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大家好,我是茉莉妈妈。
上周我分享了带娃学英语好用的5款APP,包括使用攻略和资源包
今天想聊聊帮孩子选“兴趣班”的一些想法。
孩子兴趣班的选择一直是咱们的重要课题。琳琅满目的兴趣班清单摆在眼前,我们都希望从中帮孩子找到他们真正愿意坚持的所爱。
我们希望孩子能在不同的领域陶冶情操、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结交好友,愉悦自我更丰盈有趣的人。若努力之余还能有天赋加持,把爱好变为特长,那更是皆大欢喜。
兴趣班的选择是一个思考、选择和尝试的过程;而一旦认定了,如何以两情相悦的方式开启,如何去保持历久弥新的热爱,如何能对抗刻意乏味的练习——这又成了我们陪孩子一起面对的新课题
一、兴趣班如何选?
二、兴趣班选好了如何坚持?

这里的兴趣班单单指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活动和课程,语数外等学科类提升的暂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01
兴趣班如何选
茉莉现在有3项坚持的兴趣班:吉他、乒乓球和声乐,会坚持下去。
吉他和声乐每周各一课+平日练习
乒乓球假期集训+平日练习
我们选兴趣班时只要有4方面主要因素:
依托孩子兴趣
平衡不同类别
分析长远目标
评估家庭实力
1. 依托孩子兴趣
兴趣班,重点在于“兴趣”二字。这是孩子的兴趣,而不单单是我们家长的一厢情愿。
”兴趣“三步走:观察兴趣,激发兴趣,保护兴趣
观察兴趣
学龄前,可以多给孩子提供环境,创造体验。多尝试一些可选的门类。在尝试的过程,观察孩子表情看起来是否快乐,听课是否认真以及互动是否积极等等。
很多时候,孩子某种“喜欢”属性天然。它是说不清道不明、外人也无法理解的,是真正从内心出发的某种偏好带来的力量。这种天然的喜欢,需要我们的用心观察和捕捉。
激发兴趣
但对更多的孩子来说,也许并没有表现出某种天然的喜好或是天赋。
茉莉就是这样,我没有发现她在音乐、绘画或者运动方面有哪项特别突出的禀异天赋。
兴趣,也或许只是缺少激发。
孩子年龄尚小,涉世未深,我们可以利用“小心机”做一些铺垫,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和队友喜欢看一些乐队的表演,有时候娃就凑过来看看。她觉得吉他乐手solo一段无比帅气,还特别向往自己也可以组建一支乐队。所以从很小开始,她就很向往学吉他。后来还和我们一起追综艺《乐队的夏天》。
她特别崇拜弹吉他的miumiu,我们经常一起找miumiu的视频来追更。偶像的力量不可小觑。
孩子的成长中,很多时候正是我们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让他们产生了某种“着迷”。
茉莉因为弹吉他,总是找一些乐队的MV来看。意外找到了她最喜欢的儿童合唱团OneVoice,每天都要开麦唱上几首才肯罢休,特别解压。
就是看到了她这份兴趣与热爱,我们又帮她找了一个声乐老师,指导发声,教一些乐理,于是又加了一门声乐的学习。
保护兴趣
“兴趣”可不是一黏上你就不走的东西。当刻意练习的枯燥感、胜任不了的挫败感袭来,兴趣会变得那么弱不经风,似乎转瞬即逝。
那如何保护这份兴趣,把它留住,后面想说的“如何坚持”。(第二部分详说)
2. 平衡不同类别
常见的兴趣班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艺术类(绘画、书法、中西乐器、朗诵、戏剧表演等)
运动类(球类、体操、游泳、攀岩、滑板、跆拳道、武术等)
思维类(乐高、棋类、编程等)
我认为是艺术类运动类分别至少应该选择一项可以坚持的,另外再根据孩子兴趣与特点、家庭偏好与所长做选择。
兴趣班不宜过多、过杂,初期尝试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可以有个大致的方向。孩子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想长期投入、长期坚持,就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不然也就是给未来的“放弃”埋下更多的借口。
茉莉幼儿园时学过1年舞蹈,最初也是觉得她很喜欢跟着音乐扭动,天性使然。慢慢发现她身体的柔韧性一般,大概也因为没找到合适的老师,她一直对学舞蹈没有期待,甚至有些许排斥。一年以后我就决定放弃了。
能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而开始很重要,有了对比,明白另一些慢慢想放弃,也很重要。有时候,放弃也是“及时止损”的智慧。
选择的过程中,让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热爱”,并且得到支持,从而促进他们更愿意去发现和表达自己的“热爱”,那么也许就产生了珍贵的,值得追逐一生的“梦想”。
3. 分析长远目标
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我会考量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比如
增加技能 -- 为了将来有“一技之长”,在升学、就业时多一条通道,但要参加各类考评和比赛,取得竞技类的荣誉或者证书。
愉悦身心-- 孩子在兴趣、特长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愉悦自我,健强体魄,充分释放。
发展审美-- 4〜7岁是儿童认知与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艺术欣赏类活动可以拓展视觉经验、激发联想、表达情感。美学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装饰着我们的生命。
如影相伴--有些兴趣特长培养对场地、设备要求很高,而相对比还有一些平易近人型的爱好,可以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如影相伴。
以上这些目标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一定是有所侧重。比如突出作为技能培养的目标,投入的精力和强度,要求会相对较高。
以我们来说,选择吉他和声乐,希望她能背着吉他弹弹唱唱走天涯,希望音乐真正可以成为愉悦她的如影随形的朋友。愿她烦心时借以忘忧,快乐时凭以抒怀。
选择乒乓球,除了乒乓球运动本身的益处之外,也是考虑到乒乓球群众基础好,场地受限少;且家人会玩,可以陪练切磋。
虽然如此以“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发展兴趣爱好,我却也并不排斥考级与考证。功到自然成——“考能促学”是我一直很坚持的想法。
茉莉目前考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四级,也会准备Rock School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吉他考级,有机会未来还想参加一些乒乓球比赛。
4. 评估家庭实力
选择兴趣班的第4个重要因素要考虑家庭,这里的实力指的是综合实力。
经济支持
咱们都知道,艺术类、运动类的爱好培养是最“烧钱”的。越是顶级的老师,学费必然高。而这类启蒙学习和老师的关系又高度关联。好的老师能让孩子找到“热爱”,从一开始就走在正途,少走弯路。
评估家庭经济上对学费的承受能力及周期,是重要的工作。
距离舒适,接送方便
距离太远,接送没有保障的兴趣班,会陡增放弃的风险,最开始就要理性评估。
练习时间保证
某项兴趣班对练习时间和强度要求如何?孩子进阶目标如何?孩子的学习任务是否可以保证练习的时间?
陪伴人
家中谁来负责孩子的兴趣班复盘与练习,陪伴人是否在专业上可以辅助一二?又是否有耐心和平常心接受这项持久战?
以上这些问题琢磨清楚,自然就少了“人云亦云”的从众和“舍尔不得”的纠结。
归根结底,这是自己家的事儿。
02
兴趣班选好了如何坚持
简言之,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保护好那份珍贵的“兴趣”。
回顾茉莉学乒乓球的过程。当时参加的是暑期为期24天的乒乓球集训,从一个几乎零基础的小小白,进阶成了一个能和老师正手会打100+回合、并会正反手混合接球的小选手,进步看得见。
一方面,暑假集训连续不间断的强化练习,短时间内提升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乒乓球老师是一位善用激励,懂儿童心理又非常有专业教学经验的高手,给了我很多启发。
1. 新鲜有效的“外部动机”激励
老师魔法宝贝——动物小模型的盲袋。赢得小动物——一度成为她每天盼着去上课好好学习好好打球的动力。(同款激励方式可以试试哦,很准:)
图:娃得到的小奖励,开心了整个夏天
从茉莉学习握拍和击球开始,老师就在乒乓球案子上放置一瓶矿泉水。让娃以击中矿泉水瓶为目标来练习挥拍和击球,每击中4次,就可以有机会去抽一次小盲袋,里面还有一个让人惊喜的动物模型等着你!
激励对了她的胃口。她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解动作要领,认真练习,努力击中目标,很大程度就是为了这份新鲜的小惊喜。当然,随着娃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老师开始提升赢得盲袋的难度
很显然,老师这套“盲袋”激励法在激发孩子打好球的“外部动机”方面,作用显著。
什么是“动机”心理学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会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行动,这个需要就叫动机。
动机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比较常见的分类是将“动机”分为两大类——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简言之为了取得外部奖励与回报,源于个体的外部。通常的外在动机如奖赏、分数、强迫、惩罚等。
内部动机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力量驱动。比如好奇、兴趣,以及件事达成后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孩子培养某项习惯初期,从“外部动机”着手,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人喜好,很容易找到短时见效的激励方式。
但是只着眼于“外部动机”的激励,必不能长久。
如果完全依赖“外部动机”驱使,小朋友没有机会思考与发展这项学习行为与积极自我的联系,没有机会找到“内在动机”,该项学习活动必很难长久,也更难实现自我驱动。
2. 持续推进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转化
随着一个领域持续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会注重激发孩子在该领域学习的“内部动机”,着眼于激发小朋友内在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推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持续推进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转化,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心理学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
如果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能促进儿童的内在动机形成。在学习上亦是如此。
归属感(relatedness)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茉莉想学乒乓球就是受到了爱乒乓球的姥爷潜移默化影响,当然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和关心。孩子在学球这件事上,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爱以及基于一致目标带来的强大力量。
图:客厅里摆了乒乓球桌和自动发球机;乒乓球桌平日还能承载其它功能,成为一个综合的娱乐桌
特别幸运的是,开始学球那年暑假刚好赶上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娃场场不缺席。关键赛点时的惊心动魄,颁奖时的荣耀感和自豪感,她也能感同身受。

② 自主感(autonomy) 孩子感到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由自己掌控。

自主感不仅仅体现在由自己安排时间和自己做决定,也体现在发展各项特长的训练和技巧性练习中,孩子有机会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自己去感受细节,琢磨规则,并思考改进与提升的空间
不管学习什么,只要迈上一个有挑战的新台阶——比如一个新的动作、一首新的曲目,孩子的沮丧情绪就会随时而来。
孩子会急、会烦、会哭我们也会抑制不住想发脾气。
如果陪伴人在孩子做错时不急不躁,一边温和提醒,一边让孩子有时间自己多多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比如录视频下来让他们观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找茬”。
这是很好的机会,让孩子慢慢会发展主动思考的意识,会更集中注意力听老师的讲解,会注重自我察觉,带着自己的“心”来练习。
让儿童自由地活动,并不是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完美的了,而是要让他们在自由的活动中认识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样才能激励儿童拥有一种努力工作的愿望。
——蒙台梭利

③ 胜任感 (competence)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到。

在生活中多创造机会,交给孩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任务,让孩子有机会体会到胜任感。
恢弘的学习目标被拆解到每一天具体且容易执行的小任务,让孩子既觉得有趣,又觉得努努力就能做到,充分体会到了“胜任感”成就感。
大任务拆解成小目标,陪伴人注重孩子细节方面反馈、鼓励与表达。
孩子做到的部分可以得到我们真诚而具象的肯定;没有做到的部分也经过适当提醒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一步一步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弹琴、打球以及各项需要刻意练习的项目,无不如此。内在动机”可以支撑他们走得更远。
孩子在任何领域的学习,都不是单单凭“天赋”或者‘兴趣’可以支撑的。他们会不断从“舒适区”(Comfort Zone)进入“挑战区(Challenging Zone)
“舒适区”即现有发展区,孩子在这个区域最舒适,因为这个区域的知识、技能已经被掌握了。“挑战区”即最近发展区(参考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不断给孩子合适的挑战,让他们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孩子就能够慢慢突破现有水平,做到符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更好。
如果说日复一日坚持练习源于孩子良好的日常习惯以及自律坚韧的品格,那每每进入新的“挑战区”并将其变成下一个“舒适区”的过程,则更能生动体现“激励”的作用。
希望我们都能帮孩子找到这份“热爱”,保护好每每要迷路的“兴趣”;在每个放弃的路口再次去感受“坚持”的伟大力量。这是螺旋进阶,也是永攀高峰。
咱们共勉!
往期阅读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