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淮土遗珍——淮南市博物馆藏寿州窑瓷器展
展览时间:
2020年4月11日至6月7日
展览地点:
嘉博二楼禾韵展厅
前言
寿州窑,我国古代著名瓷窑场。
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窑镇高塘湖沿岸。唐代时,此地为淮南道寿州所辖,故名寿州窑。
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兴于隋,盛于唐,唐末衰落,宋代停烧。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将寿州窑列在当时名窑的第五位。它以喜人的黄釉称誉天下,产品经淮河、大运河、长江行销江淮各地,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瓷,显示出古代淮南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第一单元  寿州窑的由来
寿州窑始烧于南北朝晚期,兴于隋,盛于唐,历时近400年,是我国南北朝至唐代的著名瓷窑之一,也是目前安徽省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中时代最早的一个窑口。主要分布在淮南市高塘湖沿岸,因该地唐代为寿州所辖,故名寿州窑。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将其列为唐代名窑的第五位。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发展呈现出“南青北白” 格局,寿州窑以喜人的黄釉独树一帜,称誉天下,产品经淮河、大运河运销淮河南北、长江两岸和华南等地,为人们提供了价廉物美的生活用瓷,显示了古代淮南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02
 第二单元  考古发现与窑址
“寿州窑”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这是安徽省早期窑址中唯一见于文献记载的,但长期以来都不知其地望所在。解放初,淮南兴修水利,在治淮工地上人们发现了许多残碎古瓷片。经过1960年的深入调查,采集了大量瓷器和瓷器残片,与文献相验证,有可能是《茶经》中记载的、名列唐代七大名窑之列的寿州窑。1988年秋天,安徽省博物馆会同淮南市博物馆对多个窑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神秘的寿州窑揭开了面纱,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寿州窑窑址主要分布于淮南市上窑、三座窑、徐家圩、费郢孜、李咀孜及蚌埠市凤阳县武店镇灵泉寺等地长达40公里的范围内,以上窑镇及其周围是其中心窑场。重要的窑址有管咀孜、高窑、医院住院部、柏树林、东小湾等五个。
寿州窑的窑炉形式属北方体系,多为馒头窑,平面呈马蹄形,直径一般在3米左右。使用木柴作燃料,未发现使用煤的痕迹。精致细小的器物入匣钵,一般器物则直接入窑叠烧,器物之间用三叉、四叉的支钉或垫饼等窑具隔开。
03
第三单元  工艺成就
(一瓷胎
     寿州窑瓷土选用的是当地的“拌子土”,该土较粗,早期选料较精,因而隋代的瓷器胎质多较细腻、坚硬,到唐时因瓷土来源短缺,胎中含砂砾增多。唐代的“二次烧”即是弥补胎质粗疏而施化妆土掩盖瑕疵的做法,瓷器胎体因此厚重。寿州窑瓷器的底多为平底,有的底心内凹,在器物底足边缘常有修整痕。
(二)器型与种类
     寿州窑与同期南北方各窑相比,器型不算很丰富,但在每一器物上都很富有变化,仅罐类就有四系、六系、八系之别。注子是唐代寿州窑常见器,在注子的流口上用七棱短流嘴,很是特别。从形制演化上看,寿州窑最早将壶改制成注子,反映出寿州窑工匠杰出的创造能力。从种类上来看,主要为日常生活常用的盛水器、饮水器、盛食器、寝具和部分文房用品、瓷塑玩具。
(三)装饰
     寿州窑的装饰方法有划花、印花、贴花、堆塑、模印、镂花等。隋代常见刻划弦纹、附加凸弦纹、凹弦纹和用堆塑手法堆塑花草、动物等纹饰,而尤以篦划花纹最为常见。唐代则多采用贴花、漏花的装饰工艺。寿州窑瓷器往往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几种装饰技巧,组成带状或团花状图案,使瓷器纹饰既丰富多彩又富于变化。
(四)黄釉
      寿州窑黄釉称誉天下,是当时烧造黄釉最成功的瓷窑。在唐代瓷窑“南青北白”的格局中,寿州窑专烧黄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因窑炉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冲击,寿州窑的黄釉釉色有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几种釉色,在器物转角和积釉较厚的部分,还呈现出翠青色的窑变釉。
五)黑釉
      唐代中晚期,寿州窑用还原焰烧成了黑釉。寿州窑黑釉漆黑光亮,色泽纯净,但社会影响不大,究其原因是寿州窑黑釉瓷器烧成于《茶经》成书之后,所以茶圣陆羽只言“寿州窑瓷黄”而未有黑釉瓷的相关记载。唐代时,能烧成纯正黑釉的窑口还比较少见,到宋代以后才开始普及起来,这体现了寿州窑工匠的高度智慧和卓越才能。
04
传播及交流
从产品的传播范围来看,寿州窑产品运销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沿岸。建国以来,在考古发掘中多地都出土了寿州窑瓷器,尤以1999年淮北柳孜大运河发掘项目出土的最为集中,达上千余件。此外,在扬州唐城遗址、无为县隋代砖室墓、合肥隋代开皇三年和六年墓、武汉市唐墓、六安苏南乡唐墓、巢湖唐墓、长丰大柿园唐墓等地也都有寿州窑瓷器出土。
寿州窑的烧造工艺还对周边地区窑场也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如萧窑白土窑即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
编辑:李芝慧
审核:陈   宽
监制:顾丽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