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水落石出

-
时隔八十多天,“唐山打人案”终于有了结果,打人者背后的“保护伞”也被挖了出来。”。几个壮汉殴打女孩的暴行,令国人愤慨。
随后引发的舆论风暴,让更多人对此事持续关注进展,期待能看到施暴者受到惩处。
通报提到,主犯陈某志以及背后的恶势力团伙被连根拔起。同时,陈某志之前所犯罪行也被翻出,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四名被打女孩,两名构成轻伤二级,另外两名是轻微伤。
通报里提到陈某志团伙在当地以暴力行为疯狂敛财,涉及刑事案件就多达十多起,时间跨度达到十年之久。
这不禁让人疑问,这伙人为何能在当地猖狂这么久?背后到底有没有“保护伞”?
央视新闻最近的报道中,给出了肯定答案。
陈某志等涉嫌恶势力组织背后,的确存在腐败和“保护伞”问题。
包括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的局长在内的15名相关人员被立案查处,其中8名公职人员被采取留置措施。
同时,官方辟谣了被害女孩“在巷子遭遇性侵、被车碾压”等各种虚假传闻。
在之前曝出的监控中,受害女孩跑到了烧烤店旁的小巷里,打人者尾随而去。 
监控未能拍到当时的画面,只能听见女孩撕心裂肺地惨叫。
正因如此,随后网上流言四起,有说女孩被性侵,也有人说她们被扔下楼,随后还被汽车碾压……网上还配合出现了某个汽车碾压人的视频。
不过,那不是本案的视频,而是去年南方一起故意伤害案。
各种猜测配合现场的暴力事件,使得此案的谣言喧嚣四起,言之凿凿。
“4个人都被活活打死了,不然早出来说了。”
“被害女孩的户口都被注销了,她们早就不在了”
还有谣言传说被打女孩家里早收了打人者的钱,已经私了,逼着其中一位被害者母亲不得不站出来亲自辟谣。
为弱者发声,为惩治罪犯呼喊,这是每个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每个人也应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唐山打人案最终通报出来时,也播放了央视对此案的采访,接受采访的警方给出肯定回答,没有所谓性侵抛下楼
“陈某志等人在这里,继续对受害者实施殴打。时间大约持续为1分41秒。”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其中一名受害者女孩。
女孩否认了各种围绕“暗巷”各种谣言,但承认自己和同伴遭到了陈某志等人不许报警的威胁。
唐山打人案背后到底还有没有“猫腻”,相信随着警方继续调查,必定会水落石出。
#02

造谣生事

-
舆论满天飞的时代,保持理智独立的思考非常重要。
毕竟在那些质疑真相的人群中,混杂了太多令人担忧的声音。
不可否认,质疑的人中有许多是真心为这些女孩的遭遇感到愤怒和不平。但还有部分人借此事当作自己兴风作浪的“秀场”,通过不负责任的谣言,制造了一场又一场的“舆论狂欢”,至于受害人是否会受到二次伤害,他们并不在乎。
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在意事情真相,更不关心当事人死活。 
他们在意的是编造剧情,通过绘声绘色的细节描述传播出去,引起轰动后获得满足感。
这种模式特点是先假定一个所谓的“事实”,然后像“传声筒”游戏那样,一个人传给下一个人,信息到最后完全变了味。
就像网上戏称“开场一张图,过程全靠编”。
事实上,这种谣言传播过程并不是“误传”,而是一个群体无意识地“狂欢”之举。
美国学者孔飞力写了一本书,《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曾经详细描述了一场由谣言而起的“盛世妖术”。
乾隆时期,江南等地有传闻,说某些游方道士、僧人以及流浪乞丐,他们只需用一缕头发就能把人的魂勾走。
这则无稽之谈却让无数江南百姓深信不疑,很多乞丐和僧人、道士由此遭了殃,只要是被百姓当成“叫魂党”,就会被活活打死。
谣言越传越广,也越传越离奇,从江南蔓延到了山东、河北等地。
各地官府还算清醒,认定这就是谣言,要求广大百姓“不信谣不传谣”。
随着此事牵涉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被乾隆当成有人要乘机谋反的信号,下令严查。
事情真相很令人无语,浙江德清县有座古桥翻修,一名当地老农悄悄找到修桥的石匠吴东明,希望他帮忙将自己憎恨的两个人名打进桥基里。
这是一种传说中的“厌胜”法,专门用来诅咒人。
吴师傅思想觉悟很高,立即向官府告发此事,将老农送进了监狱。
令人没想到的是,此事被当地人知晓后,无端流传成各种匪夷所思的“叫魂”版本蔓延到江南各地,最终成为殃及大半个中国的全民癫狂运动。
● 叫魂案中,几个游民在逼供中被无辜压碎脚踝
最初的传播者或许只是描述下这件事,可在无数人添油加醋地转述中,整件事便逐渐走偏,成为恐怖的“叫魂”巫术。
古往今来,这类谣言并不鲜见。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制造者未必多么深谋远虑,只是添加了惊心动魄的“佐料”后,希望从他人的惊叹和恐惧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罢了。
时至今日,即便在信息极其发达的网络时代,造谣者的心态也一样如此。


#03

信息茧房

-
在“唐山打人案”中,造谣者觉得女孩被打还不够刺激,加入了“性侵”“碾压”等更惨痛的遭遇,可以激发起无数人的愤慨,在谣言发酵后所引发的山呼海啸般的民间情绪爆发中体会到快感。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人是轻信的动物,人必须相信一些什么。在没有好的理由可以相信的时候,人便满足于相信糟糕的理由。”
毕竟,只有越离谱越悲惨的故事,才能刺激到网友们的神经。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许多明显不合逻辑的谣言,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通过网络传遍全国,并获得共鸣。
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信息,并不会主动辨别真伪,而是基于自己的立场直接就给出了结论。
只因为这些信息正是自己想看到的,想知道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我们正不知不觉地陷入“信息茧房”之中。
2006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信息传播中的公众习惯性地被自己兴趣引导,有意无意去选择那些令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久而久之,便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事实上,短视频领域津津乐道的“算法”正是利用“信息茧房”的理论,通过收集和判断,根据观众的喜好,源源不断地将相关领域的内容进行定点投放。
桑斯坦在书中还提到“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这让人不禁想起网络谣言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微信截图和聊天记录。
相比单纯的口口传播,这些“有图有真相”,而且还有带有情境的对话体式的聊天记录,往往更让人深信不疑。
受众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许多根本不认识的人在那一唱一和,内容中,有人以揭秘者的身份侃侃而谈,有人不时加以感叹和补充。
这种氛围中,受众很容易产生自己正在窥探内幕的兴奋感,气氛烘托到位,很难不产生“如此劲爆的消息我得赶紧告诉其他人”的冲动。
当把这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转给自己的圈子后,传播者可以在他人的惊讶中体现出自己信息灵通的过人之处。全然不知此类消息的传播模式与江湖骗术里采取的“逗哏”和“捧哏”,其实如出一辙。
更可怕的是,在特定的“信息茧房”中,如今的互联网生态正在逐渐被一种“抛开事实不谈”的立场先行模式所笼罩。
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立场是什么?
在群体的狂欢诱惑中,渴望融入集体,害怕被孤立的人便会主动自我催眠和暗示,迫使自己接受那些荒唐不经的说法和解释。
正如《乌合之众》所说: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04

识破谣言

-
柏拉图《理想国》中有个故事,一群被关押在黑漆漆山洞里的囚徒,整天面对的是火把映射出的身影,他们都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光。
直到有一天,有个囚徒勇敢走出山洞看到了太阳,才醒悟真正的光是太阳带来的,温暖又宽广。
可当他返回洞穴告诉同伴这一切时,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觉得他疯了。
一叶遮目的人难以理解世界的真相,即使有机会看见,也会觉得是自己看错了。
其实辨别谣言只需要遵循新闻的六个基本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故(why)、何人(who)、如何(how)。
厘清这些要素就能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破绽,谣言也不攻自破。
但很多谣言总是有意无意忽视其中某一要素,又以“我朋友”“我同学”之类的间接表述,让人难以核实查验。
再或者是以所谓“紧急通知”“赶紧转发”等紧迫性的话语制造紧张,让人不假思索进行转发。
更遗憾的是,在自我催眠中,大多数人的思维早已变得僵化、刻板、偏执,其中还夹杂着歧视、排斥、恐惧等情绪因素。
这是由于普通人只能使用经验为主的归纳法来认识事物,简单也容易理解。
比如欧洲人曾以为天鹅只有白色,可当他们在澳大利亚第一次看见黑天鹅,彻底懵了。
归纳法建立的逻辑观可以帮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但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去辨别所有的事情。
谣言的产生很大程度是许多人只凭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去判断所谓“真假”,而这些“知识”大多是自己多年来有意无意收集到和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
当谣言的某个观点正好符合自己的道德和思想观念,人们便会欣然接纳,然后不断自我强化甚至排斥不同说法,直至“作茧自缚”。
正如泰戈尔所说:
“即使你说的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真理,可偏执的人依然会把真理抓在手里,把它活活掐死”。
谣言的肆意传播,并不会让人们无法明辨是非,甚至对很多事件的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
今年年初,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在微博发布长文后,自杀身亡。

这位06年出生的小男孩,经受了两次被父母遗弃后,又陆续遭受各种网络谣言的攻击,只在人间停留16载。
刘学州无依无靠生活十余年,当他终于鼓足勇气踏上寻找自己亲生父母道路时,却没想到这条路上充满了让他绝望的流言蜚语。
面对一个年轻生命的离世,那些热衷编造刘学州各种“小作文”的炮制者,最后也只会喃喃自语“我也没想到啊”。
但是看看新闻,此类因为谣言和中伤导致受害者二次伤害的事件,还少么?
-END-

撰稿:
逍遥侯

编辑:
哲空空

主编:
左页

图源:《电话》,
部分源自网络

精选阅读
跟着书单买好书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
这几年,后台总看到“书米”朋友问我们,书单有囤书群吗?求进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终于建群啦,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喜爱读书的小伙伴,以及书单君给大家准备的群内专属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