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科技部、中国科协组织的网络科普工作座谈会,并作为网络科普大V代表第一个发了言。没想到,我的“老”朋友何祚庥院士看到发来消息:“好。赞一个。”
■ 抖音视频:
https://v.douyin.com/6QTqnPU/
本视频发布于2022年8月19日,点赞量6061
■ 精彩呈现: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科技部、中国科协组织的网络科普工作座谈会(《科技部、中国科协在京举办网络科普工作座谈会》),并作为网络科普大V代表第一个发了言。没想到,我的“老”朋友何祚庥院士看到发来消息:“好。赞一个。”
何祚庥院士是一位真正意义的“老”朋友,已经95岁了!他生于1927年,跟1926年生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是多年的老同事。他们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参与了中国的核武器工程,隐姓埋名艰苦奋斗多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5年1月9日,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此,《现代物理知识》杂志在2015年2月2日采访了何祚庥,请他谈谈于敏的工作和学风。何祚庥欣然长谈,全文长达两万多字。此文的风格跟绝大多数关于于敏的文章完全不同,非常幽默风趣,同时又充满了技术性干货,而且直话直说,坦率程度也十分惊人,不愧是老同事老朋友的回忆。总而言之,对专业人士来说,这正是最好看的那种类型。当然,前提是你能看懂他在说什么,而这一点对绝大多数读者构成了最大的障碍。
2019年初,于敏去世之后,我做了一系列介绍于敏与氢弹的节目。其中干货最多的一期就是对何祚庥此文的“翻译”(《于敏与氢弹(三)何祚庥谈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 袁岚峰》),把此文“翻译”成普通读者容易理解的故事。什么故事呢?于敏与何祚庥等人如何像勇闯黄道十二宫似的一关关地打上去,从对氢弹所知甚少,到揭示出氢弹的秘密。
这期节目的反响很大,最大的反响就是:何祚庥院士主动来联系了我,说有机会希望见面谈。后来我到他家里拜访了他,畅谈了一下午。何老爷子非常有名士风度,不拘形迹地谈了他对很多话题的看法以及他精彩的人生经历,包括他跟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的交往等等。
这次,何老师在给我的座谈会消息点赞之后,又发给我那期视频(https://www.toutiao.com/video/6666365962368844296),然后说:“推荐这一介绍中国如何发展氢弹研究的一个视频。我认为这一讲话比较准确地介绍了氢弹的研发过程以及于敏院士贡献的实质所在。这比那些天天吹什么中国人只化两年另八个月的时间就研发出自己独特的氢弹的说法准确多了。——特此推荐。何祚庥。”
我不禁莞尔,跟何老师说:“这都是看您那篇长文得到的理解,多谢您的指教和推荐。”借这个机会,也再次向大家介绍这期节目。你如果看了而且都看明白了,你对氢弹的理解就至少超过了99%的人。
■ 扩展阅读:
■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 责任编辑:陈昕悦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