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一个下午,小编手机显示有一个注明了”Private number“的来电,起初是存有疑虑的,因为平时有不少中文的诈骗电话,每天接到三五个陌生电话都并不稀奇。不过这次的来电显示的是私人号码。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的确有些机构的电话是不会显示号码的,抱着“万一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的心态,接通了电话。
接通电话后,对方用英文自称是XXX银行的XXX。听到“银行”两个字,小编还是高度警觉的,因为银行就会涉及到钱,很容易是诈骗。随着对话的进行,对方称从系统中发现了小编的银行卡有一些可疑的活动,并列举了(谎称捏造的)2笔金额较大的交易。这时小编开始紧张,担心自己的卡被盗刷。于是否认了对方声称的交易活动,并告诉对方,银行卡一直在身上,没有丢失,就在接电话前半小时,刚刚在本地的超市刷卡消费过。
这时对方开始采取安慰战术,说请我放心,2笔IP地址显示在伦敦的交易都被他们拦截了,不会有损失。为了让谎话更真切一点,对方还问了小编近期是否收到过可疑短信,这是小编回想起来前几天收到过那种以新冠密接为幌子的短信,但自己没有上当,也没填写过任何银行信息,只是点了一下链接,就关掉了。
在主动送上素材后,对方开始发挥,说这可能就是诈骗分子的切入点,让小编相信银行卡当时处于“危险状态”。
这时小编彻底陷入圈套,不仅放下了警惕,还认定这个电话就是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的。
随后对方开始切入主题,让小编相信自己的手机银行被“犯罪分子”在其他设备上登录了,需要配合进行一些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这个环节,才是诈骗的开始。所谓的重新设置手机银行环节,其实就是骗子在试图远程登录小编的手机银行。
在获得了几个验证码后,骗子成功地在其他设备上登录了小编的手机银行。
但是他们没有立刻行动,电话对方的人仍在假装帮小编解决问题。甚至说”银行会在3-5个工作日内“寄一张新卡。
至此,骗子的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信息,包括住址、手机银行的登录等。
当我挂断电话后,还如释重负地以为自己很幸运地躲过了一次电信诈骗。
但出于谨慎考虑,小编把银行卡活期账户(Current account)的余额转到了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因为英国银行的蓄账户是不能进行网络交易的。即便活期账户卡片的信息被泄露了,如果卡里本身没什么钱,也不会有太多损失。
但没想到的是,现在的骗子们,不再用网络消费这个套路了(小编想应该是比较容易被银行拦截,而且网络消费不会立刻到账)。而是通过远程控制手机银行,试图给银行卡设定新的转账人。这种直接转账的钱是可以立刻到账的。
但问题回来了,直接转账也需要走活期账户,而小编已经把余额转移走了。因此,骗子需要把钱挪回活期账户,这一举动也彻底暴露了他们的行为。因为即便是同一账户,哪怕只是把钱从储蓄转到活期,也相当于交易记录,手机银行会发送推送通知。
就在小编一觉醒来,发现前一晚放到储蓄账户的钱“自己”回到了活期账户之后。小编意识到事情不妙,自己被骗了。
想来骗子的技术还是不够高,小编的运气还不错,因为在给银行账户设置新的收款人时,银行会发送一个确认码,单单能够登录手机银行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指定的手机号。
但骗子们并没就此放弃,他们通过手机银行的客服对话功能,试图要求银行寄送一张新银行卡给他们。不过这点也是不现实的,照着英国的效率,申请新卡没有3-5个工作日也是拿不到手的。
意识到整个银行账户都不安全后,小编立刻把几乎所有余额都转账到了另外一个银行的账户中。然后通过手机银行锁定了这张卡,再用银行那边有备案的手机号码给银行打电话报告自己遇到了诈骗。
在确认了一系列个人信息后,银行方面为小编重新设置了手机银行,这样一来骗子们就不能继续登录我的手机银行了。电话中,银行工作人员也提醒小编,他们不会主动给客户打电话,如果不放心,可以主动拨打卡片背面的银行客户电话来进行确认。

不幸中也算有万幸,虽然轻信了骗子的诱饵,但最终小编没有损失任何资金。
在此,《英伦财富》的小编也再次提醒大家:
1、不要轻信private number,陌生的个人号码来电更不要随意接听,绝对不能在电话里向对方提供个人财务的私密信息
2、银行不会主动打电话给客户。即便需要联系客户,也只会通过邮件或信件。即使收到邮件,建议直接登录银行网站查询信息,不要使用邮件内的链接。
3、如果对自己的账户有疑问,直接致电银行
4、活期账号Current account不要存放大额资金
5、当心“外地用卡”这个诱饵,注意自己的余额与骗子提出的金额是否匹配(小编忽略这点了,当时的余额根本不够其中一笔假的转账)。
6、设置手机银行的交易活动实时提醒,可以及时发现可疑活动。
在解决了这场“有惊无险”的电信诈骗后,小编也仔细反省了一番,并抓紧时间补课,到英国官方的反欺诈机构Action Fraud官网查看了最新的数据和防诈骗招数。
英国金融诈骗激增
英国金融行业协会UK Finance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称,英国的金融类诈骗案件呈迅猛增加的势头,其中,经过受骗人授权支付的欺诈案件导致的损失在2021年超过5.8亿英镑,同比激增40%。
报告显示,2021年,英国金融类的欺诈总体损失上升到13亿英镑,而2020年为12亿英镑。其中,大约44%的损失是经过受骗人授权的支付,表明需要加大防范此类诈骗的科普力度。
UK Finance报告称,在总量近20万例经受害人授权的支付欺诈案件中,约一半是受害者为他们从未收到的商品或服务的付款。
另外15%来自于远程交易,包括通过互联网、电话或移动应用程序等进行的诈骗行为。
然而,投资类诈骗案件数量虽然仅占5%,但造成的损失占13%,诈骗分子们通过虚假投资品,包括纸黄金、加密币等骗取了1.717亿英镑。
此前,英国已经有各类防范诈骗的理赔机制。今年5月,英国内阁宣布计划,将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客户无过错的受骗性支付,进行无条件赔偿。
10招免受欺诈和网络犯罪影响
尽管网络诈骗形式多样花招百出,但仍有一些简单步骤可以保护自己!《英伦财富》小编特地为您汇总了Action Fraud提供的防骗要点。
1.核实机构或人员资质前,不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地址、银行信息、电子邮件或电话号码等。
  • 始终质疑索要个人或财务信息(姓名、地址、银行详情、电子邮件或电话号码)的不明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尽可能用已知的电子邮件或电话号码直接联系对方公司。
2.确保电脑装了最新防毒软件和防火墙,确保浏览器被设置为最高级别的安全和监控,防范恶意软件和计算机犯罪。
  • 始终在所有设备安装最新软件、更新应用程序。用强大、独立的密码保护电子邮件账户,尽可能启用双因素认证(2FA)。
3.许多网络诈骗都是从钓鱼邮件开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会向个人发送电邮要求点击链接确认银行信息。不要相信这类电邮,即使看起来很真。如果不确定,可以随时用真实、官方信件上的电话号码、网站(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或电话簿向银行核实。
  • 永远不要点击意外电邮或文本中的链接。
  • 记住,电邮地址和电话号码可以造假,不要用这些作为验证手段。
  • 与公司取得联系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已知的电子邮件或电话号码,例如银行卡背面的号码。
4.在网购时只要有这种选项,就注册Visa验证码或万事达安全码。这需要个人向银行卡公司注册密码,这样一来,与已注册零售商在线交易就会增加一层安全保障。网购一定检查网址,确保在正确的网站上交易。
5.定期获取自己信用记录,检查是否有陌生条目。Callcredit、Equifax和Experian都可以提供信用档案。ProtectMyID等身份保护服务可以监控Experian信用报告,并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提醒注意潜在的欺诈活动。如果确认是欺诈,专门的个案工作者会协助解决一切。如果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尽快报告。
6.销毁印有银行卡信息的收据,以及印有姓名和地址的邮件。盗用身份的骗子不需太多信息就能克隆你的身份。
7. 如果收到莫名账单、发票或收据,或者陌生金融机构追债,请立即采取行动,你的身份可能已经被盗。
8.对突然提供商业交易的邮件、电话或电子邮件保持高度警觉。真正的银行或其他值得信赖的机构不会向个人施压进行金融交易。如果条件优待看起来好得不像真的,那可能就是假的。始终质疑没坏处,听从自己的直觉。
9.如果已经成了诈骗受害者,还要注意避免二次上当。这不是说同样套路再来一次,而是骗子可能假装成律师或执法人员,主动提供帮助,还声称可以帮助“追回已经损失的钱”。
10.如果需要更多关于欺诈或网络犯罪的建议,请与警方联系。

中国驻外使馆的通告:海外五大高发类型电信诈骗

针对华人,也会经常收到各类针对华人的电信诈骗电话。日前,中国驻外各大使领馆连续发出通告,提醒警惕海外五大高发类型电信诈骗,具体图示如下:
延伸阅读:
(本文内容为英伦财富(原名“英国房产周刊”)中文原创,信息参考自Action Fraud、ONS、Citizens Advice等机构或资讯网站等。微信转发,必须标明出处:英伦财富。文中内容仅为行业资讯,实际投资请遵循专业法律建议)

英国房产投资和生活实用信息速递: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