:
“红蜘蛛是很有领地意识的动物,希望以此让大家意识到要时刻尊重他人隐私,号召大家停止经期嘲笑。”
我很欣喜,我们的孩子已经有了这份觉悟。

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男性,能看见那些他们一直以来忽略的角落。

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男同胞,能付出行动。
不一定需要完全的理解,至少不要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反对。
看不见,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南希·史密斯曾在诗歌中写道:
“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看见女性,也是帮助男性自己。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能看见所有群体,不限性别。
点个“在看”,愿作为另一半的女性,不再被忽略。
-END-
热文推荐
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本期编辑:栗子
点击【在看】,跟所长保持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