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教育局
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
在2022年高考中
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张沈心然
与诏安县红十字会签订捐赠协议
向诏安县教育局
捐赠教育助学金10.5万元
用于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今年考上清华大学的张沈心然向漳州市诏安县教育局捐赠教育助学金10.5万元。钟晓霞摄
张沈心然是诏安县官陂镇大边村人
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后
获十余万元奖学金
“当时拿到这笔奖学金没有特别激动,
因为平时没有那么大的花销,
所以当时还在想要怎么去处理它。”
张沈心然说,
这笔奖学金
主要来自家族基金、
村里以及亲朋好友的奖励
张沈心然(右)接受诏安县红十字会颁发的捐赠证书。钟晓霞摄
机缘巧合下

张沈心然看到了
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
讲的是清华大学一位退休教授
多年来一直用工资资助学生
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
张沈心然被这位退休教授的善举感染

便有了将奖学金捐赠出去的想法
她说

“我知道还有很多学生考上了大学
却没有足够的钱完成学业”
所以她觉得

“把这笔奖学金捐赠给他们更有意义”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她希望能尽一份微薄之力
帮助到更多的学子
从而鼓励更多学弟学妹
大胆勇敢追逐梦想
对于未来

张沈心然有着自己的规划和设想
“我大学就读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今后想要主修政治经济学方向
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她也想继续参与公益事业
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张沈心然采访视频完整版
“自己手中有一把伞

也想在下雨的时候为别人撑伞”
张沈心然的选择感动了很多人
网友们纷纷为
这位人美心善的姑娘点赞
不仅人美心善

张沈心然还是妥妥的学霸一枚
对于学习,她表示
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把学习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起来看下张沈心然的学习方法分享
愿能给大家些许启发!
(上下滑动查看↓)
把学习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一,注重思考。
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话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但放到当下学习生活来看,它往往决定着自己通过学习能够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其实可以看到,我们在校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相对单一的循环过程,每天例行的晚修,几乎同样做不完的作业,容易使我们变成所谓没有感情的作业机器。每天为了按时交上作业而拼命赶作业,感觉似乎一切按部就班就过去了,但学习效果却没有跟上来。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作业量,不同的人可以学出不同的效果,我认为这里面是思考质量的差异。
要有意识地通过思考来完成自己对一项知识的真正掌握,而非浮于表面形式。思维水平是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各个学科都是普适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通过具体学科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要注意两个层次,一是独立,二是深度。无论是形形色色的参考书或是他人的见解,都要保留一份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思考把知识与自己的理解方式接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深度思考,摸清每一件事物背后的思维逻辑,看清“庐山真面目”,方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达到该有的学习效果。
建议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路层面的梳理,比如做归纳工作不要做简单的点列式,而是把每个环节串起来,通过逻辑联系来帮助自己形成一套体系,便可以避免机械的记忆;课堂上除了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跳出来”思考老师的思路;每做完一份作业留给自己30秒钟的时间回顾错题,思考自己得到了什么收获,确保自己通过每一天的学习能够稳步前行,得到提升。
第二,注重学习模式的建立。
学习模式其实就是怎么学习,对于学习模式怎么建立,这里我主要想分享三点。
首先,学习模式永远是自己的东西,它是很有“个性”的。对于学习模式的建立,切忌生搬硬套他人的方法,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还是同样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与之相匹配的,若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应该有怎样的一套学习模式。不必左顾右盼,更不能让别人带偏自己的节奏,跟着自己的定位走,专注于对自己的了解与调整,方能行稳致远,有所进步。
再者,学习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结果,总会走些弯路,要学会变通。
其次,具体到各科学习方法来看,要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定方法。有意识地建立自己对各学科的认知,对于各个科目到底是在学什么,要有一个整体把握。比如,目前来说,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在学阅读和表达,历史考试就是在考知识功底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学习侧重点更加清晰。
第三,简单分享我对考试的定位。
这里主要谈谈我对考试结果的看法。考试是一种检验手段,考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和说明一些事实,我们要利用好考试,根据丢分点做好总结。但我认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到的,就是考试的不确定性。做对的题,一定是完全掌握的吗?考得好的科目,就可以因此可以把它定义为“强项”吗?考试它是有很多偶然性的成分在里面的,我认为切莫用一次考试的结果做一些结论,使之影响自己的一些判断。于我而言,对自己的定位不能完全依据考试,而是要立足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能对自己有准确而实在的判断,指引自己把每一步走好。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剩下的便是量的积累的问题了。务实平和,把握每一个当下,全然接纳自己,把结果交给时间。加油!
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

还有社会责任感

张沈心然,了不起的女孩!
张沈心然的故事令人感动
而她在采访中所提到的
清华大学退休教授背后的故事
更是感人至深!
他做了一辈子“雪中炭火”
在癌症晚期舍不得用进口药物
却倾尽毕生的1500余万元积蓄
捐助给西部贫困孩子
被资助的孩子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曾知晓
他叫赵家和
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教授
一起来看看这位赵爷爷的故事
整齐的白发,高高的额头,睿智的眼睛里盛满笑意——赵家和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彬彬君子。
可他的衣着,真不咋地:“永远是那件破罩衣,小皮帽,全身行头不超过100块”。清华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回忆起恩师充满敬爱。
在名家辈出的清华园里,赵家和有着别样的价值和意义:“他以平凡人的心态,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心里却始终保持梦想,并用梦想去激励学生。这样有品质、有情怀的老师,撑起了大学的脊梁。”

1998年,赵家和退休了。他去了美国,应邀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经济改革实践。
大家以为,赵老师颐养天年的好日子开始了。然而,他却仍然节俭,几近悭吝,一家三口每月生活费只有100美元,一件1美元的化纤毛衣穿了十多年,却积蓄起全部的生命热能映照他人。
在美国做教授,薪酬不菲,他为什么这么做?原来他在谋划做点事情。
三年后,不顾美方一再挽留,赵家和放弃待遇丰厚的工作,执意回国。
此时的赵教授已经身价千万。然而72岁的赵家和再次点燃自己,他要把能量辐射到更广阔的大地上。
这一次,不再是组织安排,而是酝酿已久的自主选择——捐资助学。
为了解贫寒学子的生活状况,赵家和搭公共汽车,一趟趟跑到北京的远郊延庆考察,每次回来都疲惫不堪。老伴心疼,劝他包个车,他却不舍得。
有句话他常挂在嘴边,“我们也没有多大本事,热闹的地方就不去了,就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了。”
2006年,第一笔助学款从北京寄出,江西、湖北、吉林、甘肃……中国的版图上,多少在困境中拼搏的贫寒学子在赵老师的助推中重燃希望。
助学走上正轨,赵家和却在例行体检中查出了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向脊椎和脑部转移。
晴天霹雳!“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怎么能让这么好的人得绝症?!”惊悉消息,学生刘迅愤怒了,“我又突然庆幸,赵老师的账户上已经过千万元了,可以保证最好的治疗。”
可赵家和又做出了惊人决定:保守治疗,捐出全部积蓄助学,并酝酿成立基金会,让助学更加长久和规范。

一名受助学生家的窑洞
2012年初,由赵家和捐资倡导建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倾尽毕生投资所得1500余万元资助西部贫困高中生的赵家和,却不允许泄露半点儿他的个人信息。
基金会成立4年,聚拢500余位爱心人士,捐出善款近千万元;累计2204名寒门学子受助;1243人完成高中学业,其中80%以上考入大学——如果说当初赵家和留下的爱心事业还只是一片新绿,如今,在越来越多“接棒者”的精心呵护下,她已经一树参天。

赵老师做事唯一看重的是“标准”。潘庆中回忆起2003年在美国工作时接待赵老师的场景,“当时硅谷集聚了不少中国高材生,有不少清华人,却只能做‘码农’。大家凑在一起,难免有些抱怨。赵老师郑重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个标准,就是看‘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究竟在哪里。’”
这是他心中的秤,也是他的人生指南——对整个国家、民族有益的,就是最好的投资。
在最后的时光里,他捐掉了所有,只剩下一套自己住的房子留给儿女,还特意在遗嘱里嘱咐:“要卖房,只能卖给学校。”
谨言的赵家和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老伴只记得,临终前,面对前来探望的老友,他眉目舒展:“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窗外,绿意葱茏,清风微拂,小鸟扑棱棱飞过——这是他出生、求学、执教,依偎了七十八载的清华园。
淡淡的笑意,在写满皱纹的清瘦面庞上化开,他燃尽自己,了无遗憾;剩下那抹至纯至净的灰,仍滋养后人;而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 THE END —
☀本文选自诏闻天下、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广东实验中学2019级、澎湃新闻、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南航OMG文化创意工作室。
MORE
灼见热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