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22年第3期
长夜欲晓——寻找复杂体系下的“确定性”机会
作  
赵伟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摘  要:
相较外围,国内经济不确定性下降,经济预期不必过于悲观。本轮疫情反复拖累最显著的阶段在4月中上旬,伴随国内地产、出口两大引擎持续走弱、资产负债表衰退担忧持续发酵,“一揽子”政策加快推进、多角度破局,经济支撑效果在二、三季度之交或即将有所显现。复杂体系下寻找“确定性”机会,中短期内股市可关注三条宏观逻辑链:稳增长“加力”方向、能源通胀的第二波、出口“结构”亮点等。债市长牛逻辑仍在、短期或面临调整。汇率小幅贬值无需过虑、能源通胀仍在途中。
一、外围混沌阶段,中国市场机遇与风险同在
(一)大疫三年,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生态“破坏”
2022年初以来,伴随着疫苗加快普及等,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逐步减弱。截至5月底,全球超六成人群已完全接种,其中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基本完成加强针的普及,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即将完成基础免疫针的注射。加之新冠药物的面市、病毒毒株的演变等,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加快“退潮”。年初以来,部分疫苗接种率较高的欧美经济体,开始陆续调整防疫措施,以英国、欧盟等为典型代表;4月以来亚洲地区的主要生产型经济体也开始逐步放开。
然而,大疫三年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从疫后修复情况来看,部分影响或是“长期化”的。我们以公园人流来刻画线下活动的修复情况,以办公场所人流强度来刻画现场办公率,会发现截至5月,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线下活动已修复至疫情前甚至更高水平,但现场办公率大致在疫情前90%上下,英美等经济体甚至只有80%左右。疫情,改变了大家的工作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疫情对微观生态的重塑,影响也将是“长期化”的,例如“疫后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压制,加剧薪资通胀的螺旋式上升。疫情对产业生态、就业生态的影响深远。部分传统行业过去十余年普遍存在资本开支不足的问题,疫情期间进一步产能去化。疫情期间的心理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加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如美国有超过300万老人选择提前退休等。就业市场高度紧张的背景下,3月美国非农部门平均时薪同比增速达到5.6%,创下2007年以来新高,4、5月继续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其中低收入群体薪资增速最快。
全球大通胀,50年大轮回,抑或带来更长周期的往复。疫情期间,超大力度的财政货币双宽松,带来经济快速修复的同时,通胀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美欧主要经济体CPI通胀率纷纷达到8%左右甚至更高,且势头尚未出现放缓趋势。整轮过程无论攀升的速度、幅度等,越发与1970年代相近。供给端驱动为主的形成机制、能源与粮食危机、公平主义的大历史回归等,似乎都在警示,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本轮通胀与过往几轮的不同。
(二)外围环境的稳定性依然较差,中国资产风险机遇同在
短期的挑战是,工资增速严重低于物价增速,导致实际“购买能力”大幅缩水。对于部分欧美经济体而言,通胀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供给需求混合驱动下,全球CPI通胀率快速推升,已经在严重“蚕食”居民购买力及消费信心。以美国为例,劳动供需紧张使得名义收入增速持续高位,4月同比增长4.5%。然而剔除通胀因素后,美国实际收入增速已经下滑至1%。高通胀对实际购买力的蚕食,使得近几个月密歇根大学消费信心指数已跌至近10年的绝对低点。
持续的高通胀、“慢了一拍”的美联储应对,导致未来一段时期“赶作业”式政策正常化,依然需要保持较高强度,以维护政策公信力。疫情打乱了政策节奏,2021年4月美国CPI通胀率破4%之后继续攀升,美联储却在随后的半年内始终咬定通胀是“暂时的”、维持宽松立场不变,而眼下美国CPI通胀率已连续2月位于8%以上,持续超预期。政策应对滞缓,已严重透支其公信力。
“赶作业”式的政策正常化,导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反而上升;市场信号似乎也开始提示海外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财政货币双宽松的背景下,2021年美联储逆回购规模不断攀升,近期继续抬升至2万亿美元以上,反映出金融机构资金富裕,或找不到更具吸引力的资产可配。铜油比已趋近历史低位,该指标在前三次经济危机出现前都完美提示了风险。风险资产大跌的同时,避险资产黄金价格同时下跌。历史经验来看,这也不是好的信号,值得进一步跟踪。
周期错位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在外围的混沌期或许会有更好的表现。欧美经济“滞胀”特征凸显、中长期“硬着陆”风险上升,而中国经济在4月中上旬完成二次“探底”,已进入逐步修复的通道。内外周期错位的同时,政策态度也大为不同,海外“收水”抗通胀,而国内货币环境维持宽松、对市场相对友好。加之经过前期持续的调整,国内股市估值消化、性价比逐步凸显。
二、国内疫情冲刷的过去,与经济不确定性的下降
(一)疫情影响深远,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抬升
疫情防控是一场严防死守的生命权之战;大疫三年,刻骨铭心。凭借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控制在极低水平。截至5月底,新冠肺炎病毒累计感染率在0.2%以下,远低于美国的24.9%;病死率约0.6%、仅为美国一半,且大多为疫情初期发生。新毒株奥密克戎出现之后,由于过高的传染性,导致防控难度加大、防控综合成本上升。一方面,常态化核酸、隔离等直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人员、物资等流通减速,经济活动减速等间接成本大幅增加。
年初以来,两大经济引擎“地产”和“出口”明显减速,让市场对经济内生动能心存忧虑。地产和出口是过去一段时期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撑。2020年,疫情影响下地产一度回落,随后快速修复,全年投资增速达8%;2020年四季度以来维持两位数增长。相较之下,当前地产压力明显加大,新开工和销售持续低迷,拖累地产投资大幅回落,4月同比降幅超10%;出口增长拐点也已经出现,4月增速3.9%,较3月回落10.7个百分点,考虑到内外部最新变化,出口增速下半年回落压力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微观结构的破坏,让大家信心普遍不足,也是当下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过去一段时期,不少企业持续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营收持续收缩,休闲服务业即为典型。同时,原料成本上升也对中下游企业利润形成挤占,尤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为代表。教育、互联网、地产等行业景气的快速回落、失业率的抬升等,也在进一步使问题加剧暴露。4月,16-24岁城镇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的18.2%。凡此种种,导致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上升。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近期有所升温,信心不足、选择性躺平的行为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常有。3月底以来的新一轮冲击,让本已处于“崩溃”边缘的部分经济主体,不得不选择破产或被倒逼“躺平”,工业企业亏损家数创历史同期次高,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速超过40%,处于近10年高位。历史经验显示,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速达到40%左右,往往是传统周期下资产负债表“螺旋式”收缩的开始。从PMI采购量等指标刻画来看,企业近期生产经营动力受到巨大冲击。
(二)一揽子政策加快推进,多角度破局
新一轮稳增长“加力”开始,加“水”加“面”进行时。5月20日,5年LPR超预期下调,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缓解存量债务付息压力,标志着新一轮稳增长“加力”的开始。同时,再贷款等工具运用增多,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等支持,以强化信贷扩增量、稳存量。然而,由于企业、居民借贷意愿不强,政府高质量项目短缺,导致资金滞留金融体系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一个月期限的票据转贴利率在5月份持续维持低位。
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加快推进,多角度“破局”。5月以来,稳增长措施密集落地,从扩大有效投资、促消费、稳地产、稳外贸等全方位加“面”。扩大有效投资,新、老基建并重,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投资,资金支持来自专项债、开发性贷款等;促消费重点加强汽车、家电能耐用消费品的刺激,除了中央财政600亿乘用车购置税减免,各地在此基础上也陆续出台配套措施;稳地产也明显加码,但不同城市供需逻辑不同,决定了本轮地产措施重在“因城施策”。稳增长加“水”加“面”,最终目标指向保市场主体保就业。
“破局”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重建,打破“负向反馈”、尽快形成“正向循环”。稳增长当务之急,在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不同于传统周期,当前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化解、疫情防控等多重目标约束,投融资能力等受到不同程度掣肘。对企业和居民而言,以工代赈、恢复信心,方能真正意义上摆脱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激励机制重建,亦可以释放改革红利。
三、长夜破晓:复杂体系下的“确定性”机会
(一)“资产荒”下的资产配置,战略看多、战术灵活
“资产荒”依然是影响国内资产定价最核心的宏观背景。地产和城投平台两大主力的融资收缩,是近年来“资产荒”现象频现的核心驱动之一;货币持续宽松、居民配置需求增长等,带来的相对充裕资金,使得“资产荒”现象进一步凸显。2021年底以来,地产融资加速收缩、货币宽松加码,加剧了相对较多资金追逐相对较少“安全”资产之间的矛盾,以城投债为代表的资产再度被资金追捧,中低评级城投债信用利差大幅收窄。
A股市场或已临近熊市尾端,债市长牛逻辑仍在、短期或面临调整。当下市场环境大致可类比2018年三季度;地缘冲突、疫情反复、经济担忧等接连冲击下,对冲政策已加快推进落地。市场风险溢价接近历史均值以上1倍标准差,权益资产的性价比凸显。待内外部不确定性进一步明朗化后,后市可期。债市长牛逻辑延续。然而,经济最差阶段已然过去,叠加美债长端利率高企,国内通胀预期升温等,或导致中短期债市调整风险阶段性释放。
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仍将顺势而为,小幅贬值不必过虑。俄乌冲突后,美欧经济走势再度由收敛转向分化,导致美元指数快速上行,对人民币阶段性形成外部压力。展望未来,国内疫情扰动及中美周期错位、政策分化,叠加地缘冲突等因素的干扰,仍将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形成一定压制,汇率走势对金融市场冲击或相对有限。“811”汇改后,汇率双向波动,及时消化压力;在藏汇于民背景下,居民企业外汇存款近7000亿美元,也形成有效“缓冲垫”。
全球大通胀时代,实物资产往往会有较好的表现,短期黄金、能源、粮食等商品品类价格仍易涨难跌。金价正接近“黄金坑”:一方面,政策正常化加速,资本市场波动率或继续加大,而黄金正是对冲波动的绝佳资产;另一方面,美债超发叠加“逆全球化”,美元的储备价值已被弱化,俄乌冲突或将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带来黄金的增量需求。能源与粮食价格,在供给受限、需求改善的背景下,短期价格或易涨难跌。
(二)宏观逻辑思考,寻找“结构”亮点
传统自上而下的投研框架,从择时和结构两个维度为资产定价提供参考。近些年,产业结构、交易者结构等变化,对传统投研框架产生了一定冲击,但我们依然可通过推演,为市场投资提供一些启示。
逻辑猜想1:稳增长“加力”方向、经济改善领域,寻找确定性的“α”。本轮稳增长,与传统周期大为不同,要兼顾长短期发展需要,还要平衡地方债务压力与投融资能力,使得稳增长“加力”方向以重大项目超前建设为主,辅以汽车消费刺激、加快场景修复等促消费措施。其中,基建类项目以水利、交通、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为主,产业类项目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专项债加强对项目建设支持,新开工项目占比由1-2月的39%抬升至3-5月的54%,投向基建比例较去年抬升5个百分点至60%。
逻辑猜想2:能源通胀第二波,带动相应链条的景气改善。俄乌冲突升级背后,印度成为俄罗斯原油出口的重要“中转站”,美国放储、挪威增产,共同维持全球供给稳定,叠加中国疫情拖累全球原油需求,导致油价走势震荡。但考虑到印度转口难以为继,伊朗增产存疑,OPEC、美国等无力增供,原油供给或仍持续受限。与此同时,全球出行旺季的到来,叠加中国需求的恢复,年中前后或将是油价第二波涨势的重要观察窗口。
逻辑猜想3:出口链条的结构“亮点”。出口增速下行趋势在所难免,但两个逻辑链可能继续超预期。一是市场存在订单转移“幻觉”,认为越南等抢走中国出口订单的观点屡见不鲜,这些观点大多忽视了全球贸易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变化,中国一些中间品和资本品已嵌入全球产业链,与东南亚等经济体出口互补产品居多。二是全球能源成本高企下,中国凭借在能源保供稳价的举国体制,使得制造业企业仍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一些中上游能耗较大的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是由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创办、国内唯一立足大资管、专注于保险资管及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业务研究刊物,持有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刊物于2015年9月正式创办,2015年出版2期(季刊),2016年起改为双月刊。目前已出版41期正刊、2期增刊、6期合订本。
刊物共设12大栏目:卷首语、封面文章、特别策划、首席观察、政策解读、宏观研究、投资风向、业务探讨、全球视野、大资管时代、光影天地、会员风采。
刊物主要发送监管机构,协会会员单位,相关政府部门,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有关研究机构等,影响力日趋扩大。
联系人:研究规划部  于老师  李老师

联系电话:010-83361689 83361693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官微
微信公众号:zgbxzcgl201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