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脑神经学家发现:大脑本身并没有阅读中心,人们对于阅读事物的理解,是通过大脑各个部分通力合作完成的,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尽早并长期持续进行。家长们在亲子阅读中,可以通过朗读、表演与比喻等形式加深孩子对文本的理解与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出“阅读脑”。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涵涵妈聊绘本 (ID: hhmlhb12)
文丨涵涵妈    编丨Travis
阅读是一件需要视觉、语言、注意力、记忆力、感觉脑、甚至运动等各脑区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脑力活动。
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洪兰老师,在《游戏与阅读》一书中曾写道:
神经学家发现,大脑并不会直接演化阅读。文字被发明后,大脑被赋予处理认为讯息的任务,于是大脑就召集了原来处理脸型、外界物体形象等部位,勉为其难地完成任务。
因此,大脑中没有阅读中心,阅读时需要很多区域抽离原来的工作,合力完成,所以要练习很久才会熟练。
洪兰
但就像新加坡倡导的亲子共读一样,并不是说在18个月的时候就教他认字、写字,而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和兴趣,慢慢培养他的阅读能力。
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接触到比口头表达更丰富的词汇。单词量,则构造了孩子们不同的大脑。
2岁之前,给孩子读绘本,其实就是以绘本为媒介,跟孩子说话,看到啥你就说啥。
比如,一本低幼的绘本,你完全可以直接把上面的文字读出来,读的时候加上动作或者表演。
看似很简单的句子,却也包含了,我们在跟孩子交流时,不会用到的词语,比如“单调”。
再比如:扑棱扑棱这个词我们平时亲子对话中肯定很少用。
如果我们在讲绘本的时候,给孩子一边讲,一边做出蝴蝶扇动翅膀,扑棱扑棱的动作,这就是可理解性的输入。
孩子不但认识了这个词,还明白了它的意思。
再比如:油亮亮的绿树叶,平时也不说吧。
当然,如果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出去,感受下油亮亮的树叶和蝴蝶扑棱扑棱地扇动翅膀,那又是不一样的刺激了。
甚至连数学绘本当中,讲数学概念的故事,比咱们的日常对话,也要有意思的多。
记得当初我给涵涵讲《《数学来了!》里面关于时间认知的这本时,她开心地笑个不停,讲完后,很快就明白了关于时针、分针和秒针的不同,以及如何看时间。
因为它的语言是非常有趣的:
钟先生有三个孩子,
老大叫时时,老二叫分分,老三叫秒秒。
老大时时,走路总是慢腾腾的,老半天才挪动一点点,
老二分分,走路不慌不忙,
老三秒秒,走路风风火火。
不仅将时针、分针和秒针拟人化,还把他们的特点非常恰当地描述了出来。
读这样有趣的书,孩子不仅仅是完成了数学概念的认知,还能学会这么有趣的拟人化的表达。这就是阅读带来的好处。
再比如,我们干巴巴地教孩子死记住钟表都是有12个数字的,那孩子真正用到的时候,就会混乱,到底是12个,还是24个。
而通过故事性的语言告诉孩子钟先生把房子分为12个格子。她通过联想故事,记忆就更深刻了。
等到孩子大点了,我们还可以引导着她去“有目的的阅读”,比如关注好词好句,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等的。
当然是一步一步来的,因为有了这种引导,她在阅读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去注意这些,慢慢地就能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水平。
比如:动词的贴切用法。
选自《课本里的童话》
再比如,看图说话发挥想象,先让孩子说一说,再看高水平的大师是怎么写的?
不过得提醒大家的是,这是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因为孩子觉着好的,跟我们觉着好的不一样。
选自《课本里的童话》
比如,在我们亲子共读时,我会在这段话底下划线。
而涵涵觉着这样的才是有意思的,应该划出来的。
不要非得强迫孩子一步到位地达到什么要求,
只要她能够比昨天做的好一点,我们就应该表扬和鼓励。
正是在不断地肯定中,她才会做得越来越好。
他们专注于阅读,不断地怀着热情和求知欲去细心地读,积极地思考的过程中,大脑在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最终大脑对文字的感觉越来越敏锐,大脑中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从而变成一个理解力和记忆力很强的“聪明”人,不仅学习起来相当轻松,还造就了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注:涵涵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里有一面大大的绘本书架墙,致力于为孩子们推荐适龄适性的好绘本,提供有深度的绘本阅读方法,还喜欢免费送书,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微信公众号:涵涵妈聊绘本 (ID:hhmlhb12)。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