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新课《大教堂》今日上线。
主讲这门课程的是一席的老朋友王南,他曾在一席主讲《建筑史话》与《建筑八讲》,长期稳居“观众催更榜”前列。
王南老师任教于清华大学,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中国历史名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他在大学时期即沿着中国营造学社考察路线,踏察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田野经历;又曾在欧美多地访学或考察,深入实地体会建筑空间的形式结构与场所精神。2012年起,王南开始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文章,向普通读者介绍中外经典建筑史迹。
关于教堂,你可能有很多问题,比如:

为什么大部分教堂都长得一个样?
为什么俄罗斯的教堂长得不一样?
巴黎圣母院在建筑界的地位如何?

教堂里的彩色窗户是怎么来的?
有哪些教堂建了上百年?

去教堂要看些什么?

……
这些问题,《大教堂》都会逐一解答。
我们将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发,回望拜占庭建筑地跨欧亚的金色背影;翻越阿尔卑斯山,在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平宁半岛找寻罗曼遗风;沿莱茵河北上,深入欧洲大陆腹地,仰望哥特教堂的巴别塔世界。

全课共16节,
500分钟,
9万余字,
500幅图片。
原价128元,折扣优惠价88元,扫描下图二维码立即获得课程。一席会员可在有效期内免费观看。
你也可以打包购买王南老师的两门课——《大教堂》+《建筑八讲》原价256元,限时折扣188元。《建筑八讲》讲什么,请点击→「建筑八讲」
如遇无法购买组合课程,请返回上一页后再次点击获得课程;或点击页面右上角,在浏览器内打开。
必看预告片
预告片导演 / 剪辑 房曦桐

预告片摄影 / 廖福森、张洁、房曦桐
‍‍‍‍‍‍‍‍请你看到最后,
哥特最精彩‍‍‍‍‍‍‍
这门课其实是我在一席讲建筑史的第三季了。第一季我们讲了古罗马建筑和汉代建筑,东西方各占一半。第二季来了一趟纯粹的东方建筑之旅,谈中国唐、宋、辽的建筑,加上深受它们影响的日本古建筑。第三季我们打算来一次纯粹的西方建筑之旅,这一次的主题是《大教堂》。
大教堂是西方文化的结晶,它们实际上集建筑、绘画、雕刻、金属、象牙、彩色玻璃等各种各样的工艺于一身。大家如果想了解西方的文化艺术,大教堂是必修课。
纵观整个西方建筑史,我们如果说它的一半(甚至一多半)是教堂的历史亦不为过。尤其是从古罗马以降、基督教兴起之后,教堂就成为各类西方建筑史著作的主要章节——这是教堂在西方建筑上的历史地位。
我们这门课当然不可能把整个教堂的历史全部讲到,只涉及它的前半段——中世纪的部分。即便是这样,跨度也相当之大。我们的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中世纪三种最重要的教堂建筑风格:拜占庭、罗曼和哥特
最先登场的是拜占廷教堂。拜占廷(即东罗马帝国)相当于古罗马帝国的延续,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为中心,创造了新的辉煌——特别是欧洲本土在中世纪陷入低谷之后,它愈发显得辉煌灿烂。
拜占庭教堂的巅峰之作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利用拜占庭建筑特别的“帆拱”技术,它的巨大穹顶实现了建筑史上的又一次巨大飞跃,被当时的文学家称为“天堂垂下的穹窿”。圣索菲亚大教堂仿佛是罗马万神殿的东方“镜像”,影响遍及拜占庭帝国各处,并由东欧一直传播到俄罗斯、中国等辽阔的范围。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及穹顶仰视
接下来是罗曼教堂,这是一种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建筑风格,尤其和它之后的哥特风格相比,更显得默默无闻。其实罗曼建筑是公元1000年以后、欧洲中世纪第一种成熟的、国际化的建筑风格。
罗曼教堂广泛分布在欧洲各地离群遁世的修道院中,并且串联起大批虔诚信徒的朝圣之路。罗曼建筑的世界没有像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样的绝对主角,更像一片群星闪耀的天空: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等地各有特色迥异的罗曼教堂,上演了一出妙趣横生的中世纪历史剧。
法国圣米歇尔山修道院远眺

紧随罗曼教堂之后的哥特教堂就像一场光芒万丈的日出,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大爆发。尽管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诋毁它——“哥特”这个名词就带有野蛮人的意思。可是实际上哥特大教堂的成就无比辉煌,在我个人看来犹在后来的文艺复兴教堂之上,绝对是西方教堂历史上的一大高峰,也是这门课的高潮。
哥特建筑的发源地是法国巴黎,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是早期哥特教堂的代表作。而法国的盛期哥特四大教堂更是谱写出中世纪建筑史上可歌可泣的宏伟篇章。
法国巴黎圣母院飞扶壁,中央尖塔毁于2019年火灾
英国紧随法国之后,是哥特教堂的另一大本营,并且发展出迥异于法国的充满奇幻色彩的英国哥特风,同样名作辈出。西班牙哥特建筑一方面取法于法国,完成了不少法国盛期哥特教堂未能实现的宏图;另一方面却又凭借着与穆斯林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富于异国情调的风格。
意大利是欧洲哥特风潮中最三心二意、漫不经心的参与者,然而基于深厚的古典建筑技艺的积淀,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哥特教堂之路,米兰大教堂是其杰出代表。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尖塔

曾经是罗曼建筑领袖的德国,最晚加入哥特风格的阵营,却以一种近乎执着的坚持,将哥特建筑风格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无愧是哥特建筑的终结者——建造时间逾六百年的科隆大教堂被视作日耳曼民族精神的象征,可谓最后的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仰视
如果用交响乐作一个比喻:拜占庭教堂像是《大教堂》这首交响曲中慷慨激昂的第一乐章,其后的罗曼教堂是段庄严而舒缓的第二乐章,杰作如林的哥特大教堂则无疑是光辉灿烂的第三乐章。
和前面两季一样,这门课希望达到的基本目标依然是带领大家感受美妙的建筑艺术,但是《大教堂》这门课也有自己的一些课程小目标。第一个小目标:大家一般都会去西方旅游,都有参观教堂的经历,有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欣赏教堂建筑。希望通过这门课,给大家提供一点欣赏与理解教堂建筑的门道。
法国丰特耐修道院回廊院
第二,我们去西方欣赏各种各样的艺术,绘画也好,雕刻也罢,实际上在早期,尤其是中世纪的时候,它们完全是附属于大教堂建筑的。所以如果弄清楚大教堂是怎么回事,今后再看西方绘画、雕刻以及基督教题材的各种艺术品的时候,会更加了解它们在大教堂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当初所有这些艺术门类是如何一起营造出壮伟的宗教空间与氛围,去感动当时的观众的。
金色马赛克耶稣圣像
最后一点,我们现代人离开大教堂这种古代建筑的环境已经太久太久了。我们的城市、住宅、办公楼,我们所处的每一寸空间,其实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有一个投入和产出比例的计较,所以实际上我们是生活在一种高度功利的、功能性的空间里面。
可是像中世纪的大教堂这样伟大的艺术和文化的空间,它其实有非常非常多奢侈的、无用的空间。比方说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大厅,如果要让上千的市民进来进行弥撒活动的话,有一个四五米的高度就足够了,可是中世纪的匠师们最后一直努力把它盖到四五十米高——从现代人的角度讲,从四五米往上的空间全都属于浪费,为什么不把它盖成十层楼,让更多的人可以使用呢?
这就是建筑的精神功能和我们的物质需求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建筑艺术(Architecture)和普通的房子(Building)之间的区别——可以说大教堂的大厅从四五米以上才开始了它的Architecture,它最重要的作用是让所有的信众(或者哪怕只是普通观众)的精神得到一种提升。
可以是出于宗教的原因,也可以是出于审美的原因,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只要人开始了精神生活,他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凡俗的日常生活。所以,将来如果有朝一日,各位观众走进一座大教堂,你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提升的话,我们这门课的最最核心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何获得此课程
视频课程《大教堂》,共16节课,每节20-30分钟
现已上线第1-5节,第6-8节将于6月1日上线,第9-16节将于6月5日上线
现在购买可享早鸟优惠价88元(原价:128元
第一节免费试看
单独购买本课
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以早鸟价购买课程
一席会员
一席会员可在会员有效期内免费观看包括本课程在内的全部已上线的万象课程。
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加入一席会员
观看方法
方法1一席app安卓、苹果手机、iPad,都可以下载“一席app”,app可支持投屏、音频播放、阅读文稿、缓存下载等功能,app请确保更新到最新版(版本号4.5.1)
方法2一席小程序在微信搜索小程序一席”;
方法3一席官网电脑浏览器中输入网址yixi.tv
* 课程使用方法、以及观看入口,都可在一席微信公众号下方的菜单中找到。

联系客服
微信(一席课代表):yixikedaibiao
微信(一席会员):yixihuiyuan
微博私信:@一席yix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