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甘北
首发公众号:甘北
「二舅」都快被扒臭了。
(还没看过视频的小伙伴可以点击看看)
有人质疑他的腿,有人质疑他的手艺,有人质疑他和UP主的关系,有人质疑他是怎么领养小女孩的,有人质疑母亲是否由他赡养……保守估计,这几天至少看了七、八篇质疑「二舅」的文章。
说网友上当了,说这是廉价鸡汤,说这是歌颂苦难,还有更怂人听闻的,昨天竟然看到一篇名为《再不澄清的话,<二舅>作者怕是要坐牢》的公众号文章。 
怎么了呀,现在给自家亲戚拍个视频,一不涉及国家利益,二不涉及时政要事,三不涉及违法乱纪,说破天就一爆款短视频,还完全不低俗,非常正能量那种,怎么就要坐牢了?
还好这位公众号作者不掌管司法,否则我们上班请个假都会被抓,缝纫机都不够用。
谁经得住全国人民拿着放大镜纠错呢?
譬如我的向阳巷。我一直说是有原型的,但是百分百复原吗?当然不是。
可能是同乡的长辈,可能是童年时的玩伴,可能是一面之缘的某某,可能只是道听途说一个故事,但为了方便记叙,我把他们统一安排在向阳巷,让他们跟我做邻居。
甚至我童年时居住的那条巷子,压根不叫向阳巷。
向阳巷,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地名呀,我住的那个地方不是这样的,它老旧、斑驳、毫无生气。可能叫人民二路、建国大道,也可能叫爱民小巷、方正三巷。
故事同样不会尽然真实。
有些命运太过悲惨,我不忍落笔,不自禁要为ta安排一个好一点的结局;
有些故事太过离奇,离奇到没人敢信,写了读者要骂我吹大炮,只能将它改得合理一些;
还有一些不太光彩,什么偷嫂偷汉,只要一照实写,乡里乡亲保准知道我写的是谁,那人家还不得削我?
没办法,这里借个鼻子,那里挪个嘴巴,改掉姓名,改掉年龄,影影绰绰一阙故事。
你非得较真,那我肯定没法给你找出百分百的招娣,百分百的兰姨,百分百的魏红来。
可奇就奇在,几乎每一篇文章的留言底下,都有许多人告诉我,ta就是这个故事主角,亦或是ta的身边就有一个与主角一模一样的人。
那么,你说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就像二舅。
拿着放大镜纠错的人很难明白,真正令大家感动的,根本不关乎二舅的腿是怎么瘸的,二舅的木工是怎么学的,二舅有没有被首长搓过澡……而是某一种精神,某一种力量,某一种似曾相识的命运。
多多少少,我们身边都有一个“二舅”。
满脸皱纹,一身苦难,一生都在泥淖里挣扎,七老八十还在为温饱奔波,命运将他们剪辑得千疮百孔,可他们却那么乐观,那么坚韧,如同野草般生机顽强。
可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可能是同村同乡的长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甚至是我们自己。
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种剪影,一样化身。
记得几年前在电影院看《二十二》,记录的是“慰安妇”制度幸存受害者们的生活。
结尾处大屏幕打出了这么一句话,是一位受害奶奶说的: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命去看。
就这么一句话。你不需要知道任何前因后果,不要问她经历了什么,正在过怎样的生活,只此一句,就足以令人泪流满面。
顽强不屈的生命本身就很动人,哪里需要细节点缀。
二舅残疾了,二舅遭遇了不公,二舅没有拿到一副好牌,二舅还好好活着,还在劳动,在笑,在孝敬母亲……这么一位百折不挠的老者,即便什么都不说,只站在跟前,就已经是动人心魄的故事了。
谁要追究他的手艺是三天学成的还是三月学成的,谁要追究他的腿是小儿麻痹还是针打坏了。
事实上很多事,压根就说不清。
不信现在去小区楼下找一对婆媳试试。就「谁家务做得更多」这件事,我保准婆婆说的和媳妇说的,是截然不同两个版本。
婆婆说媳妇懒透了,每天下班就搁沙发上躺。媳妇也说婆婆懒透了,厨房的油烟都不会擦。
你根据婆婆的话,拍一个百分百还原的视频,媳妇看了很生气,跳出来质疑你撒谎,可你撒谎了吗?是婆婆亲口告诉你的呀!
于是你去找婆婆对质,问她为什么要骗你,婆婆也大喊冤枉,我哪撒谎了呀,我那儿媳妇是真的很懒啊。她还要加一句,千真万确,我发誓。
看吧,哪里说得清呢。
我还发自内心觉得自己美爆了呢,我美,我真的很美,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美,但说归说,你非得拿个黄金比例面罩往我脸上套,把我的五官摘出来跟刘亦菲的比——没意思了啊,做人不带这么贱的。
《奇葩说》有一集,说奶奶亲手给你做个蛋糕,味道却不敢恭维,要不要实话告诉她?
蔡康永是这么说的:“真诚是一种多好的品质,不要用在一个蛋糕上。”
是啊,浮躁冷漠的社会,乌烟瘴气的互联网平台上,难得有一丝质朴和感动,感动了就感动了,怎么非得掘地三尺,上纲上线上制度,追究这个责任,追究那个责任,碍你啥事了呢,是不是人红你没红嫉妒啊?
说破天了,它就是一个自媒体视频,一碗香浓鸡汤,你爱喝就喝,不爱喝就洒了,咋还不依不饶,非得去网暴一位孤寡老人,封杀人家up主?
有些事吧,你跟理中客的确说不清。他们聪明又执著,清醒又有原则,万事都要辩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都好,就是没有一丝人味,没有一点温情。
早两年在文章中写过一个细节,说爸妈时常因为我结婚时家庭条件不好,没能为我置办嫁妆而心怀愧疚,五六年了还耿耿于怀,觉得很对不住我。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明白这种情感,偏偏有个读者非得抓住我说教,父母凭啥要给子女嫁妆呢,为什么没给子女嫁妆就要愧疚呢,他们有什么必要愧疚呢……
哎,跟他说什么好呢,有些事吧,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就像「二舅」,感动的人都知道在为什么感动,不感动的人吧,自己不感动就算了,没必要非得一篇两篇三篇文章地写,力证这个事一点都不值得感动,是廉价鸡汤,谁信谁傻,劝别人也千万别感动。
看那急赤白脸的样,是不是玩不起啊?
今日荐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