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选自《长恨歌》



本文很长很长。但是相信我,你一定会看完它的。


在前两期的文章中,小编带着大家学习了如何像唐代姑娘一样梳妆打扮,有不少热心读者已经写来了#我心中的大唐风华#,更有不少读者已经发来了自己的唐代仿妆图,小编甚是欣慰啊,所以还没看过的朋友们再来复习一下吧。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


剧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没错就是葛老,而葛老还向张小敬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何家村金器。



有趣的是,葛老没说金器的埋藏地点是兴化坊而说了何家村,并对张小敬说长安城里并没有这个地方,小编觉得可能是因为我何家村窖藏太太太太太有名了吧,哇咔咔咔……


看完电视剧后,大家纷纷喊话葛老,让他来陕历博看看他梦寐以求的何家村遗宝。

所以,大家想不想知道何家村究竟在什么地方?到底是谁拥有这奇珍异宝呢?来来来,搬好小板凳坐成一排过来听故事啦~



何家村,也许你听过这个名字,也许你以为它只是个寻常的村落。

怎么可能!!!

朴实的名字下隐藏着它真正的身份!

何家村所在地是唐朝长安城的兴化坊,靠近皇城附近,是当时王族贵戚和达官显要居住的黄金地段。

1970年10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建筑工地上一次不经意的发现,震惊了中外考古界,成为了20世纪唐代考古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列为20世纪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这就是被誉为“大唐遗宝”的何家村唐代窖藏。

这一天,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陕西省公安厅下属的某收容所,正在为盖房挖地基的人们,在距地表0.8米处突然发现了一陶瓮,其西侧有一个银罐。瓮和罐都有盖,瓮盖出土时被挖碎丢失。瓮中放着体积较大、较重的金银器,罐内放着体积较小的金银器。


在何家村窖藏10月11日发现的陶瓮


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接到收容所的报告后,马上派考古学家们到现场调查,经观察发现,陶瓮和银罐都埋藏在活土中、出土的有些器物不能成套等现象,经反复研究,认为地下可能还有文物埋藏。同时,进行钻探。11日,人们在距离第一个陶瓮北边约1米处,发现了第二个陶瓮,里面也装满了器物。第二个陶瓮同第一个陶瓮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唯瓮口系用圆饼形银渣块覆盖。考古钻探还证明,现在的何家村应在唐长安城的兴化坊内。



两瓮一罐共计收纳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材、中外钱币等共计1千多件。因数量之大、等级之高、种类之多、保存完好而震惊世界。被称为20世纪关于唐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 


鸳鸯莲瓣纹金碗



金碗通身饰以鱼子纹,外壁上有两层莲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下层莲瓣内錾刻着忍冬花草,在唐代极为流行。《本草纲目》记载,久服忍冬,延年益寿,所以忍冬也是长寿的象征。


鸳鸯莲瓣纹金碗


据中国古代文献《唐摭言》记载,唐文宗在赏赐大臣美酒时“命赐酒二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因此,有学者认为金碗在唐代一般是作为酒具使用的。



碗内底中心,有一朵蔷薇式团花,外底中心则錾刻一只回首鸳鸯。鸳鸯从古至今都作为爱情和幸福的象征被人们所喜爱,而鸳鸯与莲花同时出现,则更深刻的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合、永结同心、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唐代金银器掌管者为防止以轻换重,每件器物上往往都以墨书标重,有的还直接錾刻出重量。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和“九两三”,据推断应是碗的重量。

《唐律疏议》记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玉。”由此可知,金银器最主要的使用者应该是皇室贵族。当然,也会作为皇帝安抚、奖励有功的大臣时的赏赐。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

壶身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这件文物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之物。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各位看官,快拿放大镜找找看,剧中的舞马壶在哪里呦~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眼尖的你有什么发现么? 


当然,这件舞马壶上,最珍贵的数壶身上的两匹祝寿舞马。唐玄宗天宝年间,每逢“千秋节” 玄宗生日都会在兴庆宫前举行盛大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朝贺,并以舞马助兴。随着《倾杯乐》的响起,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跃然起舞,奋首鼓尾,舞姿翩翩。到音乐高潮时,舞马会跃上三层高的床板旋转如飞,此时领头的舞马便会衔起地上盛满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寿。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这可是舞马的真实写照啊!



天宝十四载,这盛大的宫廷祝寿活动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弃城而逃,这批舞马散落到安禄山的一名大将田成嗣手中。有一天,军中宴乐,舞马听见乐曲声应节拍跃然起舞,士兵见状误以为是妖孽,将舞马鞭打而死。

盛行一时的舞马衔杯祝寿舞在历史的变革中永远销声匿迹了,舞马祝寿的瞬间场景被永远定格在这件银壶之上,成为大唐王朝兴衰的最好见证。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国宝之一。

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因毛色多彩艳丽,能学人言,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爱,因此,鹦鹉也成为地方和邻国向大唐王朝所敬贡品之一。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银罐器身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银罐盖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是炼丹的重要原料。古人认为用金银器盛放炼丹药物可以提高其药效,在何家村发现的药材均盛放在金银器中。


银盒


在银盒上还有当时炼丹家们的亲笔墨迹,对于书法和药物研究者,有着极大的价值。


何家村出土银盒


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高峰。在这一时期,真、行、草、篆、隶各体书盛行。炼丹家的书法由于是药方,所以多为行楷,方便抓药者辨认,但又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所以显得随意潇洒。


“上上乳”墨迹


当然,何家村窖藏金银器墨迹的重要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书法价值,还有所书写的器物不同寻常。经常练书法的人都知道,在金银器上书写比在纸上要困难得多,动笔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如此尚能做到书写大方洒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赤金走龙


出土12条。金龙体型虽小却活灵活现,或凝视、或奔走,神态自然生动。头上两角自然弯曲,眉、目、颈部的毛发,龙鳞都是清晰可见,生动精致。


赤金走龙


唐代,金龙被看做是祥瑞之物,既可以消灾避邪,也是皇权的象征。还有推测金龙可能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法器。

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多为金银器、铜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等器物一起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jiao)仪(道教为消除灾祸而举行的祭礼)后,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香囊外壁银制,圆球形,通体镂空,从中间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用球链和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有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内机环、外机环、焚香盂(放香料、佛经用)、外壁相互用银制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在重力作用下,香盂口始终向上,里面放的香料、香灰不会洒落。


直到16世纪,欧洲航海罗盘才出现一种常平架,和此香囊原理一致,无论怎样摆动,罗盘总能保持水平状态,这也是现代陀螺仪的基础。




最初人们将这种形状的器物命名为“熏球”或“香球”。法门寺的《衣物账碑》中记载有唐僖宗供奉的“香囊”,经过与出土实物核对,才知这种器物在唐代应称为“香囊”。

《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玄宗皇帝逃离长安,途经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叛乱平定后返回长安,念及旧情,秘令改葬。当挖开坟冢时发现,肌肤已经损坏了,但香囊仍保存着。可见当时贵妃出行携带的可能就是这种银质的香囊,而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丝织物制作的香囊。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金杯被打磨光滑的杯腹表面,装饰有金丝焊接的四大朵团花,金丝外围又焊接有以细密的小金珠。上下腹部焊接有云头纹,形成了立体感极强的装饰效果!



出土时,这些金丝内还镶嵌有各色漂亮的宝石!我们把这种在器物表面焊接金丝编成的外框及细密的金珠,再镶嵌以宝石的工艺叫“金筐宝钿”。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件散发着皇家贵族气质的金杯曾经完美闪耀的模样!


金开元通宝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466枚钱币,其中有众多的金银开元通宝。正面楷书有“开元通宝”四个字,此字出自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之手。唐朝时,金开元和银开元并不是用来购买物品的,主要是皇室贵族用来作游戏、压胜,或者是皇帝赏赐臣属时用的。



唐玄宗时期,他常在承天门楼上陈乐设宴,招待臣属,并向楼下抛洒金银钱以作赏赐,形成了有名的金钱会。当时的后宫三千粉黛,为了排遣孤独,消磨时光,也经常做抛掷金银钱的游戏,后来这种游戏还传至宫外,在贵族中广泛流行。


 何家村窖藏出土玉杂饰品 


 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国宝之一。

由缠丝玛瑙雕刻而成。整个杯体模仿兽角的形状,前部雕刻成牛头的样子,双眼圆睁,兽嘴处镶金,使用时可将其取下,酒就自然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弯曲与杯身相连接。工匠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它仿佛是一件天生的艺术品。无论材质、设计还是制作工艺,这件兽首玛瑙杯都当之无愧是唐代的艺术精品。 



这件玛瑙杯的造型和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相似。“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为兽角形。一般在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此杯用和田美玉雕凿而成,玉质洁白温润。外壁饰有忍冬,忍冬纹又称为卷草纹,是从南北朝就开始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忍冬是一种缠绕植物,因为在冬天也不凋谢,故有忍冬之称。《本草纲目》中记载: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因此用它来寓意长寿。


水晶八曲长杯



水晶,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水晶在古代被称作“水精”,因为晶莹剔透,唐代诗歌中常常把它比拟为冰、水、露珠甚至月光。从文献记载来看,水晶多产自西域各国,在唐朝时成为贡品进贡到我国。这件八曲长杯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伊朗萨珊风格,制作方法也基本相同,但萨珊却很少用水晶和玉石等材料来制作长杯。


镶金玉臂环


镶金玉臂环


由三块和田玉制成的。玉质温润洁白,一尘不染,被奉为上品。玉石原本的棱角以及不规则处被打磨得光滑平整,形成完美的弧度。工匠用金制的兽首将三段弧形白玉连接在一起。玉边包金,通过两个金钉铆接加以固定,使三段弧形白玉连接成环。这三个合页中有一个用来固定的金钉是可以上下自由插入和拔出的,以便于臂环开启和闭合。


何家村主人之谜 


这么多亮瞎眼睛让人心跳加速肾上腺素激增的美物为什么会藏在这样两个普通陶罐窖藏?是谁埋下了它们?他们又是属于谁的?


关于何家村遗宝的主人和埋藏年代,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发掘者经测认为,遗宝发现地点系唐长安城兴化坊,根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兴化坊条“西门之北,今邠王守礼宅,宅南隔街有娜王府”的记载,初步认为,遗宝出土地点是邠王府,埋藏时代在盛唐时期(8世纪末)。

段鹏琦先生认为,埋藏年代为唐德宗时期(780-805),遗宝出土地点不是王府,遗宝主人是达官贵族,但具体是谁,还待进一步探索。

齐东方先生认为,埋藏年代应该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遗宝的埋葬地点是当时的租庸调使刘震宅。但遗宝并不是刘震的个人财产,而是收缴上来的庸调及官府财宝,在突遇泾原兵变时埋入地下。这就不难理解了,这么多宝贝会放在两个朴素的陶罐内,窖藏于地下。并且没有任何记载。

(哇塞~~《大唐遗宝》惊现一千多年前的收纳达人!)点击详情

何家村遗宝内容丰富,包括日常生活所用的饮食器,质地以金银为主,还有玉器、玛瑙器、玻璃器等;另外还有炼丹用的大量药材和药具,用于收藏的货币,数量很大的税银。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的学术问题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入探索。


推荐几个纪录片给大家吧,如:

《探索 发现》探秘何家村遗宝、《文明之旅》何家村里的传奇国宝,等等。

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呦~


一  颗 彩 蛋  


没有恋爱的和正在恋爱的你们,

相信我,你会幸福的



纳采和婚礼何故用“雁”?

古代结为婚姻有六道手续,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纳采”为六礼之首。意为男家向女家求婚,纳采礼物用“雁”。



 古人认为鸿雁飞行有序、不离不弃,用以象征婚配双方夫唱妇随,和睦相处,忠贞不渝,从一而终。因为雁有这层吉祥寓意,所以常被用于装饰图案。


 鎏金双雁纹银盒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展厅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年的七夕佳节时,我们也会以鸿雁祈愿爱情能有美好的结局,愿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激动了吧?

没看够吧?

这只是我大唐遗宝的一小部分,

总之,你能想象的大唐所有繁华与美好,在何家村遗宝里都能窥探一二

什么都别说了,做好功课,

来陕西历史博物馆,

大唐繁华在等着你!




 下 期 预 告 


大唐国富民强,唐人雍容华贵,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这是一个太平盛世,了解他们,不仅仅是从妆容、服饰、器物上,还有其他各个方面,那么下一期会是什么呢,让我们共同期待~


 粉 丝 福 利 

大家快来继续参与互动话题

#我心中的大唐风华#

畅想你心目中的盛世长安

特别的留言也许会给你带来特别的好运哦~



玉杂| 皇后之玺背后的传奇故事

金银| 是时候亮出我的“走龙线”了

金银|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

金银| 原来你是这样的银碗

金银| 白富美专用唐代高级香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金银 | 女为悦己者容

玉杂 | 来自大唐的无线“兔标”

漫画| 华夏创始人黄帝的故事(壹)

我知道你好奇壁画保护与揭取的秘密……

陕历博里的诗词大会,周秦汉唐的诗词打开方式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投稿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