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5月23日,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他合作发明晶体管、提出超导理论,因而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电气工程,1928年毕业。
此后的两年,他继续做电气工程研究,解决地球物理中的数学问题以及天线的辐射问题。这期间,他通过范弗累克(J.H. Van Vleck)教授,第一次接触到了量子理论 。
1930年到1933年间,巴丁跟随彼得斯教授(Leo J. Peters)研究地球物理, 寻求解读磁场和引力勘探数据的方法。那段时间,人们刚开始将球物理学用于勘探石油。
巴丁觉得自己对纯科学更感兴趣。1933年,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在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期间,他还在哈佛大学跟随范弗累克和布里奇曼(Bridgman)研究金属的电导与结合力。巴丁于1936年获得数学物理博士学位。
之后,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职。
二战期间,在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
二战之后,巴丁进入位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他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布拉顿(Walter Brattain)一起研究半导体的电导性质,并于1947年12月23日获得了晶体管。晶体管代替了又大又笨重的真空管,能让电子开关等部件做到足够小,由此引发了一场电子革命。
二十世纪50年代,巴丁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担任教授。他重返自己三十年代开始对超导的研究。1957年,他和利昂·库珀(Leon Cooper)、约翰·罗伯特·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三人理论解释了,材料在接近绝对零度时电阻消失。他们提出的超导BCS理论,成为其后超导理论工作的基础。
巴丁还对一些半导体特性做出理论解释。
巴丁因为低温物理学上的贡献,获得1962年的弗里兹·伦敦奖
巴丁于1991去世,时年82岁。
资料来源: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John-Bardeen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56/bardeen/biographica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