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每周我们都会和大家定期见面。本期来电内容整理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圆桌答疑。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圆桌答疑:由心理咨询师雨林林老师定期答疑俱乐部家长育儿问题。
案例1:我是一个游戏力值可能为零的妈妈,请问怎么样才能调节自己枯燥单调的模式,让自己放松下来融入孩子简单幼稚但是她很乐在其中的游戏呢?
案例2:双职工家庭,请问陪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怎么协调放松的方式(我理解是孩子为主全然接纳式陪伴孩子)和比较有父母意识的方式(我理解为以父母意志为主,有意引导拓宽认知,如各种学科和科普启蒙),这两种之间的关系?应以哪种为主呢?
雨林林:
首先,想邀请大家思考一下:
你为什么要陪孩子玩?
陪伴的过程中,是否包含着一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目标呢?
不同家长互动回答:
“目的是加强亲子联结”
“因为孩子需要陪伴,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 ”
“我觉得陪孩子玩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
“促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
“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陪玩没有目的性,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目的性越来越强,现在陪玩都以学习到某种知识为主了,已经不会游戏了。”
雨林林:
谢谢几位父母的回答,我看到了你们对关系的重视。
那我想再了解一下:大家在陪玩的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呢?
不同家长互动回答:
“不能全身心的沉浸到游戏中”
“有时很难放下成人的身份,觉得这些游戏很无聊”
“主要困难是时间不够,如果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我还是很愿意陪玩的 。”
“ 孩子玩起来没完没了,如果不限定时间,她就能一直玩,那我脑子里想让她做的事就没时间做,就有一种被她操控时间的感觉。”
“不能全身心放松像孩子一样沉浸进去,会被孩子发现不专心 。”
雨林林:
OK,看来“时间不够”和“不能全身心投入”是两个主要问题。
再追问一个:是什么阻碍了你全身心投入陪玩呢?你有尝试过什么办法,让自己更投入一点吗?
不同家长互动回答:
“我玩的时候会忍不住看手机,孩子依然很认真的在跟我叨叨叨,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应付,底层原因还是我觉得无聊没用。”
“放下手机,不跟其他家人聊天,只跟孩子玩,但是很快会发现孩子的游戏太无聊了,然后思绪就飞走了。”
“总想引导他学点啥,盘算着怎么说服他。”
雨林林:
陪玩的主要困惑:时间不够、不能全身心投入(内心想法:感觉孩子的游戏无聊,觉得学不到东西,被其他事情打扰)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有暴露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哦:看起来陪玩不仅是为了增进关系,其实我们也希望有认知教育的功能。
首先是去觉察一下陪伴的目的。如果我们把陪玩的目标概括一下,大概可以分为“关系功能”和“教育功能”,就我日常跟孩子做心理咨询的经验来看,所有孩子都喜欢不带“指标”的陪伴,这也涉及到父母最重要的一个职责——构建足够好的亲子关系。
但是,教育功能又是必不可少的,陪伴时间有限,所以就涉及到如何分配时间份额的问题。我画了一个简单的小图:
无论陪伴是否带有提高孩子认知能力、教育孩子的目的,其实都要以关系作为基础。如果你日常陪伴的时间真的非常非常有限,我会建议就把这有限的时间拿来自由游戏,而不是辅导功课。或者说,如果本身亲子关系就不太稳固的家庭,那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自由玩耍里,降低教育和认知的目标。
觉得孩子的游戏无聊、不能全身心投入,这是很正常的感觉,其实我也只有在咨询室里,能真正全身心投入陪伴别人的孩子,回到家,也常常走神式陪伴自己的娃。
不用要求自己每一次陪伴都这么高质量,可以每周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周 40 分钟,这 40 分钟,要求自己放下手机和工作,运用“以孩子为中心” 的办法,提供高质量亲子陪伴。
雨林林:
怎么才能以孩子为中心呢?自己创造力有限,想不出好玩的游戏怎么办?
我其实也是经过了专业的训练,才学会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方式。简单说:用眼睛和心去“看见”孩子,我们坐在旁边,不一定要主动创造什么游戏,就看孩子在玩什么,然后用语言反馈出他的动作、情感、想法,让孩子知道你在陪着他、看着他。如果他邀请你加入游戏,那就加入;如果没有邀请,这么陪着就足够了。
这期间具体玩什么、怎么玩,全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要确信此刻的职责是陪伴,是给孩子提供一种“有人陪着我,有人关心我”的感觉。
再进一步可以做的是,尽量鼓励由孩子自己确定规则、自主决定,其实是通过这种赋能的方式增强孩子的力量。
家长:
我觉得娃的游戏无聊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是重复的情节,毫无新意, 我跟孩子说没意思的时候,孩子也说妈妈那你想个游戏,可是我也想不出来,她也想不出来,我家老大玩的游戏是需要我跟她互动的那种。
雨林林:
觉得孩子的游戏无聊,的确很常见。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孩子通过重复的游戏,想表达什么呢?想实现什么功能呢?他是被卡住了,还是真的就是需要重复这么多次?
重复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提供其他选择,但是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其实重复是非常有心理意义的。在心理治疗工作中,我们会特别关注孩子的重复行为,这对他而言可能是某些大事件。
家长:
我现在也只是知道这可能是她的需要,我不能再粗暴的拒绝,可对她的心理需求,还是不清楚。我要怎么挖掘她的真实需求呢?
雨林林:
有几个可能性:1、是健康的、必经的学习方式,孩子需要经过千百次的重复感觉自己熟练掌握了,才会迈入新领域;2、可能对于尝试新东西有障碍;3、重复的游戏内容、主题,也许有一些意义,尤其是创伤性事件。
重复也让孩子有一种掌控感,因为这是他熟悉的能够掌控的东西。每个孩子可能都不一样,具体的含义要看孩子的游戏内容了。
其实孩子的生活很多都不由自己掌控,他们需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一些很确定的东西。
可以关注下过家家里的人物、关系、情节,试着走进这个故事里,比如说变成其中一个人物去和孩子对话。
家长:
如何在生活细微处观察出孩子的兴趣,然后呵护并点燃她的兴趣小火苗呢?
雨林林:
其实孩子的兴趣不会隐藏得那么深,如果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一定会重复出现的。带着好奇去和孩子进行日常沟通,就足以发现孩子的兴趣了,发现了以后,多提供相关的资源就好。要注意的是,可能孩子的兴趣会很善变,所以要做的准备是接受孩子的改变。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五天体验营来啦!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