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月开始,我发起成立了“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父母课非常多,我为什么要扎堆凑这个热闹呢?
原因在于,我发现真正能够提炼世界经典研究和思想著作的父母课程还没有。市面上常见的父母课程要么是某位老师的一家之言,要么是一些实用技巧的训练,对心理学原理讲解不够深入。
于是我萌生了解读经典心理学著作的想法,想要把各门派综合的、全面的、前沿的、有理论和实验基础的心理学解读给父母,从根本上让父母理解孩子成长。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觉得育儿也是有原理可循的事情,虽然不像是物理原理那样精确量化,但是人的心理学原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原理,而且顺着心理学原理的教育,会比逆心理的教育,更容易达到好的效果。
最近这几十年,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对于人的心理学和脑科学做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有一些是基于科学实验和大量统计学结果,也有一些是在经典的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学基础上,结合新的案例做出的论述。所有这些,都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也理解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而一旦理解了喜怒哀乐、行为和学习的原理,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焦虑也就消散了。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把很多宝贵却难读的经典著作,介绍给更多父母。
这样一个念头,很宏大,也很不容易达成。除了继续学习心理学著作,我也在思考和摸索怎样的组织形式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除了我自己和专业的教研人员,还有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是“组织者”。好的学习不止需要文本内容,更需要好的氛围和组织形式。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心理学上的“团体小组”。以前在清华上过一位心理学教授的课,她就是心理团体小组方面的国内专家。“团体小组”在欧美是非常常见的心理疗愈方式,在戒酒、创伤修复等方面非常常用。
“团体小组”的基本原理就是“聆听与接纳”。在团体小组中,每个人尝试说出自己的经历、困惑、感受甚至是秘密,而其他人就是专注地聆听,最后给到真实的反馈、包容性的回复、鼓励性的拥抱。倾诉人甚至会泪如雨下,感觉到很强烈的新生的力量。
很少有人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绪被聆听和理解得如此之少,以至于有一两次深度交流、被聆听和关注的体验,就能让我们如此治愈。
那该如何在我设想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中,营造类似于“团体小组”的良好学习氛围呢?我知道,人是关键。
团体小组的引领者很重要,ta能顺着小组成员的情绪和话题走向,既关注成员发言,又能把讨论引向令人都有所启发的方向上,而不是漫无边际离题甚远。Ta可以听懂他人,也可以给出有温度而又引起思考的回复;ta能从心底接纳他人,而又可以有合理建议。
这样的引领者不容易找到。太专业的专家导师不合适,很容易就高高在上,不太容易与普通父母共情、有话题共鸣;普通的网络运营也不合适,任何已经套路化的运营话术,都很难让父母感觉到真实有温度。
于是,我尝试着从童行深度用户群体里召集了一个测试群,在测试群里打磨俱乐部的课程内容,并从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队长”。
队长从俱乐部建立之初就成为文本课程和用户之间的深度桥梁,我给队长的定位就是“群内话题引导者”,对群友给出合适的关怀和回复,带动更多思考,成为群友温暖的陪伴,能让社群变成一个有安全感的场域。
这些队长做到了。她们各有各的风格特色,有严谨理性的,有热情暖心的,都能带来群内良好的氛围,甚至让群友感觉到一种“云闺蜜”或者“云家人”的归属感。
队长们成长也很快。
去年最初,队长们还有一些胆怯,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胜任专业化的学习引导。我于是请到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王旭老师(也是清华大学“团体小组”专家教授的学生)给队长带来每周一次的巴林特小组学习。巴林特小组是专门针对特别职场领域的团体小组学习,在教育和医疗行业应用很多,既能缓解小组成员的心理压力,又能有思考和成长。
在持续的工作和学习中,队长们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去年夏天开始,队长们开始帮我完善社群内的教研,除了我每周的领读课程,队长们制作了社群内的深度精度素材。而且组织热心的队友进行了体验营内容、宣传推广内容的创作。
队长们还给到我很多工作上的支持。
从去年春天开始,我不得不面对童行书院发展的新一轮困难,每天奔走于政策、市场环境和流量的困境中,身心交瘁,原本期望的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父母们的深度交流,也因为我持续处于财务焦虑的泥潭、分身乏术,而进行得不好。
在这种时候,队长们深深治愈了我。
队长们不仅在各项运营和教研任务上支持到我,而且在精神和情感上抚慰了我。让我觉得自己不孤单,自己被包容和支持,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在各种困难时期,这样的支持对我是多么大的治愈作用。
可能永远都是这样吧:当你试图给他人提供价值,最终往往是自己受益最多。
正是这样的力量,让我希望把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一直一直做下去,让温暖扩散。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经过这一年多的经历,队长们都是怎样说的吧:
开心队长:
2021年起我在童行收获了一群“云闺蜜”,我们因为同一个身份“父母”聚在了一起。
起初爸爸、妈妈们都在表达着属于自己的育儿难点: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破?怎么给孩子选符合其天赋的兴趣班?
有共性也有个性的焦虑,遇到共性的问题,就会掀起一波波感同身受的发言,都是同类问题不吐不快;遇到个性的问题,热心的队友会从自己的经历和角度出发,建言献策希望能给提问者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俱乐部课程安排,每半个月我们也会收到景芳老师对一系列真正有价值的专业书籍的深入浅出的解读。在育儿经典书籍的共学氛围中,我们从最初的各种怎么办?到现在的一提问题大家都不约而同考虑问题背后的潜在原因是什么?彼此在育儿路上的陪伴、理解和支持让我们更多的惺惺相惜。
有人曾说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的外挂水库,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情绪缓冲和能量供给。我想说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已成为了父母的外挂水库,给父母提供源源不断的育儿科学原理解读和接地气的实践方法,同时还有温暖的“云友谊”。
小爱队长:
我是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小爱队长,昵称来源于动画片《超级飞侠》里面的无限爱心小爱。我现在已经跟随俱乐部一期的队友们进入第二学年的学习啦!
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从深度理解《自控力》开始,觉察《你不知道的自己》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以实现《父母的觉醒》 。随着课程不断深入,我们知道父母对待孩子《光有爱还不够》 ,了解《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 ,从孩子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孩子内心正在说《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 ,从科学层面理解《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以及《人是如何学习的》 。希望我们的课程可以让父母都能发现孩子《奇妙的心灵》 ,和孩子一起实现《持续的幸福》 。
(PS:文中所有的书单都出自俱乐部第一、二学年课程哟)
牧之队长:
担任父母俱乐部小队长一年多,感受颇多,提笔却不知从何讲起。那就讲讲和妈妈们的故事吧~~
我是第一年10队的小队长,在解散了微信社群的时候,收到了几位妈妈的私信:队长,我一直跟着你;队长,第二年的社群没有你,感觉都没有熟悉感了……
在我伤感于“没有带领大家学得更好”时,是她们默默地给予我力量和支持,给予我最质朴的信任,让我知道,自己也有被看见。除了课程给我们彼此的滋养,在社群里,也因为这份纯粹的善意,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还有一位妈妈,参加体验营以后报名了我们的正式课,我们聊了好久,有一次她让我帮她安排个事做,我说那就从整理景芳老师之前发在公众号的文章开始。从4月到7月,她一直不间断地坚持着。隔着屏幕的这份信任让我十分动容。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感谢童行和景芳老师,创建了这样一个能够让大家在“鸡飞狗跳丧气的生活里”互相holding的场域~~
景芳老师曾经说过,让我们成长的那么一点点动力,就是心底的一丝“我是这么好的吗”,我期待在每个小伙伴的心底里,最终都能够被这一缕光照亮~
闪闪队长:
在不焦虑俱乐部的群里,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在一起,听课程、读书,一起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分享、吐槽、讨论、安慰……更多的是陪伴,你陪着我,我陪着你,景芳老师陪着大家。
我们是一群各自追光的人,我们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课题”。
我们是一群抱团取暖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温暖,然后带着光回到现实,去走各种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仰天大笑……的路。
作为队长,我希望大家在队里体验到的是“安全依恋”的感觉,景芳老师的课程、群里的沟通是电源,我们在这里充电,赋能自己后再为孩子、为生活充电。
天天队长:
之前和队友聊天,不记得具体聊天内容了,但记得队友最后那句:没白学习哈,你进步了。
好吧,有一种进步,叫队友觉得你进步了。
前段时间,儿子翻到喜羊羊的动画片,我跟着看了几集。每次小羊们都是缩小到昆虫大小再去帮助有困难的小昆虫,困难基本是过个小水洼、关个火山模型开关……但在缩小后的小羊面前,这些成了大困难。
我对儿子说: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变小啊,本来不是困难的,他们变那么小,反而成了大困难。
儿子说:妈妈,不是这样的,他们不变小的话,是看不到昆虫的。
儿子说的这句话蛮让我震惊的,父母们经常被教导: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做沟通。原来五岁的小孩早做到了。
需要学习的从来都是父母。
如果换做以前的我,或许不会和孩子之间有这样的对话。加入父母俱乐部以来,潜移默化中带给我很多改变。
最大的收获是不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孩子的问题,因为更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明白很多问题是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好,所以把问题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看的话,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经常有家长感叹到:我孩子都多大多大了,要是我早点学就好了。
其实人生是长跑,从哪里出发都来得及。
小狼队长:
童行父母课的学习社群是我参加的过的很特别的一个,没有铺天盖地的学习资料投喂,也没有时不时打扰的广告,安静中保持着自己的价值 – 在育儿这个细分领域,汇聚了一批上进、热心、想在育儿上有所进步的爸爸妈妈们。尤其是第三期转到工作岗的角色上,我更加体会了这个群体爆发出的群体力量,很震撼,很真诚。
与其说我们是共学的同学,我觉得社群里的大家更是伙伴,也是我们自己口中的“云亲戚”。每次有伙伴在群里提出育儿上的难题或者最近的收获,大家都“倾囊相助,都真心为彼此祝贺。育儿其实是一条共性与个性兼备的路,特别感恩和大家汇聚社群,在共性上我们一起启发,一起彼此点亮。
尔尔队长:
最初,我主动请缨担任父母俱乐部的队长动因是来自对“小我”的要求:一是自我加压,通过带队让自己能主动跟进父母俱乐部的课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二是倒逼输出,也算是对这几年心理学学习及父母俱乐部的课程的一个实践。
现在回顾这一年的带队经历,收获远不止自己当初设立的学习小目标,还收获了更多预期外的喜悦和成长。
这一年,我收获了来自队友的信任和友谊。感谢队友们的坦诚和包容,我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共学社。队友遇到的各类育儿问题,不止有我,有定期专业心理学老师的答疑,队里的小伙伴们也能从各自认知和学习实践的角度给予建议和帮助,坦诚相待,相互抱持。
这一年,我也收获了队长包括助教整个团队的友谊和赋能。每周六清晨的巴林特小组会,让我们能够更多元地去剖析案例,也从中窥见藏在潜意识里的自己。助教小伙伴的加盟和助力,让我们能够以把俱乐部的共学落到更多细致的服务上,比如课程内容的拓展,比如每一个主题的线上共读会。
这一年,我也收获了助人者人恒助之的快乐。当有个队友说希望下一期希望还是我带队时,我说没关系,我也会继续在新的队里跟大家一块继续学习呢。
是的,我们一直都在。
 一乐队长:
这8个月里,我从带队最初的紧张,到摸索到自己的位置,与大家成为远方的朋友,做大家的倾听者,接住你的情绪,我们相互治愈与成长:有读书会,有社群聊天,有私信,各种方式选择,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都说为母则刚,但是妈妈也需要被支持,理解的力量。
我们都有一样的角色:自己,为人父母,父母的儿女。我们从单身,到成立小家庭,做母亲父亲,可能经历不同,但是我们的情感却是相通的。我们在一起,不是为了吐槽,而是治愈自己。让对方知道,我们在一起,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来接受和改善现状。
童行的课程设置,是我遇见过的最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队友们分享中看见,当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方式时,能够轻松的坚持学着,都发生了这样的潜移默化:
  • 过去纠结了很久的问题,突然就想通了,这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 忍不住对孩子第一反应的吼叫/责备等,慢慢有了暂停键,不再总为自己的反应懊恼。
  • 开始能探索到孩子内心底层的声音,我们的思考方向变得清晰,有了底层基础知识的力量支持。
  • 等等......
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成长,不仅适用于育儿,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相处,是我们给自己最好的自我成长礼物。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