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65 篇文章

题图:来自电视剧《三十而已》剧照。

作者:檀箫,“首批出厂”的 90 后,坐标上海的基层公务员,一直走在认识自己和探索世界的路上。


此刻,我坐在家里的阳台上,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水气,屋外大雨滂沱。淅淅沥沥的雨已经持续了一个月,这是南方一年一度的黄梅雨季。


我透过失而复得的窗户望向外面的雨,内心静谧,充满感恩。思绪飘向远方的家乡,那是一个北方小城,夏天干燥且炽热,而如今的我已经习惯了湿漉漉的南方。吾心安处是吾乡。


8 年前,我 22 岁,刚从上海某法学院毕业,单身,外地户口,北方小县城出生,无人脉无积蓄。如今,我 30 岁,有足够养活自己的稳定收入,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套两居室住房,孩子五岁,有八小时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即使一年不工作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的现金积蓄。


半个月前,家里重新装修房子,施工方错误百出,把原本应该保留的一扇窗户误拆了,定做新窗户需要两个星期,这意味着在暴雨的天气里我要忍受住在“风能进、雨能进”的家。期间又赶上家里带娃的阿姨意外摔伤,工作上突发重要任务,我的身体也几近崩溃……面对一系列这样的糟心事,我内心郁闷而无奈,心情跌落到谷底。


但发泄情绪也无济于事,我只能一边安慰自己,一边从解决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列出问题清单和解决方法,一点一点将生活秩序捋顺:与施工方协商尽量缩短新窗户的制作工期,着手寻找新的阿姨,和领导协商工作,关注身体对症下药……


如今,生活依然一地鸡毛。但不同的是,我已不再是当年瘫坐在鸡毛上哭泣的小女孩,而是学着把鸡毛捡起来绑成一个鸡毛掸子的成年人。几经波折后,家里终于又有了可以遮风挡雨的窗户,孩子也有了新的照顾者,工作波折暂缓,我的身体也慢慢恢复起来……


俗话说,三十而立,我想现在自己这样经济自足、精神独立、遇到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状态,也算是符合“而立之年”的标准了。从小城女孩到立足魔都,从孤身一人到三口之家,从忐忑的职场新人到有一定话语权的小专业人士,虽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于我而言,却是从依赖父母到独立面对生活挑战,内外在都逐渐成熟的重要人生过程。期间的蜕变,也源于我一次次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自我选择……



01

被父母“撤资”,是走向独立的开始



2008 年,我从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高考成绩来到上海读大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除了吃饭和睡觉,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上课、泡图书馆,几乎每门专业课考试都保持 90 分以上。


大学三年级时,我对海商法产生了巨大热情,加上得知上海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便更加觉得自己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兴致勃勃想要出国深造。


我拨通家里的电话:“爸,妈,我想去荷兰读海商法。”


爸妈说:“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女儿,你跑那么远干嘛?本科毕业在长三角找份工作不挺好的吗。”


我说:“家里经济条件也允许,就让我出国学习嘛。”


爸妈说:“我们觉得没有必要,你如果想继续读书,自己去想办法,我们不会出钱。”


我攥着电话,愣在了那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梦想被瞬间掐灭,让我有种“被一脚踹醒”的感觉。之后的好几年,每当看到出国留学的同学发朋友圈,展示异国的美景和新鲜事时,我心里都酸酸的,一个人半夜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为曾经破灭的梦想暗自神伤。


可如今的我,却很感谢父母用这样直接的方式迫使我面对现实。是啊,我有什么理由要求父母用自己的积蓄为我的梦想买单呢?


当时我 22 岁,父母已经尽到了抚养义务,并支持我读完了大学。今后的人生要靠自己去面对 — 我需要赚钱养活自己,而不是生活在父母营造出的衣食无忧的幻觉之中,我也不能把父母的钱当做自己的资源,而应该感激他们这些年的支持,并停止索取。


尽管当时无法理解父母的做法,但我却主动从内心“斩断”对父母的依赖,开始走向独立。



02

择业,让我完成了立足魔都的第一步



出国留学的计划破灭了,虽然还有机会读本校的研究生,但是想到读研期间还是需要父母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便下定决心放弃读研,先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为今后的其他选择奠定经济基础。对于学法律的我而言,当时找工作主要有三个选择:一是进律所做律师助理;二是进公司做法务;三是考公务员。


如何选择呢?


我一直认为选择一份工作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状态。于是我定出了以下筛选因素:



一,这份工作给出的报酬,能否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二,这份工作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节奏,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比如是否需要出差,是否需要熬夜,频率是怎样等。
三,工作需要的技能与自身是否匹配。


然后,我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客观评估。


首先是律师这个职业,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三餐时间,加班出差是常态。而我因为精神压力大,患有较严重的慢性胃炎,时常胃痛;免疫力下降也导致皮肤严重过敏。我怕自己身体扛不住,所以律师不是首选。


法务工作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积累。我通过向师姐请教得知,本科生做法务薪资待遇比较低,多数公司不会聘用毫无经验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少数愿意聘用的公司,给出的工资可能连房租都付不起。而且,如果一直处理简单的法律文件,个人能力提升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她还是建议我先去律所积累实战经验,然后再去从事法务工作较好。


这样排除下来,考公务员是我当时可以选择的最好出路了。


考取了上海市公务员,就意味着得到了上海户口,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起薪比较低,但公务员生活开支相对较小。早餐和午餐可以吃食堂,三餐规律,有助于我恢复健康;工作前两年还可以申请租金较低的集体宿舍,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


大学同学得知我选择公务员的理由,打趣我说:“你去考公务员,就是为了按时吃饭啊?也太搞笑了吧。作为咱们学校连续三年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你有点追求行不行?”


我笑着回应:“是啊,按时吃饭对其他人也许不那么重要,但对我很重要,我身体底子太差了,我可不想有命赚钱,没命花钱。”


确定好方向,我就抓紧剩余时间努力备考,幸好平时的基础知识储备还可以,我的笔试成绩排名靠前,也幸运地顺利通过了面试,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


就这样,我完成了立足魔都的第一步。



03

结婚,让我有了自己的家



也许因为目睹父母和邻居夫妻经常吵架,我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拥有美满的婚姻生活。于是从记事起,我就开始观察身边幸福的婚姻是如何经营的。


我时常问家里的长辈,当初你为什么愿意和 TA 结婚?我也时常反思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人生伴侣,并通过观察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互动,总结出愿意和我成为朋友的人,TA 欣赏我什么,我欣赏 TA 什么。


在这样不断反思中,我对于人生伴侣特质的需求越来越清晰。我认为寻找人生伴侣其实是找一个生命合伙人,相互提供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并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共同成长。


机缘巧合,我刚工作不久,就因为父母安排的一次相亲认识了我家先生。第一次喝咖啡聊天,我就发现我们两人交流沟通特别同频。之后,我们就保持每天晚上聊天,从刚开始的每天 10 分钟,到后来的半小时、一小时,越聊越觉得三观非常一致。


后来我问他:“你为什么当时坚持每天晚上给我打电话,你不害怕没有话题尴尬吗?”先生回答:“不聊怎么知道你是不是对的人,如果发现不对我可以及时止损,我需要有效的沟通时长来充分认识你嘛。”不得不佩服,这思路也是够理性的。


初入职场,我被安排到了自己不擅长的岗位上,原先引以为豪的知识和技能一样都用不上,经常因为被领导批评而沮丧、挫败、暗自垂泪甚至关上门痛哭流涕。先生跟我说:“没关系,你看,你最糟糕的状态也就这样了,可是我还是喜欢你。你其实可以再差一点的,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又不是天才。”


“你再差一点都没关系”,这样的无条件接纳给了我莫大勇气,让我一次又一次跌倒再站起来,从职场小白到对自己所在岗位的业务得心应手。于是,我确定,他就是对的人。


但当我决定要结婚时,却遭遇了父母的反对,原因是先生是我第一个相亲对象。父母坚持认为我缺乏人生经验,不能过早作出结婚的决定,应该再去多见几个相亲对象,比较筛选一下。


为此,我和父母爆发了好几次激烈争吵。我说婚姻不是去菜场买菜,不必货比三家,不管父母怎样劝也不愿再见其他相亲对象。父母见我下定了决心,也渐渐放弃了劝阻,我在过完 23 周岁生日不久,我们就开开心心去民政局登记结婚了。


现在想来,当时确实有点叛逆和冲动,不过幸好这是基于多年的观察反思作出的决定。我家先生并非是世俗标准中的理想结婚对象,他没有高颜值、没有高学历,没有高收入,只是拿着一份维持温饱的工资,朝九晚五。他下班后宁愿陪伴孩子也不愿去参加社交活动,对升官发财一概没有兴趣,最大的兴趣是陪孩子一起做科学小实验、搭建乐高,周末陪我一起看音乐剧、健身。


我打趣他说:“你应该去北欧生活,北欧奶爸应该和你比较有共同语言。在上海,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另类呀?”


他说:“另类就另类呗,你喜欢就行。”


哈哈,他这款“北欧男人”确实是我喜欢的类型。


04

买房,让我真正在魔都立足



工作和感情稳定下来之后,2013 年,我和先生开始考虑买房。很多工作几年的朋友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买房?买什么样的?


我当时的考虑因素是:



第一,将来孩子需要按户口所在地房屋的学区入学,我们结婚后计划一同养育孩子,所以房子必须买。

第二,我工作地点稳定,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需要缩短我的通勤时间。所以我期望在工作地点附近购买。
第三,根据当时的经济承受能力,再确定可接受的房屋总价。


在认清需求后,我用了两个星期时间筛选出了目前居住的房子,赶在魔都下一轮房价起飞前完成了交易。公婆帮我们付了首付,还剩下 200 多万的贷款由我们慢慢还。


刚开始,每月要还的贷款几乎等于我和先生工资的总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们省吃俭用,缩减一切不必要开支,不买衣服、很少旅行、很少外出就餐,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我乐观地相信,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之后会好起来的。因为选择了等额本金的还款模式,我们每月房贷需要支付的利息金额是逐月下降的。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目前的房贷已经可以用公积金完全覆盖了,可用于业余爱好的支出也大大增加了。


至此,我们终于有了可以遮风避雨的“温暖小窝”。两年后,又有了属于我们的小宝贝。


05

我的选择心法



回顾这 8 年,择业、择偶、买房、生娃,每一步都是一个选择。而人生,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组合而成的。我们面对重大选择时,常常会陷入纠结。但这几年,经过一次次锻炼,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法 — 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现实是什么?我能做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


有时候我们在选择面前纠结、彷徨,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最想要什么。


我的做法是睡觉前进行“临终冥想”:躺在床上,想象自己的一生已经走到尽头,我还有什么遗憾吗?我还有什么想要实现的愿望吗?如果上天再给我 6 个月的生命,我将用这些时间做什么?如果上天再给我 10 年的生命,我愿意保持怎样的生活状态?


这种极端状态的假设,会迫使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


而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内在评价体系”,减少外界评价对自己选择的干扰。我之前读过一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核心思想是我要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即使不被他人理解,也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从小就想学小提琴,无奈县城没有合适的老师。来到上海后,又萌生出学习小提琴的想法。身边的朋友说:“你都二十多岁了,手指关节都不灵活了,耳朵听辨能力也不行,拉出来的音会不准的,小提琴是童子功,还是放弃吧。”


我问自己:“你是真心喜欢吗?如果不学以后会感到遗憾吗?”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我 26 岁开始学小提琴,虽然每天用来练习的时间有限,进步的速度也极其缓慢,但两年之后我也可以演奏出《小步舞曲》的片段了,内心是无比欣喜和满足的。


只有知道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当你不知道怎么选择时,就先问问自己的心吧。



第二个问题:现实是什么?


我们常常容易过度自信,又或者过度自我否定。而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就是先要认清现实 — 清晰了解目标与现状间存在的真实差距,和自己目前的优劣势。


1、看见自己的优势


不论我们看上去有多普通,也要相信自己,一定有优势。


高中时分文理科,我们那个北方小城是典型的“重理轻文”,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有学理科才有出息。我由于成绩总体不错,于是被选拔进入“理科重点实验班”学习。在那个理科高手聚集的班级里,我数学和物理两门经常倒数第一,语文和英语一般都是名列前茅。于是经过一年半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在高三转了文科,这才实现了从理科班差生到文科班优等生的逆袭。


其实高三临时转方向有一定风险,需要短时间内补上政治、历史的课程,但如果留在理科班,物理的短板可能导致我失去读本科的机会。我们很少会为自己做过什么而后悔,却常常会因为没有勇气尝试而遗憾。先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小事情做起,开始行动的那一刻,就已经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2、接受自己的劣势


盘点自己拥有的资源时,我们也需要认清,哪些资源是自己的,哪些是需要依赖外界提供的。


如果外界资源无法依赖,而且自己当下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不要遗憾,这样的“错失机会”,其实是那个状态下“没有这个选项”而已。


去年夏天,有一次职务晋升的机会,同事们对我寄予厚望,然而我却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职位存在差距而焦虑不堪。习惯了做下属,一想到需要由我对决策负责就觉得惶恐不安。


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我经常失眠,害怕自己晋升失败,更害怕晋升成功后无法胜任工作任务。在这样“患得患失”的状态下,晋升果然以失败告终。这件事也让我看清了自己能力的局限,知道了今后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完善。


我曾经为没能出国留学遗憾了很多年。通过晋升失败这件事,我意识到大学时期我也是依赖父母的决策和经济支持,根本没有想过如何通过自己赚钱,对于留学期间未知的困难也心存恐惧。于是,我认识到,那个出国留学的选项对当时的我来说并不存在。至此,我才真正放下,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第三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明确了目标,并且认清现实后,就要开始付诸于行动: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通过外部合作将劣势进行转化,比如众筹融资、拉合伙人、加入成熟运营团队汲取经验等。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当年也是想要出国深造,苦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父母无力支付所需资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积攒学费,同时向有海归背景的姨妈寻求帮助。他讲述了自己想要留学的渴望和研究方向,希望借一笔钱完成学业,最终得到了姨妈的资助。


“转化”和“索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转化”是通过谈判协商,互利共赢的模式将外界的资源变成自己可支配的资源,而“索取”是不支付合理对价,要求对方为自己提供资源。


去年年底上映的美国纪录片《富豪谷底求翻身》,记录了 55 岁的美国亿万富豪葛伦史登斯,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带着一部没有任何联系人的手机,一辆二手皮卡和 100 美元,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隐藏自己真实身份,不动用金钱和人脉,用 90 天时间挑战赚取 100 万美元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最初的现实资源少得可怜,然而转化资源是有方式和方法的,尽管中途有很多次挫折,但是凭借必胜的决心和一次一次顺势而为的调整方向,他每次努力都是向着目标靠拢的过程。


所以,在追梦路上乘风破浪的我们,不要在乎外界的眼光,也不要被限制压垮。相信自己的梦想值得实现,就是内在成长的开始。然后认清现实,分解目标,一步步坚定向前,独立人生也就在我们脚下。



06

最后,一个小故事



我儿子之前一直想要一个妹妹,但是我坦诚告诉他,以目前的条件,我能力有限做不到,主要是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雇佣一个阿姨已经让我们资金吃紧了,没有多余的金钱和精力去养育另一个孩子,他理解了。


有一天,我带着 5 岁的儿子乘电梯下楼,遇到了一位邻居。邻居奶奶逗我家儿子:“宝贝,你赶紧跟妈妈要一个妹妹,你看,你一个人多孤单,多可怜。”


儿子说:“奶奶你知道有一个妹妹会遇到哪些困难吗?”


邻居奶奶说:“能有多困难,让你妈妈直接生一个就好了。”


儿子说:“我爸妈很早就要上班,家里的钱只够请一个阿姨照顾我,阿姨要送我上学,妹妹一个人在家多危险,谁来照顾她呢?”


邻居奶奶说:“让你爸妈多赚钱,再给妹妹请一个阿姨就好了嘛。”


儿子说:“赚钱也不容易啊,奶奶你知道照顾一个婴儿需要多少时间吗?哦,对了,奶奶你还没有孙子,你不理解,我不怪你。”


邻居奶奶顿时哑口无言。


我听了儿子这番话,既惊讶,又感动。


惊讶于这小家伙“怼人”的功夫,比小时候被大人调侃时呆若木鸡的我可强多了,哈哈。


感动于他 5 岁就脱口而出的“你不理解,我不怪你”,背后的果敢自信,是我摸索了30年才跌跌撞撞做到的。


也许正如《无声告白》所说: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写在后面:


亲爱的读者,谢谢你看到最后。作为一名注重逻辑思维的检察官,我其实不太擅长写故事。经过与编辑无数次碰撞改稿,才把这篇文章呈现给大家。期间,仿佛经受了一场洗礼。


我从 15 年开始关注奴隶社会,之后又跟随一诺姐的脚步来到诺言社区。诺言的每一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而今年跟着诺言 3.0 课程开始向内看,我感觉我找到了那条正确的路。


今天,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对 3.0 的课程以及华章哥常说的“放过自己”,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独立,不仅需要勇气、方法、克服沮丧,还需要臣服阶段性的“做不到”,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并不是放弃自己。面对“阶段性的做不到”,我们可以暴露脆弱,可以休息,但不要因此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


这个周日,一诺姐将首次进行诺言 3.0 课程的直播分享,主题是“看见评判与伤害”。


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时,立马就被戳中了。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大部分痛苦其实都是来源于自己内在的评判与不接纳。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而看见,是治愈的开始。


▲ 诺言会员免费参加,非会员需支付 29.9 元。


在这里,也诚挚的邀请你加入诺言社区,和我们一起成长。现在加入享三周年优惠价。


▲ 扫此二维码,支付时可再减 100。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做自己生命里的太阳


这个兴风作浪的姐姐,一路是怎么过来的……


溯溪悟禅 — 一个清晨的奇遇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诺言,找回内心的平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