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钦州以西之地,将择此港以出于海,则比经广州可减四百英里。海运比之铁路运价廉二十倍……在四川、贵州、云南及广西之一部言之,其经济上受益为不小矣”。百余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认识到钦州港区位优势,也提出疏浚通达钦州港的水道。如今,这一构想正逐步走向现实——平陆运河来了。
7月22日,广西官方发布消息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平陆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运河即将拉开建设帷幕。有人戏称,“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将打通广西和南宁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这一说法并不夸张。
运河开通后,广西首府南宁经平陆运河由钦州港出海里程约290千米,比经广东出海缩短560多千米——这意味着广西拥有了“直通内腹”的出海口。借着这条总投资超过700亿元的运河,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50强之外的南宁能否腾飞?沿海省份广西能否翻身?
运河项目总投资约727亿元
广西境内的西江是华南最长河流,航运量在国内仅次于长江。不过,西江并不直流北部湾,而是向东经珠三角出海。这样一来,就形成“广西货不走北部湾港”的尴尬局面:广西以及云贵等省份大宗货物若走西江出海,需沿江东下到珠三角海港;若从北部湾出海,需经海铁联运或陆路出海,成本较高,并非最优选。
“所以直接输出入贸易,仍以钦州为最省俭之积载地也……”广西出海口未发挥应有价值,这也是孙中山生关于钦州港论述的由来。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从服务航运的角度提出疏浚通达钦州港的水道,但当时并未考虑到建设打通与西江连接的运河,而是提出“整治龙门江以得一深水道达钦州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广西、广东先后组织数次勘察。上世纪90年代,广西曾就平陆运河编写前期立项报告。受整体工程(跨越不同水系还有山地)难度大、所需技术复杂以及资金需求大等因素影响,此前平陆运河一直停留在筹备阶段。
2012年以来,尤其十九大后,项目筹备进程明显加快:2013年,《珠江流域综合规划》将运河规划为I级航道;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2020年《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分别提出“推进平陆运河研究论证”、推进平陆运河等沟通工程;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运河纳入“四纵四横两网”高等级航道布局。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研究平陆运河等跨水系运河连通工程”;去年底,《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研究建设平陆运河。经过多年筹划,今年3月,平陆运河工程正式立项;6月,项目环境评估报告通过;上周,项目“准生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终于出炉。
广西交通运输厅官方信息显示,平陆运河始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入北部湾。运河全长约135公里,按内河I级航道标准建设,通航5000吨级船舶,项目估算总投资约727亿元。运河以航运为主,结合供水、灌溉、防洪、改善环境等。工程计划今年开工,工期5年。
南宁经运河省内出海成本减半
平陆运河只在一省之内,不过受益的却是整个西南。平陆运河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将以最短距离打通西江干流入海通道,通过左江、右江、黔江、红水河、柳江、都柳江等多条支流连通贵州、云南,实现西南内河航道与海洋运输直通,并通过铁公水联运覆盖广大西部区域。
在整个受益群体里,最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城市无疑是南宁。“开通平陆运河,可让南宁出海距离缩短560千米,千吨级海轮直达可让南宁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沿海城市。”运河开通以后,对于南宁,特别是左右江(西江水系上游)区域货运是一个极大利好,相比从珠三角出海,能节约一半成本。
运费是便宜了,但南宁有“硬货”出海吗?去年南宁外贸总额首次突破1200亿元,其中约八成为加工贸易。目前,南宁还没有一个千亿元产业和千亿元工业园区。疫情之前的2019年,南宁仅电子信息、食品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南宁产业规模小且集聚程度不高,相比省内柳州、桂林,省城反倒缺乏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
如果与周边的省城相比,南宁更是毫无存在感。这种无存在感还体现在经济总量榜单上。南宁GDP在全国城市排位从2014年的第55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47位。去年,南宁GDP接近5121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低于全国(8.1%)和广西全区(7.5%)。从经济总量上看,南宁首破5000亿大关,但在全国城市的排名却下滑至第51位。
南宁在全国50强榜单“一年游”,其实也不奇怪。十三五期间,南宁有3个年份GDP增速低于全国水平,虽然偶尔闯进前50位,但基础极不牢靠。如前所述,工业短板让南宁“腰不够硬”。以去年数据来看,南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07亿元、1199亿元、3315亿元,分别增长7.9%、4.3%、6.3%。
南宁三次产业结构为12:23:65,这个比例相当另类:一产比重高于全国(7.3%),二产比重甚至低于深沪,三产高出二产约42个百分点——未经高度工业化过渡,南宁这么高的三产占比让产业结构畸形。没有工业产业,再好的运输通道也形同摆设——南宁显然不能指望“平陆运河降运费”,借此抠钱进入全国“50强”。
广西“地利”对接东盟粤港澳
南宁的机会在哪里?显然不能眼巴巴望着这条还需要建设5年的运河。况且运河流域各市十四五规划的传统产业均涉及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建材、化工、造纸和林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均涉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二者的重叠率均达 80%以上。区域产业布局重叠率高,不利于协同互补。
跳出运河才有可能找到出路——南宁的机会在于加速这条运河落地的区域政策。“西部出海新通道、北部湾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中国东盟桥头堡”,这些关键词正是平陆运河呱呱坠地的来由,也是南宁将来闯进全国50强的“凭据”。
坦白来讲,南宁经济实力较弱、营商环境欠佳、地标性产业集群欠缺、人才支撑不足,此外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也较弱——从南宁工业园区布局来看,其产业布局较分散,呈现出一个产业分布在多个园区和一个园区拥有多个产业的情况。目前,南宁没有完整产业链,较多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导致难以引进高质量项目。
在南宁及周边地区,工业基础并不强大。广西工业分布大多靠近东边,梧州、桂平等地有更多集聚,原因就是接受了珠三角辐射。河海大学教授封学军认为,平陆运河开通后,可带动上游从南宁到左右江。这是南宁的机会,更是广西的机会,“随着平陆运河建设,广西江海实现沟通,具备了发展大产业的基础。”
立足东盟、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城市群3个区域,南宁和广西的未来还真的蛮让人期待的。不过,目前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整个北部湾城市群规划陆域面积11.66万平方公里,但却没有万亿城市和人口千万城市。作为“龙头”的南宁,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GDP才刚站上5000亿元台阶。
论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以及城市能级,南宁和广西都不具备明显优势,其真正的优势何在呢?“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依托,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协同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今年获批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指出了方向,而平陆运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当千吨货轮驶入平陆运河之日,也许就是南宁坐稳“全国50强”之时。
参考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条运河正式立项.珠江水运
平陆运河能盘活广西吗.中国新闻周刊
平陆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广西交通新闻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搜狐城市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