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科双非跨考,一志愿某985新闻传播专硕,412分,得过国奖。想问一下调剂可以考虑哪些学校?”
调剂问答帖子中,上百名新传考生等待着答复。
曾经400分是一个绝对上游成绩。而在今年,包括新传在内的文学考研,400分的成绩已经遍地开花。没过复试线的他们,只能手握高分走向调剂。
(注:本文的文学、文科均指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三个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
他们说,施拉姆和托尔斯泰来了也考不上。

01
400分考研人,挤进调剂大军
一个人努力可以提高成绩,一群人努力可以提高国家线。

今年的国家线,涨得比油价还猛。
连续十多年领跑的文学线已经划到367分,比去年高出12分。
网友说考生们提分追赶分数线的样子,像打工人用缓慢上涨的工资追赶房价。
那么文科生的房子,一定买在北上广。
367分,放在几年前是一个稳进复试的成绩,但在今年成了A区的最低门槛。靠它进入一所心仪的院校,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34所自划线院校中,今年复试线接近400分的专业已经层出不穷,而这些高分专业,多分布在文学和经济。
出人意料的是,文学高分这把火,不是只烧在文科强校头上。像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这类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文学400分扎堆也成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文科考生也没想到,本以为选择理工院校的文学专业是条捷径,但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死胡同。
没打开复试大门的文科考生,不得不把精力转向调剂。但这条路也不好走:他们不仅复试线高,收调剂的院校还少得可怜。
调剂之前,文科生最好先准备个八倍镜。在一众生化环材等理工科专业的强势占位下,你几乎看不到文学调剂专业的身影。
网上的调剂问答讨论贴,一般会从冲、稳、保三个方面给出建议,但高分文科考生们不会轻易冲击屈指可数的优质调剂学校,那是留给“六边形考生”的选择。
“去年我选学校的时候,是冲着老师的论文、研究方向,冲着北京,现在我在这听着各个大学像卖白菜一样被讨论着性价比。我觉得梦想一点都不值钱。”一名文科考生在帖子中说。
最后的结果是,本来367分可以进行A区调剂,现在一群400分的文科考生,在B区或双非院校跃跃欲试。

02

文学考研卷:由内而外

文学考研内卷,从招生时就开始了。
十年前,文学硕士招生人数还仅次于工学和理学,之后保持稳定下滑,如今已经跌到了第九位。
2020年,受疫情影响,研究生扩招近20万人,但学科集中在理工和医学。近年来的几次大规模研究生扩招,也几乎都与文学无缘。
如果说留给文学考生的坑位少,那留给统考生的名额至少还要砍掉一半。
去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共录取118人,其中68人都是推免,占比近六成。
文学的另一个热门专业新闻传播也是如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在接受南方周末访谈时说,目前新传研究生招生的整体方向是保送生扩招,统招指标减少。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从初试命题到录取办法进行全面改革;同年9月,南京大学停招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硕;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硕改为只招收推免,统考生只能报非全日制。
本来就招得少,扩招还轮不到,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报名的人更多了。
去年,987位统考生报考上海大学新传专硕,最终录取名额只有26个,报录比高达38:1。同样,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的报录比也均在30:1以上。
在这条本就逼仄的竞争之路上,除了本专业的学生,还挤满了跨考生。
今年考研尚未结束,有备而来的2023届准跨考生,早早在各大社交平台求前辈指点。谷雨数据统计了帖子中的跨考意向,文学专业一骑绝尘,新闻传播和汉语言文学出现频次最高。
想从文科专业跨出去的人也不少,但他们往往会选择文学中的另一专业。换句话说,还是自己人和自己人竞争。
文学研究生班级中,跨专业比例甚至超过了本专业的学生。近三年上岸浙江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中,跨专业考生已经超过了六成。
本科学习电工电焊,硕士研究麦克卢汉。在文学研究生中也不算新鲜。
在众多跨考生涌入之下,文学考研辅导把自己做成了考研辅导界的“海底捞”——只要您来,想要的服务我们都有。
以新传为例,从带读、基础理论、实务、批改,到热点、专题、冲刺答题,辅导机构把考点一步步掰开、揉碎,灌输给考生。即使零基础的三跨考生,也可能在落后的起跑线上被快速带飞。
考研机构每年都会晒出自己的考生战绩,在庞大的群体基数下,每个机构都会有上千人报名,有的考生还会横跨多个考研机构。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花钱,很可能是五位数。
考研机构的课程越来越卷,文学考生的考研战线可能会横跨三年。大三上学期开始后,对许多考生而言意味着要开始啃书。
既要大量氪金,还要付出成倍的精力,然后顶着内外双重压力,在拥挤的独木桥上绝处逢生。

03

性价比不算高,但研还是要考

在社交媒体平台输入工科考研,你会看到推荐学校、专业或和讨论成绩的一系列干货。但换成文科,弹出来的却是“文科考研有必要吗”。
有没有必要,可能他们自己心里也不知道。
有人觉得本科就业的形势太过严峻,于是投身考研大军再苟三年;有人坦白毕业不知道何去何从,考研读研成为从学校到社会的缓冲过程……
焦虑落在每个人的头上,成为具体的迷茫和困惑。
这样的焦虑并没有伴随着上岸而消失,身为研究生的危机感或许比本科时候更加严重了。

生活的终极问题从“考上研究生就好了”,变成了“我为什么要读研”:列不完的书单,做不完的presentation,写不完的课程论文,明知道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还要硬着头皮浅尝一下学术的苦。
对工作的期待值总会随着学历的上升而提高,但读研速度很可能赶不上企业提升门槛的速度:越发追求效率的社会困境之下,经验和实用性被成倍放大摆到应聘条件中来。
从学校走向业界时,割裂感或许更为严重:对着少数“学历硕士及以上”的招聘条件庆幸的同时,文科研究生们更担心被面试官指着“实习经历”和“业务技能”说不符合岗位需求。
在千军万马中幸运走过独木桥,又被迫卷入另一场功利性的内耗。
但在进入后者之前,选择的性价比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漫长的集体焦虑中,考研成了为数不多的确定性。
某社交平台考研小组中,2024年考研的分组已经建好,讨论区随处可见文科生。
(来源:腾讯新闻)
数据&撰文|苏现奎
设计|镝数王可、卢瑞丰、王玉君
资料整理|惠鑫 夏效静 范祥礼
编辑丨菜菜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更多请点击: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其他关键词,可查看更多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