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嘴惹人爱”和“碎嘴招人嫌”之间有壁,张卫国注定成不了张大民。可要说张卫国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国产剧从动辄四五十集回归十几集的可能性。
过完一整个夏天,《张卫国的夏天》终于完结了。
这部剧刚开播时,黄磊、刘奕君、海清、梅婷等堪称王炸的卡司阵容,犹如一颗定心丸让人拉满期待,而主打中年男人的人生困境的叙事视角,在一众聚焦女性的群戏之中,也显得颇为清奇。
不过,随着剧情的进展,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纠结于黄磊过于松弛的表演让人难以入戏,哀叹一声“黄老师怎么又演他自己”后默默弃剧;有人不满于“宦官后裔住在租来的四合院里,背负巨额债务却转角遇见已成富婆的初恋豪掷50万”的故事走向,如此离奇的剧情难免让人疑惑:生活剧里还有普通人的生活吗?
前几集的名场面。/《张卫国的夏天》
而演技和剧情之外,最让观众感到难顶的,还是它明明只有短短12集,却以每周2集的龟速更新,一周的留白,足以让人看完下集忘了上集。于是,属于张卫国的夏天,又多了一个槽点:短剧还周播,确定不是跟日剧学的?
可一个暴露年龄的热知识是:周播的形式或许是舶来品,但短剧的设定却不是。
早年间,国产剧都不长,叙事紧凑,镜头精炼,连续剧的剧情还很连续,20集上下就足够一家人回味半年。
正如黄磊在公众号“黄小厨”里回忆的那样:“《张卫国的夏天》是我人生中第一部短的剧。当然,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拍过短的。但那个时候电视剧都是短的,所以10集、15集在当时算长,但现在已属罕见。”
被张卫国召唤出来的张大民
张卫国初登场时,其实浑身都散发出“国产生活剧有救了”的信号。
一个身穿圆领T恤、大裤衩的中年大叔,骑着自行车,住着四合院,干着给京剧团修道具的普通工种,如此接地气的人设在悬浮已久的国产剧里,实属难得一见。
当镜头跟随着黄磊饰演的张卫国穿过胡同口,辗转过喝茶、看报纸、刮彩票等日常后,这样的情景和节奏,很难不让人松弛下来,甚至让人联想到了一部22年前的经典老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相似结构的片名、都姓张的主角、以北京胡同里的市井生活为背景的故事,再加上男主角日渐圆润到和梁冠华老师相差无几的大脸,梦回蓑衣胡同13号,几乎成了理所应当。
和《张卫国的夏天》因短剧出彩的境遇不同,改编自同一本小说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因为冯巩主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上映在前,刚开播时一度因为剧集太长而备受嫌弃。
可如今重温,任谁也难以理解:这部总长20集,单集45分钟,没有一个多余镜头的电视剧,怎么就成了“又臭又长的裹脚布”?
有关剧版张大民的文艺复兴其实从未停止。属于新千年老北京的鲜活市井明明远去多时,但每次重温,都能让人置身于张大民一家那狭小到电视都只能挂在半空的大杂院之中。
出入暖瓶厂、毛巾厂的工人身份,确实拉近了大民一家和普罗大众的距离。可严格来说,这个寡母拖带着三儿两女的庞大家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其实也夹带着戏剧需要但远离生活的狗血冲突。
张大民眼中的幸福,不过是看儿子吃奶、看老婆吃鸡、看妈妈吃冰。
父亲早年被爆炸的锅炉烫死,母亲晚年得了老年痴呆。兄弟姐妹间的境遇,也不免陷入比惨的接力赛中:老三大军老婆出轨;老五大国高考失利;四处找茬的大雨,先是未婚先孕,流产之后又遭遇了不孕不育;人畜无害的大雪,先是车祸丧夫,之后自己又得了白血病。
相比之下,老婆调职、儿子口吃、自己下岗都只能算作小小波澜,唯一和“幸福”二字沾边的,似乎只剩乐呵呵穷贫嘴、忙着给一大家子补窟窿的张大民。
不管是“麻绳偏挑细处短”的扎堆惨案,还是张大民“没人枪毙你,你就好好活着”的自我安慰,极尽夸张的人物设定,高度提纯的乐观精神,统统都体现着编剧刘恒所谓的浪漫主义。
在他看来,这部剧“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作品”。而现实主义,就在于导演沈好放把这样一个自带话题的家庭,种在了平民视角、本色表达的土壤里。
为了还原老北京人自己的故事,剧组从北京人艺拉走了一半的演职人员。其中注入灵魂的梁冠华,为了这部戏减掉了30斤。
有关张大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间外头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四合院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再加上一间下雨天要用搪瓷盆接水的破房子,一张围坐着七口人只摆有三个菜的小饭桌,承载着童年记忆的碎花枕巾、格子床单、水竹凉席举目皆是。这种“我家怎么上电视了”的熟悉感,让人自然而然地相信,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才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大民才会成为那个连6毛钱夜班费都要掰开揉碎了算计、为了追回被猫叼走的鱼毫不迟疑翻身上房顶的张大民。
实力掰头的戏骨、持续输出的金句,成就了让人笑泪横飞的集合。短短900分钟,却道尽了一家六口坎坷的前半生,怎么看,似乎都看不够。
那些年的国产剧:剧集很短,故事很长
“贫嘴惹人爱”和“碎嘴招人嫌”之间有壁,张卫国注定成不了张大民。可要说张卫国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国产剧从动辄四五十集回归十几集的可能性。
DT财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前,接近一半的电视剧还不到20集,超过九成的电视剧不到40集。”
就拿如今动不动就奔六七十集的仙侠古装剧来说,当年的《还珠格格》第一部用24集就拿捏了公主、平民互换人生的奇幻之旅;《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被压缩在了25集的篇幅之内;而《上错花轿嫁对郎》不过20集,就盘活了五对情侣的爱恨离愁以及错嫁、宅斗、先婚后爱、女扮男装等一系列如今都还没被玩腻的热梗。
现在言情剧里的热梗,都是《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玩剩下的。/《上错花轿嫁对郎》
当镜头聚焦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剧上,属于早期国产剧的紧凑和精炼就体现得更明显了。《空镜子》里孙家两姐妹在各自经历了两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之后最终回到原点,也不过20集的时长;《家有九凤》只用26集就说透了老太太和九个女儿在爱情、事业和生活里的跌宕起伏。
而其中,当属《一年又一年》最能体现国产剧用短篇幅讲长故事的功力。
这部剧是国产生活剧的一次全新尝试,整部剧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通过剧中高干子弟和杂院贫民两组家庭的故事,以大社会和小家庭的双重视角,反映了改革开放20余年间的时代变迁。
故事起于1978年,终于1998年,整整21年,电视剧刚好也是21集,不多不少。要把两个家庭数口人在一年里所发生的故事,揉进单集片长不过45分钟的电视剧里,还要结合当年标志性的大小事情,如此信息量爆炸的节奏之下,任何一句不走心的对白、任何一帧不明所以的空镜都是不被允许的。
仅仅前三集,《一年又一年》就呈现了上山下乡、计划经济、取消就业分配等社会大事,以及黑白电视、港风服饰走入寻常百姓家等牵动回忆的生活细节。
剧里男主父亲是一名电影放映员,于是在这部片长不过21集的电视剧里,还间或出现了《冰山上的来客》《芙蓉镇》《庐山恋》等多达40余部电影的经典片段。
接地气的国产生活剧,犹如翻看相册里的老照片。/《一年又一年》
因为每一集就是一年,剧中所涉及的大小人物都要有所交代,所以每一集都得给他们安排戏份,“任何人物都不能丢”。
为了捋顺这种“特别困难的情节排列”,编剧李晓明自述动笔之前,在北京图书馆泡了一个半月,把1978—1998年间北京的日报、晚报、青年报都捋了一遍。“决定材料取舍的过程,基本把我这些年对生活的感觉都掏空了。”
而“掏空自己”换来的,是豆瓣9.4分的高分和“秒杀《请回答1988》”的真实好评。有人称之为中国电视剧不可逾越的“表导编高峰”,只有看过的人才会懂:如今的国产剧,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剧长不是原罪,注水才是
时间辗转到了2022年,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不开倍速追剧是一种什么感觉。
为了稀释拍摄所需的服化道以及人力成本,给剧情注水、给配角加戏,借此像抻面一样抻长片长,似乎成了业内公允的操作。
早在2006年,就闹出过李保田起诉《钦差大臣》片方,将他主演的原本30集的电视剧剪辑成40集来出售。倔老头摸着良心扔出一句:“老百姓连注水肉都不吃,为什么要看注水剧?”
虽然诉讼获胜,但并没有阻止国产剧越拉越长、越拍越水的步伐。到了2015年,20集左右的国产剧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集数连翻三倍的“裹脚布”。大可不必的慢镜头、回忆杀、前情提要以及啰嗦絮叨的对白、没完没了的广告植入,让1.5倍速都略显不足,直接3倍追剧才够痛快。
为了解决国产剧注水太多以致洪灾泛滥的问题,2019年,广电出台了“限集令”:电视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如确需超过40集,制作机构需提交书面说明,详细阐释剧集超过40集的必要性并承诺无“注水”情况。
可限制了剧集的长度,我们就能找回对国产剧的期待吗?
其实剧集长短和质量好坏并无关联。120集的《我爱我家》、84集的《三国演义》、80集的《武林外传》、76集的《甄嬛传》,体量可以用“庞大”来形容,却并不影响它们成为经典之作。正如黄磊所说:“一个剧要根据它的题材去决定它的长短,过于纠结长短并不是一个良性的制作状态。”
被编剧界视为教父一般存在的李晓明,在《一年又一年》之前,还曾和王朔一起写过一部只有8集的短剧《过把瘾》。
从葬礼上初识到相恋结婚,再到小两口动刀要离,进度条不过才走到第4集。/《过把瘾》
只有8集的《过把瘾》,可以融合《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无人喝彩》3部小说的内容,把拧巴的两性关系说得到位又透彻;而44集的《父母爱情》,反戏剧、反冲突,哪怕视角平淡如水,也同样可以让在一地鸡毛的婚姻中寻找金子的观众,舍不得跳过一个镜头。
李晓明在回忆《一年又一年》的创作经历时曾说过:“电视剧属于大众文化,需要摸准观众的脉。”说到底,不管长剧还是短剧,周播还是日播,只有粘住了观众,才能历久弥新,值得回味。
《〈张卫国的夏天〉即将收官,这个夏天你过得怎么样?》,黄小厨,2022-8-15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新千年的平民生活剧,看得我笑着笑着就哭了》,人物,2020-6-14
《20年国产剧大盘点:老剧真的比新剧好看吗?》,DT财经,2020-4-30
《“昨天与隔世”──〈一年又一年〉创作随想》,李晓明,《中国电视》,1999年第12期
作者 笺语
编辑 陆一鸣
校对 黄思韵
封面 《张卫国的夏天》
广告合作微信 xzk9681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