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开头,想先问各位爸妈几个问题:
  • 怀孕的时候,你有没有被那些“如何如何做,可以让宝宝更聪明”的文章包围?
  • 去买婴儿用品的时候,你有没有被推销过正面印着图案,背面印着拼音的学习卡?

  • 你有没有拿到过早教中心这样的广告:提高智力,让宝宝未来的学习能出类拔萃?
  • 当你还在研究宝宝吃什么,穿什么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别的爸妈都在研究上什么早教班,学什么新技能
这届家长太难了!鸡娃的竞赛,从娃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
这样焦虑的氛围,特别容易感染人!我们不得不也给孩子报班、上早教。玩的时候也“不能瞎玩”,搞来一些识字卡、时数板,希望能“寓教于乐”。
就拿我自己来说,也曾一度在焦虑心态的作祟下,总是忍不住鸡娃,剥夺了闺女大量的真正玩耍的时间。
然而,随着自己育儿知识储备的增加,我意识到这么做实际上相当得不偿失。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对孩子的意义,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重要!
关于这一点,有一本书分析得非常全面透彻,那就是《游戏天性》。书中结合大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抽丝剥茧地解读了玩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强调了一个事实——游戏之于儿童,就像汽油之于汽车,玩耍,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大大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感,在如何培养孩子方面收获全新的灵感与思路。
 1 
孩子的玩耍被严重剥夺
问题出在哪里?
此前,我一直想约几个好友带上娃在周末小聚,未曾想约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至于原因也很简单——每个孩子都要上课,根本凑不出大家都有空的时间。
这件小事,让我很是感慨。现如今,哪怕是学龄前的小朋友都很忙。看看周围,早教启蒙深入人心,每个孩子都至少一两门兴趣班打底。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色。为此,大家往往会急功近利地过早鸡娃,而把玩当作是一种放任。在不少人看来,孩子成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得花在刀刃上,这些无用的玩耍时间必须让步。
那么,这样的想法从何而来呢?
《游戏天性》这本书告诉我们,问题主要出在三方面——
1、父母的内疚感
忙于事业的家长会因为没空陪伴孩子而感到内疚,因此下定决心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使有限的亲子时光变得“优质”而有意义。
2、对未知的恐惧
未来发展不可预测,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淘汰,会不停地鸡娃,希望孩子由此可以步步领先,力争上游。
3、断章取义的媒体科学报道
很多媒体为了博人眼球,会对严谨的科学研究断章取义,只提供最为醒目的信息,从而曲解了事实的真相。
举两个例子——
 ▼莫扎特效应:
尽管经反复权威研究已证实,音乐只能短暂地提升成年人在时空方面的能力,但这种微弱的效应却在媒体的炒作下,演变成了“从小听古典音乐的孩子会更聪明”这样夸张的结论。
 ▼头三年和关键期理论:
不可否认,人类在习得语言或很多技能时,的确存在接受性更强的“关键期”,3岁的孩子会比30岁的大人在外语学习等方面表现更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这些技能的“关键期”,在某一节点之后便会戛然而止。
事实上,这个窗口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持续一生。因此,“必须抓住人生前三年的学习黄金期”、“孩子三岁之前必须开始外语启蒙”之类的观点,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只会徒增家长的焦虑与烦恼。
在以上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上开始存在越来越多的育儿谬见:
  • “孩子的培养必须越快越好”
  • “家长需要珍惜每时每刻来教育子女”
  • “父母无所不能”
  • ……
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着我们拼命鸡娃,教育的内卷由此产生。
但其实,揠苗助长式的鸡娃并不能达到你期待里的效果,并且无论是数学、语言、读写、智力、自我认知,还是社交,孩子这些能力的习得,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早教,而是玩耍。
 2 
什么是真正的玩耍?
寓教于乐的早教算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玩耍”?那种所谓“寓教于乐”的兴趣班、早教课算不算玩呢?
书中提炼了“玩耍”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
  • 必须是愉悦享受的过程
  • 没有任何外在目标
  • 是自发、自愿的,孩子自主进行选择
  • 孩子必须积极参与,是自己想玩游戏
  • 这个过程中包含一定的想象成分
真正意义上的玩耍,都是“自由玩耍”,孩子才是主导者。它是培养快乐、聪明儿童的关键,不仅锻炼了孩子多种智力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了他们的社交技巧,还帮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得以更好地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3 
玩耍能让孩子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玩耍=学习
这是《游戏天性》最核心的观点。除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外,这本书还针对孩子的多种能力,为家长提供了很多趣味十足、切实可行又不用破费的活动和实践思路,颇具创造性和实操性,让孩子在玩中就掌握这些本领。
一、数学启蒙,就藏在日常生活里
在我身边,有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开始接触小学数学知识。珠心算、二十以内加减法、背诵乘法口诀表……对比之下,闺女的数学水平似乎弱了很多。
本来我还挺着急的,但看过书之后,我反而淡定了。因为我明确了以下两点——
首先,孩子的数学理解能力是按既定过程和顺序发展的,揠苗助长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其次,在正式学习加减法之前,必须先学习计数的基本原理,并理解数轴的概念。而通过玩耍,在研究生活中的事物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是学习这些概念的最好方法。
书中提供了一些检验孩子数学能力的小游戏,我照着跟女儿玩了玩,发现她完全达到了这个年龄该有的数学能力,那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

给大家分享两个测试游戏,你也可以给娃试试:
 ▼接着数:
找若干玩具随机分成两组,让孩子先数第一组,再接着数第二组,最后报出总数。一般3、4岁的孩子只会回到第一个重新开始数,这是很正常的。5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够意识到前面已经数过,能够用“接着数”的方式数出正确数目。
 ▼数量守恒:
考察物品摆放方式能否迷惑孩子,影响他们的计数。当两组相同的物品摆得不一样时,3-5岁的孩子很可能认为它们数量不同,等孩子到6岁左右的时候,才能开始不受物品摆放的影响。
玩完这两个小游戏,你是不是也发现,孩子完全没有落后呀,现在的表现,都是符合他自己的发展规律的!
而且,生活中的数学启蒙,其实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你让娃把苹果分给小朋友们,这就在锻炼他使用“一一对应原则”;让娃自己去摆弄物品,看着他把东西排成一排,再比较不同物品的个数,这就是他在“认识数字”;带孩子去买东西,付费和找零,就是在锻炼加减法... ...

学习数学,不一定非得在桌面上学习,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不仅更能让孩子理解,也更有趣。而且,一个能记住所有数字的2岁小孩,不一定就比那个不懂计数原则的小孩领先多少,或许他只是能记住,但根本不理解数的含义,就像鹦鹉一样。
顺其自然地过好每一天,就能在家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技能。根本不用担心孩子没有明确的数学指导,放手和孩子去玩,他其实一直都在和生活中的数学打交道。
二、语言及读写能力,通过玩就能锻炼
先说语言启蒙:
闺女四岁时,我曾给她报过一个讲故事班,希望她由此变得能说会道,顺便提前识字。
但我逐渐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多此一举。
事实上,即使没有识字卡片、辅助语言学习的课程或教学设备,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日常聊天
研究发现,一个语料丰富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要做孩子的语言搭档,和孩子多多对话。
这让我不禁想到以色列精英家庭的一种亲子聊天方式——海沃塔(Havruta)这种聊天模式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家长会在交流时不断引导孩子去思考与表达。比如:
抓住机会扩大谈话范围,围绕孩子的兴趣引申话题:
“看你很喜欢吃面包,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
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积极回应:
“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意识地增加交流的回合:
“我觉得你说的很好,还有什么补充吗?”
无论是玩耍还是游戏,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我们时时刻刻都能跟孩子聊起来。而通过这样高质量的对话,孩子的语言技能将得到充分锻炼,同时还能提高思辨能力、拓展知识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不比让女儿上个我参与不了的故事班好多了。
除了多多跟孩子聊天,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语言培养方面实用的建议:
•不要害怕使用婴儿语
在孩子小时候,不要吝啬使用语调夸张、声音尖锐的婴儿语。它能够加强孩子对语言本身和语言属性的注意力。
•引导孩子讲故事
很多时候,大人的忽略将错过孩子创作故事的机会。我们不妨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积极回应孩子碎片化的表述,引导孩子讲故事。
•限制电视时间
孩子需要的是主动灵活的语言搭档,而不是电视和电脑这样的工具。
•学好外语的最佳办法是让孩子处于语言环境中
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对外语的学习非常重要。而值得一提的是,想让孩子学好外语,并非一定要越早开始,效果才越好。
2018年,认知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等人的研究证实,只要十岁之前学习外语,都有可能达到母语程度。换句话说,出生就学和10岁之前学外语,其实并没有差异,但10岁之后再学,效果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再说读写能力:
现如今,“别人家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了:
  • 3岁词汇量达一千,能独立阅读绘本;
  • 5岁识字量达小学三年级水平,能看懂四大名著;
  • ……
这些激发了家长的焦虑心态,很多人开始过早教孩子识字看书。但其实,这未必是好事。事实证明,那些在上学前就认字的孩子,尽管在小学一二年级可能会领先,但到了三四年级就可能被其他孩子赶超。
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学习阅读的真正关键,并不是过早识字,而是父母为他们读书。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常常听家长朗读、接触书面材料,他们会在上学前就发现很多关于书本、字母以及文字的知识,而这,就是读写萌发。
所以,和花时间训练孩子认识多少个字相比,和孩子一起读书、陪他们讨论书中内容才更有意义。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读写材料的环境,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变得有趣起来,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此外,音韵意识是拉开孩子阅读差距的重要因素,而培养方式就是玩耍。唱童谣、在儿歌中替换歌词、根据第一个字来组词等游戏形式,都能极好地让孩子体验并领悟声调、韵律、音节的魅力。
三、智商,自我认知及社交能力,玩起来都能发展
关于玩耍在智商、认知及社交等方面的作用,书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让我深受启发。
比如,同伴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儿童各种技能的获得。
此前,我曾花很多时间来教闺女如何使用剪刀,但她始终不得要领。直到幼儿园有手工活动以后,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娃不知何时起就学会了,并且使用得非常熟练。问她是谁教的,小家伙得意地告诉我们,是跟她的好朋友学的。
后来,在玩滑板车、平衡车等事情上,我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和小伙伴一起玩,不仅能收获快乐,还能学到技能。
再比如,假装游戏或过家家,可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交能力发展。
记得闺女曾经有段时间,总喜欢一个人对着洋娃娃自言自语,一说就是大半天。当时,我还觉得娃是不是因为太无聊了,所以才会如此自嗨。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闺女这种看起来很幼稚无聊的举动,实际上正是一种典型的玩耍形式——假装游戏。孩子会与幻想中的朋友一起玩,而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更聪明,而且对情商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事实上,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共情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等因素,都是成功的一部分。这些都可以通过玩耍来获得。不过相比于只提供唯一正确答案的趋同性玩具,让孩子玩发散性游戏更加重要。因为,这种答案开放式的玩耍方式,还将培养小朋友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两样正是当今社会必备的技能。
 4 
家长该怎么做?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在普遍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改变对“玩耍”的刻板印象,在内卷的浪潮中找到培养孩子的正确方向和平衡点呢?
书中给出了这样三句箴言:
•积极反思
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总会轻易被媒体的宣传洗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课程,真的都有效吗?
•抵制诱惑
用科学依据武装头脑,拒绝盲目鸡娃。我们要明确:教育方面,少即是多。
•重新定位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玩,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并确信一点——童年真正的中心是玩耍,而不是学习。
具体实践时,我们不妨用以下四项原则来指导并践行自己的育儿之路:
1. 最好的学习是量力而行
任何学习都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揠苗助长危害大。
2.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与最后的分数或答案相比,关注孩子“怎么学”的过程才更加重要。
此外,在鼓励孩子时,我们应该多夸奖过程,即他们的勤奋努力,而不是事实或结果,也就是聪明伶俐。前者能让孩子感到,成功是可以自我掌控的事,从而继续坚持不懈,但后者只会让他们轻言放弃。
3. 看重社会情绪能力,而不仅仅是认知能力
孩子要想成材,智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情绪能力、社交智慧和实际操作能力,才更关键。
4. 情境学习是真正的学习——玩耍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通过玩耍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掌握、能够灵活运用的本领。因此,请让孩子自己做主,来主导游戏。
最后想强调的是,把快乐玩耍的童年还给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没管,在放任孩子的行为。
恰恰相反,在玩耍的过程中,我们的引导作用会始终贯穿其中。当教育返璞归真,回到生活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厚积薄发的力量。
今日话题
#在留言区分享一个你家娃最爱的游戏吧!你也能参与进去的那种~
 - END -
策划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三岁半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经营「躲起来发呆」公众号。
编辑丨羚羊,沉迷科学带娃。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会玩的孩子,学得更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