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事件梳理


    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鲍毓明在网上多次发布“收养”信息。

    2015年3月,韩某某和其父亲提供虚假出生证明和证人证言,申请更改了出生日期。

2015年9月开始,韩某某为改善生活条件,通过QQ等多次发布寻求“收养”信息,并与多人联系商谈“收养”事宜。韩某某在网上看到鲍毓明发布的“收养”信息后,主动与鲍毓明联系。

    2015年10月10日,鲍毓明到南京与韩某某及其母亲见面,两人以“收养”名义开始交往并发展为两性关系,李星星其年18岁。

2019年6月两人关系破裂。期间两人实际共同居住生活150余天,因感情等问题曾多次发生矛盾。

    2020年4月9日,南风窗发表文章《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引爆全国舆论,要求严惩鲍毓明,指责烟台警方不作为。

    2020年4月12日,财新网发表文章《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指出李星星的疑点,但特稿记者苑苏文被网暴,财新网迫于舆论压力解雇了她。

    2020年4月13日,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督导此案。

    2020年9月17日,最高检发布最终调查报告,李星星伪造年龄,鲍毓明未发现强奸或者性侵未成年的证据,但他伪造国籍拿到律师执照,被驱逐出境。




    在整件事情的发展脉络中,可以很明显看到一个司法舆论的互动, 而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反理性的。我们往往出于本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去发声,但这种冲动的情感却很容易被利用。


    回看南风窗发表的有关事件的“深度剖析文章”,作者无疑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完全对立的“角色”:一边是中年人鲍毓明,精通法律,并且担任多个跨国公司的法律顾问;另一边,是幼女李星星,被鲍毓明“收养”后,惨遭多年囚禁,并且被养父多次强奸,事后报警却多次被拒……


    整篇文章如同小说一般塑造了“一米九左右,200斤上下,又高又壮像座山一样”和“当时只有70多斤的李星星”两个形象,在这样的“人设”反差之下,读者很容易对弱势一方产生泛滥的同情心。


    除此之外,文章中警察在“李星星”多次报警之后对这个案件“冷处理”,甚至威胁她不要再多事,否则自己也自身难保。这样的字眼更是刺痛了所有追求公平公正、嫉恶如仇的读者。男女对立恋童癖强奸警方不作为,南风窗的这篇新闻稿成功地激起了舆论,这条微博被超过40 万人转发。


    虽然前期的舆论造势下,任何指出疑点的人都会被群起而攻之,但最高检的最终判决顶住舆论的压力。舆论给一个人定罪是出于道德判断,而司法定罪则依赖确切的犯罪证明。鲍毓明是恶魔,但不代表他真的犯了强奸罪。他主观上有恋童的意图,但却没有真的出现性侵未成年的行为。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舆论和司法的互动,舆论的造势让这个案件得到重视,但法院的判决又没有被舆论左右。鲍毓明虽然没有直接犯下性侵未成年的罪行,但他的社会地位是潜在的犯罪的资本。最后吊销律师执照并驱逐出境的判决可以说是杜绝了未来犯罪的可能。



 

    有关于鲍毓明涉嫌强奸养女的文章一经发布,无数的公众号、自媒体都对这件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这种高密度的关注,除了伸张正义,里面也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他们对于点击率和流量的妥协。很多文章已经脱离案件本身,而是把社会问题强行扣上“性别对立”的帽子,好像只要能够激起两方的怒火,问题就会提升一个档次,但这样盲目的行为,不过是让“性别对立”的灶头上又添了一把火。


    在一篇名为《鲍毓明:是不是每个男人都有个当“爹”的梦》中,作者矛头直指“中国男人”,好像他们下流、猥琐、无恶不作。



    如此荒唐可笑的文章还有很多,社会当中“恐男”的言论也越来越多。但是新闻报道当中的恶人只是社会的渣滓,而并不因为他们的性别是男性。正如我们不应该因为李星星利用公众的同情心而恶意揣测所有报警的受害者都是“仙人跳”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因为鲍毓明这样的人渣而假设所有男性都是潜在的施暴者。个例无法,也不应该概括整体


    现在尘埃落定,自己当时多坚定地为李星星辩护,现在自己的脸就被打得有多疼。在这一场“全员恶人”的“博弈”里,好像只有当初为李星星打抱不平的网友成为了真正的“受害者”。


    前有梁颖自导自演“被强奸”,后有李星星谎称“被囚禁”。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公众同情心和正义感最终也会被消耗殆尽。如同“狼来了”的结局,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最终却无人问津。那些曾经充满正义感的人们也会慢慢变得冷漠。


而当世界上只剩下冷漠,

又会有谁来拯救世界呢?



本文作者:李维佳 | 吴辰玥

编辑:子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