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作者:我是王耳朵
电影《人生大事》里有个桥段:
初中生小武,在爸妈眼里是个乖巧听话的“学霸”。
穿着衬衣领带,眼镜斯斯文文地戴着,一副憨厚老实的模样。
妈妈对他百般宠溺。
奶奶去世,家中办着白事,妈妈却教他当作无事发生,在外屋心无旁骛地背书。
为了不耽误他去北京考试,在妈妈的极力要求下,奶奶被匆匆火化、下葬,以最快的速度了结了后事。
结果到了北京,妈妈傻了眼。
这个她捧在心尖上的宝贝儿子,不争气地拿了个倒数第一。
本以为在自己的控制、安排下养出来的乖儿子,最终竟让自己失望。
这是这部温情电影中一段关于强势教育的小故事,颇为讽刺有趣。
但当电影结束,字幕上出现饰演小武的演员名字,却叫人惊喜:
钟宇升。
这个15岁的男孩,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艺名”:
钟美美。
两年前,他自导自演模仿老师的短视频火出了圈,他成了坐拥数百万粉丝的“顶流”。
媒体争相报道,人们将他看作又一个意外闯入成人世界的孩子,各种猜测他的前路会通向何处。
如今两年过去,钟美美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他变了。
现实中的钟宇升,走上的是一条与电影中的小武截然不同的道路。
01
两年前,如果不是被逗得不行的小姨无意中把视频发到网上。
13岁的钟宇升,也许还只是个喜欢模仿、表演的普通初中生。
在母亲吴琼的眼里,儿子内向腼腆,只有在表演的时候特别放得开。
他会在家里模仿亲戚朋友、各行各业,总是惟妙惟肖,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即便有时家里没人,他也会把尚年幼的妹妹当成唯一观众,学着妈妈打扫卫生、喊他起床、生气的样子,惹得妹妹咯咯直笑。
从小到大,从学校拿回的奖状,都会被他涂改成“表演奖”。
图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于年少的钟宇升而言,表演是他无比认真的爱好。
母亲注意到了这一点。
她发现,儿子平时会很留意生活细节,喜欢在完成学业之后,看模仿才艺类视频,还会穿上她的衣服拍搞笑段子。
她还发现,每当这些时候,儿子都会很开朗,很快乐。
既然孩子能开心,吴琼便从来没反对过。
有时她还会在儿子的视频里“客串”出镜。
在母亲的支持下,钟宇升的创作欲越来越强。
2020年疫情伊始,在家上网课的他突然有了灵感,拍起了模仿老师的视频。
套上妈妈或姥姥的衣服,钻进房间,竖起手机,思考个十几分钟,脑中的段子就成型了。
从数学老师上课整顿秩序,到班主任强行霸占美术音乐课。
从老师忍着发炎的嗓子来上课,到520抓包约会的小情侣。
钟宇升模仿得气质到位,一个眼神、一个停顿都全是戏。
视频被发到网上后,钟宇升突如其来地,火了。
火到B站上的弹幕,多得几乎遮住了他整个人。
火到仅仅几天之内,他的快手粉丝涨到了100多万。
火到每天热搜上都有他的名字,各大视频平台都推荐着他的视频。
编剧史航被他折服:“这孩子一脚把我踹回了少年时代。”
流量带来了围观、赞誉。
有人说他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有人说他简直无师自通了斯坦尼体系,有人直接拿他拉踩专业演员。
初中男孩钟宇升,在13岁这年,被高高捧起。
02
对于自己的出名,钟宇升是意外的。
在他所生活的东北鹤岗小城,他的名字,成了众人讨论的话题。
去超市,会被认出;去散步,会被拉着拍照;大街上,总有人来跟他打招呼。
身边很多同学还“牵线搭桥”,帮自己的朋友、同学请求添加他的微信。
各路记者挤满了他的家,采访、代言、签约、带货的邀请电话从早响到晚。
“从早上四五点,打到晚上十二点,能把手机打到没电。”
图源:剥洋葱people
他也是享受的。
每个到访的记者都希望他能现场模仿一段,钟宇升便笑着,迎着摄像机随时即兴表演起来。
采访间隙,快乐地跟每个人聊着天,谈起各种话题。
有人联系他妈妈,提出一年一百万的签约费,吴琼拒绝了。
当她把这事当成笑话转述给儿子时,钟宇升按耐不住动心,也曾尝试着给对方回去电话,想问问签约的具体事宜。
名和利瞬间涌在少年面前。
一条仿佛直接通往成人名利场的捷径,铺程在钟宇升面前。
一向尊重孩子喜好的吴琼变得警觉起来。
她开始避免向儿子讨论网上的赞誉,也不常把关于名气的话题带回家。
“光环太多,人就浮躁了。”
她照样正常地带着儿子该出去玩就出去玩,遇到有人认出他,就大大方方笑一个。
教儿子学会,对一切舆论,都淡然处之。
另一边,面对找上门的各种广告,她毫不犹豫全都拒绝;之后的更多采访,她也都在推辞。
“不想让孩子变商业,不希望他把钱看得太重,这只是一个兴趣爱好。”
在她看来,孩子尚年少,未来的可能性还有很多。
“我不会设想他长大以后一定要怎样,不能早早让孩子被限定在一个框架内。”
对曾因一百万心动的钟宇升,她也严厉教育:
“被金钱所迷惑,人会失去本性。”
在妈妈的言行影响下,钟宇升渐渐明白:
自己的热度,终有一天会过去。
鲜花和掌声,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段风景。
得之我幸,失之,也不必落寞。
在该读书的年纪,只当做好自己的事。
往后,自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于是,“网红钟美美”,像以往无数个一夜成名的孩子一样。
如昙花般耀眼过一瞬。
接着,渐渐淡了踪影。
03
但钟宇升后来的故事,有了与以往都不同的后续。
在《人生大事》里,他“很过瘾”地客串了一个角色。
但荧幕之外,他依旧是个普通的学生。
因为一直向往省级重点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在初三那年,钟宇升毅然从鹤岗转学到哈尔滨杨楚珊中学冲刺备考。
可到了人才济济的省会,他才知道自己的成绩有多中不溜。
化学和物理,刚开始拿到考题,甚至都看不懂选项。
他拼了命追赶。
买各种习题、试卷,每天要求自己做一套历年模拟卷。
每天下午7点半放学回家,他要继续伏案至深夜12点才睡觉。
自习、课间、午休,但凡是能抽出的时间,他都争分夺秒地向老师求问。
他变得越来越熟练。
理综试卷,以前两小时的考试时间,他只能勉强答完一科。
到后来,一小时内,他能轻松完成全部的两科试卷。
用三个月的时间,提高了100多分。
一个多月前刚结束的中考,钟宇升考出了优秀的成绩。
其中语文还考了全班第一。
成功地,被哈三中国际班录取。
如今,15岁的钟宇升对未来有了不同于曾经的规划:
“以前一心只想表演,考北京电影学院,当演员。
现在我才发现,其实我更喜欢文科,想研究文化。
我眼下打算开始学习雅思,预习高一、高二的课程。
以后想考新加坡国立大学或者南洋理工,选一个偏文科的专业,比如亚洲研究、东南亚研究、艺术设计什么的。
如果有机会当然也想继续演戏,但这只是我的一个爱好。”
坐在心仪高中的操场边,钟宇升满眼都是对未来的期盼。
两年前,他稚嫩的双眼里藏着的是对成人世界、对那个小小名利场的好奇。
而如今,他的眼神里更多的,是坚定。
是对自己脚踏实地走过来时路的自豪。
更是对自己今后将拥有的更多选择而憧憬。
“网红钟美美”,终是走出了一条比网红更宽的路。
04
在钟宇升的出名、成长里,有一个人起到了很大影响:
母亲吴琼。
发现没有,钟宇升的两次人生转折,其实都倚赖于母亲智慧的引导。
当钟宇升展露出对表演的巨大兴趣和天赋时,她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压,勒令他放弃爱好,专心学习。
而是温柔地支持、鼓励,甚至帮助。
这给了孩子尝试一切新事物的勇气。
而当钟宇升一度陷于名利,在恭维、赞誉以及更多舆论中迷茫、动摇时,她没有用成人的势利、贪婪去衡量孩子的未来。
而是清醒地守护他的身心健康,又给予他正确的指引。
这给了孩子继续踏实走好前路的理智。
很多人说,钟宇升是个活得很通透的孩子。
其实真正有远见的,何尝不是他的母亲。
一次适度松手,一次及时拉紧。
这才让那个年少的孩子,既可以自如地发掘自己的天赋,追寻着自己的热爱。
又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不忘形,不扭曲,稳扎稳打地把人生这条路一步步走好。
但我们很多父母,往往都做反了。
在孩子想飞的时候,我们剪断了他们的翅膀。
如同纪录片《零零后》里那个母亲。
儿子锡坤喜欢魔术,探索能力很强,在幼儿园就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实验。
可妈妈便觉得这种探索精神毫无用处,更“当不了饭吃”。
强塞着让他进入语言班,对此根本不感兴趣的锡坤,成了班上最差的孩子。
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他,变得日日沮丧、自卑。
也如同《少年说》里那个父亲。
女儿涂思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小说,4年多写了30多万字。
文科成绩相当优秀。
可就因为理科成绩不理想,父亲一把撕毁了她56本心血之作。
理由很简单:爱好影响上大学。
而当孩子的某些特质真的能换来利益,有些父母又见利滥用。
如同那个孩子长得可爱,就安排她做童模、走秀拍照的父母。
一言不合,动手逼迫。
以及那个把女儿打造成“天才少女”的父亲。
14岁,自称一天写诗2000首,出书、办演讲,营销成功学以牟利。
在该让孩子飞翔的时候,我们用绳子把他们勒紧。
而该加以引导的时候,我们又急急地将他们推向成人社会。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有时太过功利。
一切以实用为目的,既不关心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也不在乎孩子到底想过怎样的人生。
只是用父母的“权利”,去干涉孩子的未来,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让孩子走父母认为对的路。
可别忘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画框子,而是种树。
让种子自己破土、抽芽、生长,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营养,再在合适的时候,修剪、指引。
小树苗,才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孙云晓在《成功智力》中写下的那句话:
“离开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给孩子灌输功利的成才观,会扭曲孩子的的人格乃至人生。”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替他走多少路,做多少决定,而是给他足够的尊重。
他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点亮。
参考资料:
剥洋葱people:被围观的“钟美美”
我们视频:“钟美美”称未来想把演戏当副业
封面底稿:对话“钟美美”母亲:对比走红,更关心孩子这个周末怎么过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